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是人在优美的环境之中进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人提供室内外的休闲活动空间,如休息、活动、学习、娱乐等,同时也是人欣赏、享受自然景观的载体,人们可以在园林建筑所营造的优美空间中尽情地倾听悦耳的鸟鸣、潺潺的水声、飒飒的风声,呼吸清新的空气和感受花木的芳香等等。因此,创造景观并使园林建筑自身成为景观是达成以上这些功能至关重要的内容,而这些都可以被概括为景观优先原则。早在明代,计成在《园冶》中就谈到了在造园时要重视与景观的关系,在《园说》一篇中写道,“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径缘三益,业拟千秋,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既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其实就体现了古代造园家处理建筑与景观之间关系的智慧,无论是选址、建造厅堂、组织空间序列都时时关注建筑自身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在选址时尽量选择具有自然胜迹的地方,在整理场地时则需要依照自然的形式自由灵活地进行修建与布局,只有处处以景观为核心并优先考虑景观的影响,最终营造出的园林才能够做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境界。这些被优先纳入设计范畴的景观可能是紫气青霞,可能是远峰萧寺,也可能是斜飞雉堞,甚至于白苹红蓼,它们与园林建筑共同增加了景观的层次与丰富度,营造了多样化的优美空间,实现了“景观”与“观景”的完美融合。
在园林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景观优先原则可以通过借景、组景、强化景观效果等方式实现。在《园冶》中就着重谈到了借景,“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可见,借景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是极为重要的,借景的目的是把各种在形、色、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园林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环境空间中,从而使园林景观更具特色和变化。借景的主要内容有借形、借声、借色、借香等。
其实,借景还只是实现景观优先原则的第一步,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植被等环境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起来,达到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而这种高度协调境界的达成其实都是建立在景观优先原则的基础上的,甚至为了使建筑更好的协调于自然环境之中,古代匠人还创造出了许多别致的建筑形式与细节处理方法。例如经常在古典园林中出现的廊,本是联系建筑物、划分空间的手段,却可以浮于水面,形成飘然凌波的“水廊”,或依山而上,形成随势起伏的“爬山廊”,如纽带一般把人为的建筑与天成的自然贯穿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对景观的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空间的“虚实”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十分重视虚实关系的处理。往往以虚托实,最大限度地发挥虚的作用,如绘画的画面上留大片空白;书法与篆刻的“计白当黑”;诗词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音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戏剧之运用极简单的道具“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建筑艺术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建筑实体围合而成的各种尺度的空间——庭、院、天井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实体本身,在许多情况下空间虚体甚至成为建筑群的中心。木构架为室内空间的分隔提供了极大的灵活度,得以创造室内流动空间的艺术效果,加强内外空间的有机联系。建筑群的横向铺陈必然要求一系列的空间组织,这便是时空结合的渐进的序列过程。若为山地建筑群,则又形成许多高低错落的台地院落空间。一组建筑群往往就是各种空间的复合体,犹如一曲空间交响乐。所以说,中国古典建筑无论个体的设计或者群体的规划都具有独特的空间意识,这在园林建筑和乡土建筑中则尤为突出。(www.xing528.com)
另外,还可以借助园林建筑自身的布局强化特定场所的景观效果。园林景观建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塑造具有观赏架子的景观,在于创造并保存人类生存的环境与扩展自然景观的美,艺术性是园林景观建筑的固有属性。建筑往往是园林景观中的主要画面中心,是构图中心的主体,没有建筑难以成景,难言园林之美。园林景观建筑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重要的建筑物常常作为园林景观的一定范围内甚至整个园林的构景中心,这一点与环境中的雕塑作品有相同之处。因此,园林景观建筑自身在视觉上的可观赏性是需要强化的。作为观赏园内外景物的场所,一栋建筑常成为画面的关键,而一组建筑物与游廊相连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因此,建筑的位置、朝向、开敞或封闭、门窗形式及大小要考虑赏景的要求,使观赏者能够在视野范围内摄取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园林景观中的许多组景手法如主景与次景、抑景与扬景、对景与障景、夹景与框景、俯景与仰景、实景与虚景等其实均与具体建筑的形态布局相关。在园林中,建筑形态可以更加灵活多变,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伦理象征或多或少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筑与山、水、花木有机的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交融的境界。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密度很大却不会让人感到囿于人工环境之中。虽然处处有建筑,但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园林犹如咫尺之间的城市山林,别开幻境的壶中天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尘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仿佛从社会的人、生物的人超脱为自在的人,甚至尊贵如帝王者亦得以离开深化的拘束,恢复人性的怡悦。从四面八方看去,这些建筑形象都是完整的、均衡的,无所谓正、侧、背的区别,能最充分的显示其造型美,并发挥“点景”的作用。在建筑的体量与外立面设计上也可以继续强化景观效果,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的一些特点也就更有利于它们在这方面的作用,如像柔和生动被誉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顶,灵活轻巧的木框架结构,颜色丰富而鲜明的彩画油饰和粉刷,精致的细部装修,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等,使得建筑物无论在体形上或色彩上都能适应种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地形情况而创造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例如,圆明园与颐和园这两座园苑内的许多建筑群即充分运用了这些特点,在“一正两厢”的传统布置的基础上追求种种不规则的曲折变化之趣。如圆明园内的“清夏斋”作“工”字形,“涵秋馆”作“口”字形,“淡泊宁静”作“田”字形,“万方安和”作“万”字形,“眉月轩”作偃月形,“湛翠轩”作曲尺形,以及各式不同的殿堂样式和十字流杯的亭子,抓山叠落各式游廊等不胜枚举。可以看得出,过去的造园师们在建筑设计和规划方面绝不草率从事,对每一栋建筑物的位置、外形、轮廓线、色调、体型的虚实关系等都经过缜密的考虑推敲,不仅赋予它们本身以丰富的表现力,并且因它们的存在使周围的自然环境获得了一种精致的艺术加工。因此几乎每一佳境都以建筑为重心,离开建筑物也就无以言园林之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