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此,专家认定,国博之盖与滕博之器正是天造地设的原配组合。据滕博文博人员调查得知,当年在后荆沟发现“不其簋”时,也是有盖的,而且盖内也有铭文,但是模糊不清。这种秦国礼器与小小邾娄滥国礼器的混搭造就了中国青铜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令人匪夷所思,困惑不解。因为是混搭,仅用原来命名的“不其簋”三字已远远不能完整客观地反映这套青铜器,愚以为,更名为“不其邾君簋”,也许更切合实际一些。
1980年,滕县(今滕州)在后荊沟西周残墓中发现“不其簋”以后,曾引起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极大兴趣。因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早就入藏一件经大收藏家之手的“不其簋”盖,其内有152字铭文。经专家考证,铭文记述的是秦庄公“其”在周宣王时代追伐狁取胜受赏的过程,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巧合的是,滕县出土的“不其簋”器内有铭文151字,仅比国博盖铭文少一个“搏”字,其他铭文均如出一范。而且,盖、器接口尺寸完全契合。由此,专家认定,国博之盖与滕博之器正是天造地设的原配组合。
据滕博文博人员调查得知,当年在后荆沟发现“不其簋”时,也是有盖的,而且盖内也有铭文,但是模糊不清。今经国博修复清理,铭文已清晰显露出来。(见图2)
稍加对比可知,这篇盖铭不仅文字少,仅有33字,而且内容与“不其簋”内铭文完全不搭界。再就纹饰而言,国博盖为无目窃曲纹,与簋器身相一致,而滕博盖为有目窃曲纹,在内行人看来,上盖下身给人一种不协调之感,犹如一个人穿的上衣与下衣款式花纹搭配不当一样。(www.xing528.com)
这种秦国礼器与小小邾娄滥国礼器的混搭造就了中国青铜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令人匪夷所思,困惑不解。然而,这毕竟是历史。
因为是混搭,仅用原来命名的“不其簋”三字已远远不能完整客观地反映这套青铜器,愚以为,更名为“不其邾君簋”,也许更切合实际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