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迁徙的客观需要。嬴人由东夷西迁,比较大的规模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帝尧时期和仲一支奉命西迁,宅西测日。第二次是夏末,嬴人参与了以商人为首组成的东夷联军,讨伐夏桀胜利之后,商朝建立,东夷联军中的一部分嬴人留守在了西垂【6】。第三次是西周初年,以蜚廉为首的东夷发动反周叛乱,被周王室镇压,部分嬴人被西迁西垂。嬴人这三次西迁西垂地,其迁徙路线均为今关山—张家川(东汉陇城)—朱圄(今甘谷磐安)—峁谷(今礼县红河谷)—西垂(今西汉水上游地区),为祁山道东北端。从历史时期分析,嬴人西迁时期也即祁山道的开拓期。
其次,经济交流的需要。在秦国建国之前,嬴人与外部的交往规模较小,主要对象为周边戎人,如迁西早期的产品交流和人员交流、处事联络等【7】,即使与上国如商周王室、宗族国的联系,也规模不大,人员不会太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便道即可通行。但正是这种便道,为祁山道的最终开拓探测了路径。这一时期,基本局限于嬴人初入西垂时期。(www.xing528.com)
第三,大规模军事活动的需要。这一时段始于周厉王时期。当时西垂嬴人首领为大骆,为了摆脱西周以来部族奴隶的政治地位,在政治上开始亲周【8】,由此与诸戎开始交恶。大骆有两子,宗子成一支驻西垂祖邑,庶子非子一支驻汧渭之间的“秦”地,受封附庸,为周王室主持马政,称秦嬴。周厉王之时,“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史记·秦本纪》)。之后,已经由汧渭之会迁驻陇上的秦人多次讨伐西垂诸戎,战事频发,直至周宣王时期,由秦庄公带领周秦联军一举攻破西垂之戎,历二十余年,秦人才收复了祖邑。期间,秦军所经之路线,正是祁山道东北段。《诗经·秦风·小戎》等诗篇明确记载,当时的秦军已经有了浩浩荡荡的战车队伍。《小戎》朱熹注:“凡车之制,广皆六尺六寸。其平地任载者为大车,则軫深八尺;兵车,则軫深四尺四寸,故曰小戎。”朱夫子所谓必有所依。据此可知,古车不论大小,轮距均为六尺六寸,而车辀(今之车厢)大车则八尺,兵车四尺四寸。由于战争中既要有兵车,还要有运输大车,一般的便道已经难以通行,可知,出于战争的需要,当时秦人已将祁山道东北段道路拓宽到至少一丈左右,不仅有了量的延伸,且有了质的提升。这是祁山道北段空前的开拓,真正意义上的祁山古道诞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