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嶓冢山与汉水古源:解开史地疑案

嶓冢山与汉水古源:解开史地疑案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祝中熹今日汉水的上流,为陕西汉中勉水(古沔水),但这并非古汉水的始源。二水均发源于天水市南境古称嶓冢山的齐寿山。为了能和《禹贡》所言相应合,人们便在嘉陵江形成后的汉水上游,傅会出一座嶓冢山和一条漾水,并以设嶓冢县或西县这类行政建置的方式,把认知确定下来。这桩历史疑案一直延续至当代。时下学术界尚未产生对这类史疑新证作出评估的机制,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上述现象已成常态。

嶓冢山与汉水古源:解开史地疑案

祝中熹

今日汉水的上流,为陕西汉中勉水(古沔水),但这并非古汉水的始源。魏晋以前,今嘉陵江上游流经甘肃东南部的两大支流,乃汉水的正源。一条是纵贯徽县全境南下,曾被称作漾水的永宁河;一条是绕穿礼县、西和、成县,与永宁河相会的西汉水。二水均发源于天水市南境古称嶓冢山的齐寿山。永宁河上流白家河,源于山之东麓;西汉水上流盐官河,源于山之西麓。此即《水经·漾水注》所言:“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者也。”这种水系实况,在时代较早的几部地志著作如《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均有明确记载。但后来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水道改易。在今阳平关以东地区,汉水被壅阻而中断,由东西汉水组成的原汉水上流南冲入川,形成了嘉陵江,汉中西部的沔水遂成汉水正源。

古地志记载同水系实况的背离,不可能不反映到文化认知上。《禹贡》是“经”,具有权威性。为了能和《禹贡》所言相应合,人们便在嘉陵江形成后的汉水上游,傅会出一座嶓冢山和一条漾水,并以设嶓冢县或西县这类行政建置的方式,把认知确定下来。但这样做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因为《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文献,明言嶓冢山、漾水、西县等名称地望都在陇右,怎么一下子都跑到汉中去了呢?由唐至清,学者们为此而诘辩不休。有的煞费苦心,依后世地貌实情解说《禹贡》经文,盛斥班《志》、郦《注》之谬;有的避开水道经域,坚守晋以前的古说,为班、郦申义;有的意识到古今水道有变,不可以今非古,但也只是泛言推测,并无实据。(www.xing528.com)

这桩历史疑案一直延续至当代。经过学界的递接努力,如今真相业已昭然:《禹贡》、《汉志》、《水经注》等文献记载并没有错,汉水古源确发自陇右的嶓冢山。疑难的症结,正在于水道的变易。但这是个专业性特强的学术问题,熟悉这一领域并关注过这桩疑案的学者为数不多,一般读者偶涉相关山、水、地名需要查知时,通常会借助并相信几部传世名著和工具书,而它们所持或所采的,却都是疑案未澄清前流行的观点。如颇具影响力的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先秦卷中就未将古汉源如实划出。所以,误识、误传往往仍在继续。这也是常见的文化现象,某项业已探明的学术疑案,要被社会普遍接受,往往需要时日。时下学术界尚未产生对这类史疑新证作出评估的机制,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上述现象已成常态。笔者在此领域寻觅过、困惑过,深有所感,觉得有必要做点后续工作。故不自量力,据手边所有资料,对此案略作梳理,以求对正确认知的传布起一点助推作用,并为涉及此域的学人们提供些信息查阅线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