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唱乞巧歌、跳乞巧舞。
白天,神桌上香火不断,烟雾袅袅;晚上,明灯通照,直达子时。姑娘们着节日盛装,持各种道具,唱啊,跳啊,尽情娱神,不知疲倦。她们除了一日三餐和晚上短时间的睡觉休息之外,一门心思全集中在抒发柔情展示才艺上,好借此期冀巧娘娘帮助着以实现各自的夙愿。
境内乞巧源于秦先民祭祖,成型于汉代,此后得以复合中传承发展。就其乞巧歌而言,多属以口耳相传的这种易变的方式在世代传承递送,并不断增补创新,内容愈来愈丰富。其意义无疑是双重的:一是以社会历史和群体民俗作重要载体;二是依附特定节目而在姑娘中产生的纯情绝唱。好的传统歌词嬗变速度较慢,多被传承下来,耐人寻味。
娱巧旷日持久,除不唱送巧之类的乞巧歌外,许多歌词都适宜歌唱。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面儿较广。按来源,主要可分为传统乞巧歌和新编乞巧歌两类;按内容,主要有家庭婚姻、生活习俗、劳动技能、坐神迎巧、礼神乞巧、时政、故事等几大方面。而不同时代的时政歌,大多生命短暂,往往皆被后世之歌所替换。同时,也有一些与乞巧内容不相干的曲词,因姑娘爱唱所致,也被搬进了娱巧等活动当中。
唱巧娱巧的传统曲调,主要有两句调、三句调、数板调和副歌调等几种。两句调的曲调自由流畅,比较婉约,不管歌词长短,皆以两句为一上下乐句;三句调适用于三句为一节的歌词,从民歌小令移植而来,比较悠扬悦耳;数板调似说亦唱,音调有高有低,节奏有紧有缓,变化较大;副歌调只有上下两个乐句,是专门配在主歌后面唱的。
还有一种古老的娱巧活动方式,多数在初七晚上送巧之前进行,称为“跳麻姐姐”,是古代巫术遗留。跳麻姐姐,跟祀公传爷中“开山”、“下阴”一样,既带神秘性,又具危险性,可跳可不跳。要跳麻姐姐,首先要确定一个跳神姑娘。而此人选的确定,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一是梦见自己跳过麻姐姐,心想借此机会跳一跳,以了夙愿;二是认为自己当年有厄运,主动要求跳一回,禳解禳解,以求消灾免祸,遇难呈祥;三是公众乐于此项神秘活动,在娱巧之际,同请麻姐姐显灵,便推举以为可信赖的人选出来主跳,但为了确保顺当,事先需请一位富有跳神经验的“巫婆”或妇女来主持、指导,并加以从旁协助,同时还要挑选两个姑娘站在两侧陪跳。(www.xing528.com)
活动开始,主跳姑娘站在神桌正前方,一位装扮麻姐姐替身的姑娘隐藏在神桌下,等候问话。跳到神灵附身时,经过多次有问有答之后,主跳姑娘便突然从供桌下钻出,拖腔带调地喊道:“麻姐姐,神—来—了!”大家闻讯齐呼,手舞足蹈,同唱《麻姐姐歌》:“麻姐姐,虚空里来,香蜡表纸(一种特制的祈神了愿心的黄纸,三张为一沓)接你来。麻姐姐,虚空里来,脚上穿的登云鞋。麻姐姐,隔河来,手里打着响锣来。麻姐姐,翻山来,脚踏铺下的红毡来。麻姐姐,神来了,黑天半夜咋来了?端的杏核茶来了!麻姐姐,魂来了,黑天半夜走来了?端的蜂坛酒来了!杏核茶,蜂坛酒,手里拿的降妖斗。虚空行,云里走,上河里来了下河里走……”跳麻姐姐时,姑娘们列横队原地双足跳跃、双臂前后甩动,先缓后紧,节奏越跳越快。陪跳姑娘若体力不支,可以中途换人,但主跳姑娘必须坚持到底,直至麻姐姐神灵附体为止。到时,姑娘们可以求神问事,麻姐姐将会一一作答,并加以明断。最后,由主持的妇女焚烧黄表纸,祈祷送“神”,跪地问事的姑娘齐声应和:“请麻姐姐神上马,归位!”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各地姑娘在乞巧活动中跳麻姐姐相当普遍,并深信不疑,而现在很少有人去跳,即使有的点上跳,也不过是假以传统,有意游戏一番而已。至于神灵是不是真的附体?据参跳者自述,纯属妄言,是人为假装,为的是让活动有序进行。
巧娘娘和麻姐姐同为女性之神,姑娘们求巧心切,故双双推崇至极。
乞巧舞有传统和新编之分。传统的大致有牵手摆臂式、往来穿插式、原地跳跃式和摆扭行进式等多种,并且边歌边舞。过去,有时是一些姑娘在跳在舞,另一些姑娘在一旁帮唱,形似影子腔中的满台吼(冒腔);如今与时俱进,多利用现代音响,姑娘们只在假以舞姿舞步而已。至于新编舞,包罗万象,不拘一格,有的纯属自编自创,有的干脆从电视、光碟上照搬套用,有的由高校学生编导教练。
俗言说,“人欢喜的神欢喜。”总之,在娱巧活动中,过去重在娱神,娱人次之;而现在重在娱人,娱神明显有些淡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