曹操能够统一北方,获得人心,他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是什么原因?袁绍的谋臣许攸投奔了曹操,因为他在袁绍这不得势。曹操光着脚迎接这个许先生,许先生和盘托出,袁绍的乌巢是粮仓。于是曹操一剑穿心,打了个大胜仗。[1]袁绍指挥失当且轻敌,致使曹操以少胜多。
《十一家注孙子》书影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更深层次的因素,陈寅恪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就探讨过汉末以后的局势。陈先生说,曹操政权和东汉政权,乃至以后司马氏政权不一致。曹操政权其实是法家政权,他不读儒家经典。《十一家注孙子》里头有曹操注。而且他提的许多方针都是利于庶族地主的,比如“唯才是举”。汉的做法是“举茂才”“举孝廉”,非常重德行,尤其以孝治天下。
《二十四孝》里好些故事都打着这个时代烙印,有一个故事“王祥卧冰”,他是汉魏时候人。这种故事非愚即诬,如果冰面薄的话,他怎么没掉进去。冰面厚的话根本就捂不开,就是一百个王祥光膀子趴冰上也没用。这种做法就是能通过变态的孝行来赚名声。汉朝人已经说了,“举秀才,不知《书》”,他连《书》都不懂,你怎么当秀才?“举孝廉,父别居”,你又孝又廉,结果老爹轰到一边不养活。这种做法就是作秀。
曹操已经看出了这种问题,于是他提出“唯才是举”,德行即便有瑕疵我也能用。[2]好些人都团结到他的羽翼之下,比如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和孔融,事实上都是和曹操有过节的,后来被曹操争取过来。当然孔融后来是死不悔改,被曹操所杀。[3]但甭管怎么样,曹操的政权比较清明。
而汉家政权和司马氏政权,陈寅恪先生认为是儒家政权,儒家政权读的是经书,拿纲常礼义当作自己执政工具。袁绍也是儒家政权,袁家累世公卿,赵翼《廿二史札记》里头也曾经提到过汉家这种现象,比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杨震,袁绍的祖上袁安,既是士林领袖,也是国之重臣,按今天的话是富N代、官N代,而且是学N代。这下出现了一个词,叫做士族。这里是士大夫的“士”,为什么?它属于士大夫阶层,垄断着学术资源。这个“学”主要是儒家。
于是产生了不同统治集团,曹操是法家集团,袁绍是儒家集团,刘备是法家集团,孙策、孙坚、孙权是儒家集团。士家大族逐渐和政权紧密结合,而另外一方面,庶族地主和士家大族一定程度上能抗衡,但是没有胜过士家大族,等到什么时候庶族地主才出头呢?那已经到了刘宋以后,或者说到了隋唐科举以后,咱们以后要仔细讲。
相比儒家大族,曹操肯定会打仗,所以官渡之战他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这里偶然事件之中有着必然因素。曹操能唯才是举,能统一群众,能发展生产,他还屯田,这是多么不得了的政治智慧啊!但是曹操在另外一场战役中败北,这就是咱们所熟知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也有着偶然因素。《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合,诸葛亮还曾经舌战群儒、借东风,在赤壁之战之中发挥很大作用,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诸葛亮只是起到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的作用。孙权联合刘备抵抗曹操,他抓住了时机,火攻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曹操也是骄兵必败,这里有着必然性。
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统一的条件尚不具备,因为自从两汉之交以来,豪强地主膨胀的局面愈演愈烈。到东汉末期豪强地主势力相当之大,世家大族累世公卿,他们不仅掌握着钱,也掌握着兵,乃至学术资源。所以这样的局面没有解决,统一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包括西晋三十来年的统一,实质上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近些年也有医学史家提出另外的说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败北,因为曹操军中闹了大瘟疫,这瘟疫是什么?有医生说是血吸虫病。咱们都知道毛主席写过《送瘟神》两首,“华佗无奈小虫何”“纸船明烛照天烧,”说的就是挖钉螺,灭绝血吸虫。血吸虫在一千七八百年前,真能要命。当然有人说这是冬天,不是血吸虫泛滥的时候,所以有学者认为是伤寒,还有人认为是大流感。但甭管怎么样,这个时候瘟疫横行。
事实上曹操的军队内部已经出现了瘟疫,而当时没有一个妥善的处理方式。[4]不像今天,现代社会有一整套防范手段。可是古代,人们只能任由其发展,曹操于是败北。
曹操败北之后很快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里有两点需要澄清:第一,曹操没有那么坏。后来郭沫若先生写过一个戏,叫做《蔡文姬》。《蔡文姬》20世纪50年代末曾经在人艺上演,演员也演得非常好。说的是曹操把蔡文姬赎回来,而且蔡文姬带来了自己的孩子,和匈奴做了诀别,汉匈之间永远和睦。郭沫若先生有着非常强的以古喻今的意味,好些人看了《蔡文姬》就觉得真好,曹操怎么能是个坏人呢?曹操也有他暴虐的一面,比如曹操很好色,曹操杀了名医华佗,这都是他很不光彩的事情,人无完人。
第二,诸葛亮没那么神。诸葛亮经过罗贯中的文学塑造,有人说这都不是人,这是妖。他能掐会算,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的确诸葛亮很伟大,但是蜀汉的败亡,其实败亡在《隆中对》上。[5]《隆中对》有巨大的问题,您拿来看一看就明白,这还没出隆中,做了一个纸上的分析。诸葛亮建议刘备,说你要横跨荆益二州,这个时候要躲避许多锋芒,而且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外和孙权。[6]时机成熟派两支人马,一支出益州,一支出荆襄,于是天下百姓箪食壶浆,汉室可兴。(www.xing528.com)
这个策略听起来非常好,但是您发现没有,中国历史上少有通过南方打到北方统一中国的。如果说有的话,朱元璋算作一次,可蒙古贵族已经很腐败了,许多学者说这可能是特例。如果还有一次的话,那可能是蒋介石北伐,关键北伐完了也是内部派系林立,不是铁板一块。所以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南方成功打到北方一统天下的。为什么?南方基础就不具备,它没有地理优势,打到北方补给都是问题,又没有非常贯通的交通干线。南方到北方难,北方到南方容易,因为有地理优势。
《隆中对》(沈道鸿作品)
不仅如此,《隆中对》讲,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外和孙权,可是要外和孙权,你能不能和?孙权就那么听你的话?后来证明不是,因为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得胜其实是钻了孙权的空子,他又占有了荆州,后来就占有了益州,拿下了张鲁的汉中。孙权心里非常难受,后来吕蒙渡江,刘备猇亭大战之后惨败,托孤白帝城。凭什么你拥有我荆州?所以这是一个致命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一方面是曹魏,另外一方面是孙吴,分兵两处,腹背受敌,这是兵家大忌。毛主席是战略家,实事求是。咱们如果翻《晋书·食货志》,里头就讲到西晋统一之时的户口数,蜀汉二十来万户,不到九十万人。这样的户数很低,你要打曹魏出兵,如果要养活一支常备军,几十万人常备军是什么概念?平均每户就得出一个男丁,长期这么打,哪行啊?即便说当时户口簿册有很多瞒报漏报,咱们翻一倍,一百八十万、四十万户,也是不可思议的,这都违反常理。
所以最后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都没有办法,只能以战养战,只能在那里屯田,因为粮食解决不了。《三国演义》里提到过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真正出祁山没那么多次。今天来看,蜀汉政权是在做困兽之斗,很麻烦。
不少朋友比较过新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和老版电视剧,老版新版都有一幕“火烧子午谷”,大家有印象吗?火烧子午谷时,诸葛亮费了千辛万苦之力,把司马懿父子骗到子午谷里,但是功亏一篑。司马懿父子都抱头痛哭,咱们就完了吗?没想到瓢泼大雨。这下诸葛亮什么反应?老版的反应和新版的反应不一样,新版是陆毅同志演的诸葛亮,演得也很好,烧子午谷的时候,他对天呼告,老天爷你怎么就不开眼,天不兴汉,嘚嘚嘚说一大堆。老版是唐国强老师演的诸葛亮,瓢泼大雨浇在诸葛亮身上,他眼泪溢出来,但一言不发,哀莫大于心死。为什么如此?他揣度了诸葛亮的心理状态,就是地利、人和,我费尽心血,关键上天不赐予天时,这就是无奈。虽然是影视剧改编,但真实的诸葛亮,心境也相差不远。蜀汉政权肯定不能统一,下边收拾残局的就是曹魏,以及西晋司马氏。
[1]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汉纪五十五孝献皇帝戊建安五年:“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
[2]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汉纪五十八孝献皇帝辛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令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3]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三年:“壬子,太中大夫孔融弃市。融恃其才望,数戏侮曹操,发辞偏宕,多致乖忤。操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内甚嫌之。”
[4]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三年:“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5] 毛泽东读姚鼐《古文辞类纂》“论辩类”苏洵《项籍》批语:“其(诸葛亮)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6]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二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