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水流域板屋的历史渊源

西汉水流域板屋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嘉陵江一级支流和源头之一。200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等单位组成“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于2004年上半年对甘肃礼县所在的西汉水上游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史记·货殖列传》秦人进入西汉水上游以后,依然居于“板屋”,《毛诗正义》云“秦之西垂,民亦板屋”。

西汉水流域板屋的历史渊源

西汉水发源于天水秦州区南部的黄土丘陵区,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流经秦州区天水镇、礼县盐关镇、西和县长道镇,礼县江口乡、龙林乡、雷坝乡,西和县大桥乡……,为嘉陵江一级支流和源头之一。

200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古文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等单位组成“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于2004年上半年对甘肃礼县所在的西汉水上游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共调查各类遗址共98处,中仰韶时期文化遗址61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51处,周代遗址47处。【1】今礼县县城南四十公里大潭河(西汉水支流)上游,先秦及魏晋以前,为中原王朝控制西部羌戎民族的前哨之地。这一带马家窑文化、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遗址并存。【2】

早在秦代,蜀地丝绸可能经祁山古道北运,供应官府需求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东晋南朝时期,生活在今陇南地区的氐人在南北贸易中十分活跃,获利颇丰。【3】祁山道为秦州南达故道的连接线,是一条兼备军事争夺、经济交往、文化输送、宗教传播、民族融合作用的通道。

在这种遗址交错、古道纵横的文化历史环境下,“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饶”。《史记·货殖列传》秦人进入西汉水上游以后,依然居于“板屋”,《毛诗正义》云“秦之西垂,民亦板屋”。《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后汉书·西羌传》),为了保护家园,为了不再“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诗经·秦风·小戎》),这里的戎人积极备战,《汉书·地理志下》云:“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此数郡,民俗质木,不耻寇盗。”颜师古注:“质木者,无有文饰,如木石然。”简约朴素而实用的“板屋”也就成为了民众最理想、最普遍的栖息场所。“至魏晋北朝,西汉水流域的仇池氐“……于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南齐书》卷五十九)。“板屋”成为西汉水及其周边流域戎族的标志性建筑样式。

秦汉至唐宋时期的陇右植被良好,森林广布,“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后汉书》卷五十四)。隋唐时期,陇南山地仍然是“大山乔林,连跨数县”(《方舆胜览》卷六十九),在诗圣杜甫的眼中:铁堂峡“修纤无垠竹”,法镜寺“冉冉松上雨”,青阳峡“林回峡角来”。这些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板屋建筑提供了原料储备。唐宋以后,人口日渐增殖,土地垦辟益趋广泛,朝廷大肆伐木,用以在首都大兴土木,陇右林木,竟一倾而颓,但板屋民居仍存。(www.xing528.com)

明代时,文学家何景明有诗曰:“瓦亭之西半山谷,土室阴阴连板屋。”夯土筑墙,木板覆顶的板屋依然是地势高亢而气候寒燥的陇右之地普遍的民居样式。及至清朝西宁监司杨应琚奉命赴京过秦州时,陇右地带的板屋已向西退至陇西渭源一带:“城内居民仅数百家,盖屋皆以乱石压木片,仅蔽风雨,板屋之故俗也。”而渭源是古老渭水的源头,与岷县毗邻,再南下便为宕昌和西汉水下游区域的礼县洮坪、湫山。《括地志》云“陇右岷、洮、丛等州,西羌也”,至上世纪初,洮坪、湫山依然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板屋也随处可见。这里属西汉水下游区域,而西汉水下游区域是礼县、宕昌、武都、西和四县区交界地带,历史上曾是羌人政权“宕昌国”和氐人政权“仇池国”所辖的范围。这一地带也是西汉水、小岷江、白龙江的交汇地带,山卯高耸、沟壑纵横。并与通往古临洮、羌中及陇蜀的古道——牛尾古道——与上游区域相连。但山民很少走出大山,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已养成了他们淳朴憨厚的品德和不善经商的习惯。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下,这里的民间建筑随着河流的延伸而变迁——板屋明显增多,古氐羌遗韵愈来愈浓。

历史上,西汉水流域(西垂)地区是嬴秦与犬戎反复争夺的主要区域……秦西垂陵区最高位置的礼县大堡子山,似乎就是秦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分界点。寺洼文化应是一种游牧文化,很可能是羌文化的一个支系。大堡子山以东、西汉水以北,是嬴秦的都邑区,几乎见不到寺洼文化遗存;而大堡子山以西、以南,今礼县及西和县的中部和南部,直到白龙江流域,寺洼文化遗存却多不胜举,某些地带还十分密集。【4】位于甘肃东南部的西汉水中游的西和栏桥遗址是典型的寺洼文化,除此之外西和芦家沟、赵沟、马集和礼县雷坝乡蒲家楞坎、陈家庄等处见到当地出土的寺洼文化陶器。这也是西汉水上游区域与下游区域民居建筑差异的古老文化背景。

文化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环境可以造成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造某种环境。“一种文化如失去了它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就很难做到持续发展,所以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具有同构性。”【5】在西汉水流域,寺洼与仰韶、秦与戎、汉与氐羌、中原与西北等文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交流、冲突与融合。板屋与瓦房——西汉水流域建筑格局与形制的传承、融合与变迁正是这种环境与文化同构性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