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迎巧”以来,卜巧才是整个乞巧活动的目的所在。
七月初七,是各乞巧点姑娘们最忙碌的一天,也是人人企盼已久,乞巧活动达到高潮期的一天。这天,遵循古俗,有好多项活动。迎水是首要的一项,因为晚上要进行照花瓣以及针线卜巧活动,需要大量清水备用。而这清水,必须是旺盛的清泉水或井水,只有虔诚地将其迎回,才显得卜巧灵验。迎水地点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境内各地不同源,但各乞巧点却固定不变,古今如一,积习不改。如十里乡多在九眼泉,汉源城区多在城外东泉、西汉村在当地山泉等。
上午,为了抢得灵验无比的“头水”,姑娘们清早即起,着意打扮一番后,相约齐聚乞巧点,在组织者的统一带领下,各自带着汲水的瓦罐、陶罐和小桶等,列队唱着乞巧歌出行。有的姑娘太小,当奶奶和母亲的不放心,一路总是跟在队列后面“护驾”。到了目的地,先祭拜水神,举行隆重的迎水仪式。放一串鞭炮后,姑娘跪在泉(井)边,开始按先后顺序取水。取一次还不行,必须连取两次。有的泉水边往往汇聚好几条取水长龙,前拥后挤,持续时间较长。如此场景,歌声、鞭炮声、欢笑声、喧闹声,相互交织,热闹非凡。汲水满罐(桶),顺原路返回,迎水仪式结束。另外,迎水之后,过去的城区集镇乞巧队还有到商家店铺门前“讨巧”的习俗。
迎水归来,要进行慎重的“卜巧”活动。连日向巧娘娘神乞巧,得巧多少?这是每个姑娘们急着想要知道的大事。怎样才能知道呢?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有效法子,便是通过针线、照花瓣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加以验证。
最流行的传统卜巧方式有两类,即针线卜巧和照花瓣卜巧。前者属个人行为,后者则属集体仪式。
先说个人卜巧。其实施的具体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水面浮针卜巧。《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七月七日许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倾之,水膜生面,缔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这和西礼姑娘卜巧的时日和方式基本相同。不过,当地姑娘使用的是早上迎来的神水,各自在乞巧点庭院里自由操作,已婚妇女只能围观,但不能参与卜巧。另外,卜巧之前,首先要在神桌前上香,磕头,默默祈祷,求巧娘娘神赐巧。得巧之后,少不了又去神桌前谢恩。未得巧者,可以反复祈神,再行卜巧,直到满意为止。
另一种是香火穿针卜巧。事先准备一枚绣花针和一根细线,到了晚上,于神桌前默默祷告,并上香磕头行礼。然后,拿出针和线,请同点女伴点燃一截香头避开灯光,一起躲到黑暗处,拿香的女伴亮香头,求巧的姑娘便借助这点微光来穿针引线。求巧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无杂念,神情专注,若将线头顺利穿过针眼(俗称“针鼻管”),则视为得巧。得巧之后,要及时回到神桌前谢恩,并将细线缝到巧娘娘的衣角上,以示已经得巧。若反复多次未将线头穿入,则说明没有得巧,此时的求巧者自然一脸沮丧,伙伴们则相对无语,或从旁打岔,或设法安慰。(www.xing528.com)
再说集体照花瓣卜巧。
除个人自由卜巧活动外,还有七月初七傍晚集体组织的察影卜巧活动,这就是隆重的照花瓣。
先举行集体娱神、祈神、酬神仪式。然后,由组织者把迎回的神水分别倒入几只碗或小盆中,便开始察影卜巧。一个巧点往往有几十个姑娘,仅用一只碗盆照花瓣是根本不够用的。故此,通常分几个小组。除了神水,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灯光条件。至于巧芽是现成的,那坐巧时所供的巧芽盘,敬神之余的最后一个用途就是用于这次照花瓣,但各人必须用各人的巧芽,不能相互借换。卜巧时,姑娘们有选择地先掐下巧盘顶端的叶芽,再将嫩茎掐成不等的若干小段,不时一段一段地投入神水中,就着灯光的折射作用,来分别察看水底呈现出的各种投影图案。叶芽、嫩茎漂浮水面,游曳不定,由于灯光直射、斜射的角度不同,投影姿态不一,复杂多变,有巧有拙。
姑娘们仔细分析,认真解读着各自投影图像的寓意,相通共守,配合默契,对得巧者乐于一语道破,争相祝贺;反之,则曲意掩饰或缄默不言。
整个照花瓣过程中,姑娘们各怀心事,有焦盼,有痴想,有兴奋,也有沮丧,一切显得是那么诡秘而又神圣。她们在卜知着自己的未来,寄憧憬于美好的明天。尤其是被大家公认为心灵、手巧、吉利、祥瑞时,得巧者往往喜不自禁,在围观者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会将神水猛喝一口,好让灵巧永驻。
卜巧将乞巧活动掀向了高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