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陇南西汉水上中游乞巧风俗研究

甘肃陇南西汉水上中游乞巧风俗研究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彭战获乞巧节,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为典型的女性节日之一,亦称七夕节、女节、女儿节。原生态风尚的乞巧活动,除七夕卜巧游戏外,随着时空转换,当今在全国各地早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惟独甘肃陇南西汉水上中游却别开生面,年复一年,传承发展,仍盛况空前。西汉水即古汉水上源。西和、礼县的乞巧活动异常隆重,节日长达七天八夜。2005年9月,西和乞巧节被甘肃省政府公布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甘肃陇南西汉水上中游乞巧风俗研究

彭战获

乞巧节,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为典型的女性节日之一,亦称七夕节、女节、女儿节。在男耕女织的漫长岁月中,青春曼妙的姑娘们,一代接一代,用纯洁的心灵感悟着巧娘娘,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原生态风尚的乞巧活动,除七夕卜巧游戏外,随着时空转换,当今在全国各地早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惟独甘肃陇南西汉水上中游却别开生面,年复一年,传承发展,仍盛况空前。

西汉水上中游一带,是嬴秦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域,也是秦文化的重要发祥之地。据专家考证,乞巧风俗的文化渊源当为西垂秦文化、农耕文化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复合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积淀。这里曾名为西垂。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及圆顶山秦贵族墓地的惊现,掲开了厚重的岁月封尘,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缺失,使得嬴秦在此崛起的史实得以进一步验证。《禹贡》记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西汉水即古汉水上源。秦人“善织”,巧娘娘就是织女的化身,而织女则是秦人始祖女修。

西和、礼县的乞巧活动异常隆重,节日长达七天八夜。过去,仅限于未出嫁的姑娘们参加,已婚妇女只在幕后指点,并不登场歌舞;如今的盛世和平时代,一些老太婆也童心未泯,相继加入进来,老带新,新促老,使节日活动更显得异彩纷呈、推陈出新。2005年以来,除沿续村头院落、街头巷尾、各自为阵的传统乞巧阵容外,经过逐级选拔,有的竟然跻身于各级大型文艺舞台,一枝独秀,身价倍增。“光梳头,净洗面,早到闺房做针线。绣鸾描凤刺鸳鸯,等闲莫与人相见。”往昔封建社会强加于姑娘们的一套苛严的行为规范,早在连日的活动中消失于无形。(www.xing528.com)

纵向看传承,横向作比较。乞巧的时日、内容和程式,各乡镇大同小异。就其时日而言,有的七天七夜,有的则七天八夜,根本区别在于初一迎巧和初一前一天傍晚迎巧,但以初一迎巧为主流。姑娘们心仪七夕,心仪自己的节日,梳妆打扮,载歌载舞,连日敬神娱神,在祈求智慧和心灵手巧的同时,乞容颜、乞长寿、乞婚配、乞前途命运,等等,内容十分丰富。严格地来说,这是一个仪式繁多、程序复杂、情节完整的节庆活动,要经过迎巧、坐巧、祭巧、娱巧、拜巧、卜巧、送巧等许多基本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同时,传承下来了不少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桑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女红、服饰、道具制作工艺等等。在今天看来,这一地域风俗显然是独特的,也是弥足珍贵的。

2005年9月,西和乞巧节被甘肃省政府公布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10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7年3月4日,举行授牌仪式。2008年6月,增补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后,礼县紧紧跟进,与西和县联合打造,节会升格为省级,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妇联、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及陇南市委、市政府主办,西和县委、县政府和礼县委、县政府承办。2014年8月,陇南市启动了七夕节(乞巧节)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