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论文集:陶器介绍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论文集:陶器介绍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颈与肩之间刻有“回”字形刻划纹,在“回”字形刻划纹之间共包含有六个类似铭文(图九)。口径12.4、腹径18、底9.8、高25.3、壁厚0.4—0.5厘米。尖圆唇,直侈口,高颈,鼓腹,折肩,桥形耳,耳上部略低于口沿、耳下部与腹部相接,平底。双耳为对角线竖耳,耳距较大,桥形耳,口部为船形,斜肩,鼓腹,平底,素面。肩部残留圆点状彩绘痕迹。器型完整,表面磨光。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论文集:陶器介绍

1.铭文鼓腹罐。泥质黑褐陶。手制。器型完整,表面磨光。大口微侈,高颈,斜肩,鼓腹,圆口,平底,素面。颈与肩之间刻有“回”字形刻划纹,在“回”字形刻划纹之间共包含有六个类似铭文(图九)。铭文遒劲有力,线条流畅。底部刻划有“”字形纹。口径12.4、腹径18、底9.8、高25.3、壁厚0.4—0.5厘米(图二1、附图3)。

2.盆形豆。泥质棕褐陶。泥条盘筑。器型完整。表面磨光。方唇,直口,斜折沿,斜弧腹,高柄足,豆盘较深,柄较粗。素面。豆盆口径22、豆盆深10.5、底径12、柄径7、高22.5、壁厚0.5—0.6厘米。(图二2、附图4)。

3.单耳杯。泥质砖红陶。手制。器型完整。表面磨光。尖圆唇,直侈口,高颈,鼓腹,折肩,桥形耳,耳上部略低于口沿、耳下部与腹部相接,平底。素面。口径8.5、底径6、耳高4.5、耳宽2.6、高10、壁厚0.3—0.4厘米。(图二3、附图5)。

4.侈口双马鞍罐。泥质黑褐陶。手制。器型完整,表面磨光。双马鞍船形侈口,耳上端内凹并与口沿相接。双耳为对角线竖耳,耳距较大,桥形耳,口部为船形,斜肩,鼓腹,平底,素面。耳距12.6、底径7.6、耳高4.8、耳宽3.3、高10、壁厚0.4—0.5厘米。(图二4、附图6)。

5、双耳鼓腹罐。泥质棕褐陶。手制。器型完整,表面磨光。肩部残留圆点彩绘痕迹。大口微侈,斜肩、鼓腹,高颈,圆口,桥形耳,平底,素面。底部刻划有“”字形纹。口径12.5、腹径19.5、底径10.5、耳高6、耳宽3、耳距22、高26、壁厚0.3—0.5厘米。(图二5、附图7)。

6、双马鞍罐。泥质棕褐陶。手制。器型完整,表面磨光。双马鞍形口,耳上端内凹并与口沿相接。双耳为对角线竖耳,斜肩,鼓腹,平底,素面。耳部刻划有“”字形纹。耳距13.5、口径8、腹径14、底径5.6、耳高8.6,耳宽3.8,高24、壁厚0.4—0.6厘米。(图二6、附图8)。(www.xing528.com)

7、双马鞍罐。泥质棕褐陶。手制。器型完整,表面磨光。双马鞍形口,耳上端内凹并与口沿相接。双耳为对角线竖耳,斜肩,鼓腹,平底,素面。底部刻划有“”字形纹。耳距14、口径7、腹径13.6、底径7、耳高8.2,耳宽3.6,高23、壁厚0.4—0.6厘米。(图二7、附图9)。

8.双马鞍罐。泥质棕褐陶。手制。器型完整,表面磨光。双马鞍形口,耳上端内凹并与口沿相接。双耳为对角线竖耳,左耳尖残损。底部刻划有“”字形纹。斜肩,鼓腹,平底,素面。耳距14.2、口径7.8、腹径14、底径7、耳高8,耳宽3.2,高22、壁厚0.4—0.6厘米。(图二8、附图10)。

9.双马鞍罐。泥质棕褐陶。手制。器型完整,表面磨光。双马鞍形口,耳上端内凹并与口沿相接。双耳为对角线竖耳,斜肩,鼓腹,平底,素面。耳距12、口径8、腹径10.6、底径6、耳高6.5,耳宽3.4,高12.5、壁厚0.4—0.5厘米。(图二9、附图11)。

10.敛口双马鞍罐。泥质黑褐陶。手制。器型完整,表面磨光。双马鞍形口,耳上端内凹并与口沿相接。双耳为对角线竖耳,斜肩,鼓腹,平底,口部敛收,素面,底部刻划有“”形纹。耳距13.5、口径8、腹径14、底径7.4、高14.5、耳高5.7,耳宽3.5,壁厚0.3—0.4厘米。(图二10、附图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