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子以养马之长技助力封秦

非子以养马之长技助力封秦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蜚廉及其子恶来被周人杀死以后,恶来的子孙有数代人沉沦于世,声名不彰。倒是蜚廉的另一子季胜之子孟增,得幸于周成王,故得扬名于周朝。孟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非子以养马之长技助力封秦

蜚廉及其子恶来(又叫恶来革)被周人杀死以后,恶来的子孙有数代人沉沦于世,声名不彰。倒是蜚廉的另一子季胜之子孟增,得幸于周成王,故得扬名于周朝。史载:

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増。孟増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1】

再说蜚廉、恶来死后,恶来“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他们几代人都沉迹于社会下层。为了改变处境,这一族就借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2】就是说,恶来的子孙从女防到非子五代人,都借造父的政治光环,自称为赵氏,以炫耀门庭。事实上,他们虽然自托于赵氏,但五代人都并未离开陇右搬到赵城去住,那是不切合实际的,他们仍住在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直到非子时代,其家族的政治地位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非子居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嫡)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柏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3】

这段话是有关非子得封秦邑最重要、最权威的记载。周孝王以“过去伯翳为舜主持调驯鸟兽,畜多蕃息,以故得到封地,赐姓为嬴。现在他的后人又为我牧马,马多繁殖,我就分给他一块地,作为‘附庸’”。于是,周孝王将非子封到秦邑(今甘肃清水县),使他再续嬴氏祭祀,取名叫作秦嬴。同时也不改变申侯女所生子为大骆嫡子的地位,借以来和西戎。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

一是“非子居犬丘”。过去,不少学者猜测非子所居的犬丘是今陕西兴平县东南的“犬丘”(槐里、废丘);不然他就是从赵城(山西洪洞县北)迁到西犬丘的。今天看来这两种说法都缺乏证据,试想想,早在非子八世祖中潏时代,这支嬴人就已经迁到西垂(治今甘肃礼县东北)了,陕西槐里犬丘是周懿王的京都之地,非子怎能在那里大规模地养马息畜?又非子一族同赵城造父也仅是同姓共祖的关系,托名借光就已经不错了,非子一族有什么主客观条件,能够搬到赵城去住?故非子一族从中潏以来,七八代人就一直以西垂犬丘即今陇右为家,既未迁赵城,又不在槐里是可以肯定的。

二是“邑之秦”的“秦”地名。周孝王封非子“邑之秦”以前,在今河南范县就已经有一个秦或秦亭,那里最早是伯翳(或其后裔)的封地。故《盐铁论·结和》说:“伯益(翳)之始封秦,地为七十里。”清人洪亮吉注《史记·秦本纪》“邑之秦”这句话时,引梁代崔灵恩《毛诗集注》说:

秦在虞夏商为诸侯,至周为附庸,则秦本建国。疑伯翳即封于秦,故孝王云:“伯翳为舜主畜,故有土。”下言使复续嬴氏祀,明虞夏商之秦亦嬴姓,可知后世裔至周封爵或断,故孝王又封非子以为附庸也。

崔说当有据【4】。(www.xing528.com)

这段话说得非常符合实际。其意是说,秦人的先祖在虞舜、夏、商时期位列诸侯。其后沉沦,到周孝王时才得为“附庸”。如此说来,秦人的先祖本已建立诸侯国。可能伯翳的初封地就叫秦,所以周孝王才说:“伯翳为虞舜主持畜牧,因而得封土地。”周孝王接下来说封非子为附庸,让他再续嬴氏的祭祀,这句话证明虞夏商时代的秦君也姓嬴;又证明这个秦氏的后裔入西周后其封爵就中断了,因此周孝王才重新封非子为附庸。洪亮吉认为崔灵恩的这段话是有根据可以相信的。

非子受封是以养马之功。历史上舜对非子先祖伯翳赐姓、封地也是以调驯鸟兽之劳。周孝王向非子分土命名的时候,或许是受了舜封伯翳的启发,因此在封邑称呼上沿袭了伯翳封邑的秦,但这只是对历史地名的袭用,而不是有人将它带过去的。非子原住在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而不是从东方迁来的,不可能有带地名过来的事。有学者见殷墟出土了刻有“秦”、“秦宗”等字样的甲骨,就认为非子的封地也在今河南范县的“秦亭一带”【5】,这是不正确的。还有学者以为非子受封的“秦”地,在汧、渭之间宝鸡以西或陕西眉县一带,本文亦不能从。因为考古调查显示,汧、渭之间的今陕西陇县、千阳到宝鸡一带,西周时期是夨国、虢国的封地,不容插进去一个“秦”,而今甘肃清水县的李崖一带,面积开阔,地势平缓,考古调查既有一些周人或西戎的遗存,又有较多秦人的遗迹,因此最有可能是非子得封的地方【6】

非子“分土”、“邑之秦”的秦,确然指今甘肃清水县,这有大量的史籍可证。对于《史记》记述的非子封秦。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徐广的话解释说:“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唐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说:“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又引《十三州志》说:“秦亭,秦谷是也。”这里的秦、秦亭、秦谷三词一意,都是地名,在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说法相同。《水经·渭水注》云:“秦之为号始自是矣。”【7】都是指秦地、秦人、秦国等名由非子封秦为附庸而来。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增加,此说已不可移易。

三是秦邑和秦氏的关系。作为地名的秦邑和作为姓氏的秦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前所述,先秦历史上有两个秦邑,一在今河南范县,一是今甘肃清水县。与此同时,先秦历史上还有三个秦氏。按当时人的习惯,三个秦氏并非同姓。如宋人郑樵说:

秦氏有三:秦国为秦氏,鲁有秦邑亦为秦氏,秦非(人名——引者)是也。楚又有秦商。【8】

这里说的秦国之后以国为氏的秦,指伯翳所建秦国及秦王朝灭亡后其宗族自称的秦氏。鲁秦邑之秦,按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的说法,同嬴秦是两码事。他说:

秦氏出自姬姓,周文王世子、伯禽父受封为鲁侯,裔孙以公族为鲁大夫者,食邑于秦,以邑为氏。

意思是说,鲁国秦邑的秦氏出于姬姓。原来周文王的世子、伯禽的父亲周公受封为鲁侯,他的后裔以公族被封为鲁大夫,食邑于秦这个地方,就以邑为氏,自称秦氏了。显然这个秦氏是食邑于古伯翳封地的周文王的后裔,即“以邑为氏”的姬姓之秦。此外,楚国还有一个秦氏,出了个名人秦商,但它是以邑为氏还是以先祖之“字”为氏,连宋朝著名姓氏学家郑樵也搞不清了,仅知他们三氏所出,并不同姓。这就证明,被学者一再引证的殷墟甲骨文上的“秦”或“秦宗”,当是伯翳后裔“以国为氏”者;周初以来鲁邑所见秦氏则是姬姓,按照郑樵的说法,南方还有个非嬴、非姬的秦氏,我们不能一见“秦氏”就都说成是秦嬴之先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