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迎巧传统及歌曲的变化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迎巧传统及歌曲的变化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们遵循一年一度的陈规古俗,经过多日筹备后,约集在各自的乞巧点,手捧香盘和巧芽盘,急不可耐地列队同赴村外天河岸边,首先要举行隆重的手襻搭桥仪式。一年又一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巧娘娘下凡、升天。然后,大伙成排列队,唱着一支又一支的《迎巧歌》,顺着来路返回坐巧点。迎巧歌词较多,各地亦有差异,但共同点是唱完正歌后,都接唱不同的副歌;有时每唱两句正歌,则插入副歌。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迎巧传统及歌曲的变化

是迎请巧娘娘下凡、进庄的初始仪式。

农历七月初一或前一天傍晚,各村训练有素的姑娘们,人人穿戴一新,打扮得仙模女样;个个激动难抑,欢歌笑语不歇。她们遵循一年一度的陈规古俗,经过多日筹备后,约集在各自的乞巧点,手捧香盘和巧芽盘,急不可耐地列队同赴村外天河岸边,首先要举行隆重的手襻搭桥仪式。

当地凡属孩童、姑娘,有端午节绑手襻辟邪求吉的习俗。男童的手襻,通常戴到农历六月六日揪掉,然后抛入河中淌走,而女童则不然,要一直戴到乞巧节时,专供接巧娘娘下凡搭桥用。如果姑娘们的手襻续接起来不够用,可再续接些新头绳,以补不足。搭桥时,由两位姑娘分别站在天河(民间将自然河流称“天河”)两岸,各牵绳子一端,呈桥状横拉于河面,其余姑娘皆上香点蜡献酒茶,集体虔诚跪拜后,继而一起列队牵手,摆动手臂,亮开歌喉,同唱口耳相传的《搭桥歌》。

伴随着歌声的余音,两岸牵绳的姑娘便同时松手,绳子自然下落到河水中,随波逐流而去。(www.xing528.com)

手襻搭桥仪式,各乞巧点大同小异。时日上惟西峪、汉源与众不同,则在七月七日下午举行。尽管时日上有前有后,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前者,搭桥是迎接巧娘娘下凡;后者,搭桥是恭送巧娘娘上天。天河相隔,无桥不通,只能对岸观望,望河兴叹。一年又一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巧娘娘下凡、升天。无疑,这手襻相接,架起的不仅仅是一座天桥,也是姑娘们的一座心桥。

接请的地点是历年固定不变的。手襻搭桥已毕,手捧香盘的组织者(俗称巧头)在前,余者皆净手各执信香,双手合奉胸前,依次紧随其后,在肃穆的气氛中恭迎跪拜。然后,大伙成排列队,唱着一支又一支的《迎巧歌》,顺着来路返回坐巧点。

迎巧是乞巧活动的序曲。迎巧时,有些乞巧点的姑娘们抬着或坐(礼县为主流)或站(西和为主流)的巧娘娘纸扎像,有些乞巧点则不抬。迎巧歌词较多,各地亦有差异,但共同点是唱完正歌后,都接唱不同的副歌;有时每唱两句正歌,则插入副歌。就其副歌歌词而言,各乞巧点间很不一致,目前概括起来不下二十种,但以“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视为主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