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秦人方面,同时,也对周人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西周、东周的分水岭,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一)开启了秦人历史新局面。一是被周王正式封为诸侯国。尽管平息了周王朝内乱,但是,周王室经此事件后衰败微弱,社会各种矛盾仍然存在,尤其是周畿之地,即当时的关中一带被戎人占领,这就迫使周人不得不开始东徙,选择“成周”洛邑为新都。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这就为秦襄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机会和平台。秦襄公如同当年周宣王派兵救秦一样,即率兵救周。襄公不仅“战甚力、有功”,而且当新王平王决定迁都洛邑时,“以兵送周平王”,秦襄公这一举动,进一步取得了周王的信任,于是,周孝王为了嘉奖其对周王室的效忠,便“封襄公为诸侯”,并“与誓之,封爵之”,隆重地举行了册封襄公为诸侯的仪式。秦人从“附庸”到“大夫”再到“诸侯”,道路何其长矣!从此,“襄公于是始国”,以诸侯国的身份跻身于东方列国之中,“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与它们平起平坐了。
二是拥有了“岐西”之地。在秦襄公获得诸侯身份的同时,周平王又“赐之岐以西之地”,并发出承诺:“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其意是说,西戎无道,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攻打并驱逐戎人,就可以拥有这片土地了。尽管这个承诺,如有些研究者所说,是一张空头支票,但是,对在关中无立锥之地的秦人来说,可不是一个小礼物,而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礼物。当然,秦人也知道,这时候的岐西之地,已完全被戎人所占领,再说,从多少代、多少次的戎人征战中,他们也知道,戎人的势力还是很强的,要从戎人手里夺回这块土地,谈何容易!但不管怎样,有这个“空头支票”总比没有这个“空头支票”要好。于是,襄公十二年开始伐戎,但仅到达岐山就去世了。文公即位,经过两年多准备,于第三年“以兵七百人东猎”。第四年“至汧渭之会”,即今宝鸡市区,“营邑之”,即在今宝鸡戴家湾建陈仓城。“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收周余民有之,岐以东献之周。”从此,秦人才真正在今宝鸡地区站住了脚,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三是进一步取得了周王朝的信任。秦人早期本为商王朝的盟邦,其祖蜚廉、恶来均为殷商重臣。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周人翦商中必然要站在殷商一边而反周,因而恶来被杀。但秦人也看到,殷商大势已去,其政权不复存在,因而也未对周采取过激的行动,为了保存自己,向周臣服。至蜚廉之孙孟增,已取得了西周王朝的信任。文献记载:“幸于周成王”。后来孟增之孙造父,还深受周穆王的宠爱。因造父为穆王驾车西巡、平定徐偃王之乱而被穆王看重,封地别支,“其后为赵”。非子一支又被推荐为周孝王牧马,因牧马有功而封为“附庸”。秦仲、庄公又被分别封为“大夫”。尽管秦人与周人在数百年的交往中,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秦人毕竟不是姬姓之人,与东方之国齐、晋、燕等国不同,在周王的眼中还不能与这些国家一视同仁。这就是说,秦人要获得周王室的信任,还须不断的在周王面前表现自己,为周人服好务。机会来了,秦人抓住了这一机遇。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这一重大政治举动,取得了周人对秦人的进一步信任。正如文献记载:“与誓,封爵之。”就是说,周王不仅与秦襄公盟誓,而且给其封地、封爵。这在过去是很少有的事。说明周人将秦人完全看作为自己人了。不仅周王如此看待,就连诸侯也刮目相看,“通使聘享之礼”。
四是为秦人东向发展打开了局面。秦人是一个“追梦”的族群。在其看到周人统一天下后,秦人开始意识到,要想生存下去,发展壮大,东向中原,就必须依靠周人。因而秦人便抛弃前嫌,向周人靠拢,充分发挥自己善于识马、驯马、养马、驭马技术,不仅为周王驾车巡游,还为周王养马,为周人忠心耿耿地守卫边陲。通过与周人的长期交往,不仅一步步获得了周王的信任,而且取得了进入周人畿辅之内的资格。自秦襄公居“汧邑”立国,获得周王承诺;秦文公立都于“汧渭之会”,收复岐、丰之地,从此,秦人占有了陇山东西之地,即今天的关中西部和天水一带,使其连成一片,进可攻,退可守。这为秦人以后东向打开了局面。以后秦人不断东扩的事实,证明了秦人岐、丰之地的获得,对秦人发展具有何等重大的战略意义。(www.xing528.com)
(二)使周王朝基业得以延续。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这不仅对秦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秦人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而且对周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使周人摆脱了戎人的纠缠,使周王朝基业得以延续,走进史学家所说的“东周”时代。
从《史记·周本纪》记载可知,只因为戎狄部族不断侵扰、掠夺,才逼迫周人离开豳地“止于岐下”。从这则记载来看,周人至迟在古公亶父迁岐前,就苦于戎人的骚扰。《周本纪》记载文王即位第二年“伐犬戎”。说明犬戎对周人造成了严重威胁。尽管周人在不断伐戎,但戎人并未收敛,继续在周畿之西、之北还在不断地侵扰。随后,《周本纪》还记载,周孝王使非子养马,并封邑封爵,固然有为周王解决马源的问题,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扶持秦人抗击戎人。至周宣王又封秦钟为“大夫”,其目的是鼓励秦人继续抗戎。秦仲被戎人杀后,周宣王不得不下更大的资本,召集秦仲五个儿子,“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从周几代人的伐戎看,戎人是当时周人的心腹大患。至周平王时,对周王室造成了直接威胁。《秦本纪》载:“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并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周本纪》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从这些记载看,说明关中几乎全部已被犬戎占领。对此,《后汉书·西羌传》也有记载:“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獂、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当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史记·匈奴别传》里也说:“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这里虽说的是春秋中后期到战国前期的情况,但可以想见,周平王东迁时情况可能比此时更为严重。在此形势下,周人迁都是明智之举,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既保住了周王室政权,使周王朝得以延续,也摆脱了戎人的纠缠,缓解了周王室与戎人的紧张关系。
(三)开启了中国历史新时代。西周晚期,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诸侯国之间矛盾的加剧,奴隶制开始崩毁,封建制开始孕育、诞生,社会走向大动荡、大分裂、大重组时期。周王室经过幽王以烽火“数欺诸侯”事件后,“诸侯叛之”,已对周王统治失去了信任,社会开始走向衰落。《周本纪》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尽管周王还是以天子的身份统治着天下,但已是名存实亡,政治形势由四方诸侯中的首领所左右。所以中国历史在这种形势下,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诞生。为此,历史学家将周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1年之前称为西周,公元770以后称为东周,即春秋战国。春秋战国预示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