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至初七,是乞巧活动的主体阶段。夜晚,姑娘们在本村各自巧点又跳又唱,全员娱巧祭神;白天,则同民间社火一样,村与村之间交流互演,当地称“拜巧”,又俗称“交神”。迎来送往的拜巧活动,在相互学习,促进了解,加深友谊的同时,也在暗中较劲,生着心眼,想着法子,极力向外村人展示着各自点上姑娘们的才艺和风采。
相互拜巧的关系,是按照多年的惯例约定俗成的,重在礼尚往来,相互尊重。过去,因各地举行祈神迎水仪式的时日不同,拜巧有先有后,如石堡一带在七月初六,汉源、姜席、何坝一带则在七月初七;现在,由于拜巧点太多,一两日内很难拜到,大多数便在七月初二就提前开始了。由此看来,拜巧成了当今姑娘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拜巧开始,姑娘们穿戴整洁、插花戴银、浓妆淡抹,花枝招展地撑着花伞,手持跳舞用的扇子、拂尘、手帕、纱巾等道具,由领头的姑娘们手捧香盘,依次前往临近巧点。一路浩浩荡荡,花红绿蓝,歌声不断;观众前堵后追,孩童嬉戏相拥,比洮岷一带男女相邀逛花儿会还要热闹。
进了村子,姑娘们便有意在村口借歌打趣:“指甲花儿包指甲,不知道巧娘娘在阿达。好山好水好风光,八股子银水往进淌。”其实,两点是预约的,对方巧点的姑娘们早在村口迎候,鸣炮过后,客气地接唱道:“一根香,两根香,我把亲戚接进庄。一根线,两根线,我把亲戚接进院……”拜巧的姑娘又唱道:“进了亲戚的大门套,心里欢喜眼里笑。我给巧娘娘下一跪,香蜡表纸点一对。”对方不忘接唱:“亲戚的盘盘我端上,要唱咱们大家唱。……”一唱一和,酬答相拥,直达巧点。
首先要群体拜祭巧娘娘。(www.xing528.com)
其次就是歌舞表演。表演舞蹈是拜巧活动中的重头戏,也是全巧点的舞蹈精华。有传统舞,也有现代舞,从内容到形式多有变化,颇能吸引民众。诸如《打十舞》(亦叫《打花馒》),拍手击掌,节奏明快,群体互动,亦说亦唱亦舞,娱乐性强,就很有特色。还有四人表演的绕花子舞,摆臂行进,相互穿插,往来有序,让人眼花缭乱。更有由多人列队表演的泼又泼舞,靸足跳跃,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热烈、奔放、紧张,堪称传统舞中的一绝。尤其后者学小脚女人载来载去的模样,逼真传神,现代舞中难以再现。
拜巧,好些地方又俗称“寻情”或“行情”。不但客方要表演上乘的歌舞,作为东道主也是如此。
最后是欢送。唱罢舞罢,享受茶水糖果招待(路途遥远的,自古还有便饭招待的习俗)。两点姑娘欢聚一堂,称姐道妹,有说有笑,亲热无比。如果要走,便唱:“四月里,四月八,你把盘盘快腾下。盘盘腾下我走唊,恐防点上来人唊。”对方挽留一番,鸣炮欢送。同时也酬唱一些恰当的乞巧歌。如:“洋芋花开五角星,我们二家要合心。我们二家好好干,生生分分不好看。”或唱:“白手巾,画莲花,亲戚走唊没办法。有心把你留一下,恐防你点上来人唊。”一路欢歌笑语,送到村头路口,拜巧者客气唱道:“乞巧芽儿五寸长,我们行情走得忙。你们招待真周到,又接又送又放炮。亲戚你把路一让,我的盘盘我端上。柳树叶儿一寸长,我们行情走得忙。村庄小,娃娃少,给你们大家没跳好。没跳欢,没唱好,还请亲戚别见笑。”此时的副歌歌词多是:“七月里,七月七,我们欢乐在一起。”另一方有意赞唱一番,才交还盘盘,依依惜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