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僖公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糴于秦。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汎舟之役。”杨伯峻注:自雍及绛,盖沿渭河而东,至华阴转黄河,又东入汾河转浍河。【58】《国语·晋语三》:“晋饥,乞糴于秦,是故氾舟于河,归糴于晋。”韦昭注:氾,浮也。【59】《史记·秦本纪》:“晋旱,来请粟。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60】
《左传》、《国语》、《史记》的记载皆较简略,而我们仔细分析可知:
因为晋为春秋大国,人口较多,输粟于晋,必须要达到赈灾的最低限度。史书未言输粟之数量,但书“自雍及绛相继”,可知数量非同小可。秦国在输送粟米于晋的同时,又要保证本国的粮食供给。不难推断,秦国当时之粮食产量保守估计可供秦国和晋国一半的人口。
2.说明具备了水陆两栖运输能力。(www.xing528.com)
舟的运输能力,非短时间能具备,可想而知,正是秦人素习渔业,熟悉舟船之运行,才能安全输粟于晋。从雍至潼关,是沿渭河东流入黄河,属顺水推舟,难度不是很大。而自黄河逆流而上,抵达绛,则属高难度的运输,非舟技娴熟,不能致此。且运输能力随时可转化为作战能力,能输粟于绛,也就意味着能操舟师水军抵达绛。因此,运输能力也是秦国军事实力的体现。
3.汎舟之役是秦穆公攻晋的一次准军事演习。
汎舟之役只是一次事件,但是其背后暗含了秦国巨大的军事动员能力。首先,输晋之粟需要有庞大的人力将其聚集于雍。这不仅仅是生产粮食的能力,还需具备组织人力,统一运输,协调各方的能力。其次,自雍至绛,相继不绝,说明动员舟船数量之多,要短时间内调集如此众多的船只,不仅是制造舟船的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组织动员能力。再次,农业生产能力;畜牧养马,以供车转运输;之前未闻秦有水师,必是秦人习于渔业,故有舟技。将粟米安全运抵绛,亦是统一指挥,协调一致的能力。这是一次准军事活动的战备能力。上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秦人平时生产活动与军事活动高度一致使然。动用如此众多的人力、物力,长距离运输粮食,在春秋历史上绝无仅有。只能说明秦人平时训练有素,才能完成此高难度的任务,也是秦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集中体现。
秦穆公时,庶人当参与军事等国家大规模活动,不然仅靠士,汎舟之役是不可想象的。秦庶人当兵有《吕氏春秋·爱士篇》为证:“昔者秦穆公乘马而东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穆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汝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穆公之车矣……野人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穆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61】雷海宗先生据此认为:“韩原一战,秦国军队中最少有三百个平民出身的兵。”【62】《史记·秦本纪》也有记载,与此略同,似较可信。童书业先生亦认为:“盖秦至穆公时已并国甚多,蔚为大邦矣。秦至穆公时确已甚雄强。”【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