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优先原则-园林建筑设计

环境优先原则-园林建筑设计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做到环境优先原则首先就是要尊重各个类型场地的科学特征。避暑山庄占地面积约5.64km2,营造者仿中国地理形貌特征,集全国名胜为一园,上述四个层次大体依照非规则扇形放射线形式展开。环境优先原则的另外一个深层次意义是要以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待环境。

环境优先原则-园林建筑设计

园林建筑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元素,它们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自然或人工环境之中,成为被观赏的“景观”或是“观景”的场所,因此环境也成为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设计智慧,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理念也可以用“天人合一”来概括,强调人与天地的共荣共生,即《管子·五行》所述的“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思想,这其中就蕴含着尊重环境,环境优先的原则。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鉴赏的统一也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的产生了绚烂的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例如西晋大官僚石崇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余株,流水周于舍下”。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嵌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协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燃大地风景使其凝练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汉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和堪舆学说,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就环境自身而言,宏观环境包括区域的生态系统物理环境等,中观可囊括场地的地形、地貌与植被等要素,微观可至毗邻该园林建筑的道路、广场、岸线等等。从类型上看,园林建筑的设计环境又可大致分为山体环境、滨水环境与城市环境等等。在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做到环境优先原则首先就是要尊重各个类型场地的科学特征。以山体环境为例,如五台山、恒山、泰山武当山庐山衡山等均为典型的断块山;武夷山、龙虎山、丹霞山等是丹霞地貌的名山;华山、黄山、三清山、天柱山等是花岗岩地貌的名山,其山体的形态、色彩、走势等等都体现了它们在地质学上的典型的岩性特征。相应的,在这些环境中设计园林建筑时就要着重把握特定生态环境的形象之美、动态之美、色彩之美以及声音之美。仍旧以山体环境为例,其轮廓、造型、质地、岩性特征对于其生态美的塑造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清代皇家园林的集大成之作避暑山庄,其整体布局就结合山体特征形成了四个圈层与环境相协调。避暑山庄占地面积约5.64km2,营造者仿中国地理形貌特征,集全国名胜为一园,上述四个层次大体依照非规则扇形放射线形式展开。中心部分是位于南部的宫殿区,第二个层次是湖区,第三是平原区,第四是山岳区。山岳区的建筑群虽然都只剩下残址废墟,但仍能看出它们在总体规划上配合地形的意图。山岳区北部沿“松林峪”一带,山势高,岗峦挺秀,四望都是动人的自然景色,所以这里的建筑要求有开阔的视野,有意要看得远,看得多,看得尽。如像广元宫、敞晴阁、山近轩、放鹤亭、水月庵等这几处建筑群,大都雄踞峰顶山梁之类的制高点上,显得本身气度凝重,同时互相之间又都能够看得到,风景构图上有彼此呼应的效果。而山岳区的南半部“梨树峪”一带多小丘陵盆地,景界不大,不宜远眺;故建筑布置的原则与前者恰相反,就近利用溪流、山岩、树木、花卉等,诱导人们往近处看,往身边细致处看,另具有一种亲切宁静的气氛。上述这些园林建筑之所以到现在仍被奉为经典,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巧妙关系。

环境优先原则的另外一个深层次意义是要以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待环境。早在古代,先民们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另外,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都以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这种亲和协调的意识作为哲学基础。至当下,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核战争、粮食奇缺、生物圈质量恶化、物资福利分配不均、能源和原料短缺等,成为人们谈论的“全球问题”。1972年,西方的一些科学家组成了罗马俱乐部,并提出了关于人类处境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个报告为沉醉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和技术增长的巨大成就的西方世界敲响了警钟:地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如果人口和资本“按照现在的方式继续增长,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灾难性的崩溃”。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压力巨大,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化水平起点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资源短缺矛盾,主要表现在土地、水、能源等方面。土地的短缺将影响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城市运转效率下降;水资源的压力会给城市生活、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迫使城市远距离引水,采取高成本的节水技术;能源的短缺不可能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三废”污染资源的绝对量将日益上升。由此可见,以环境限度为衡量指标,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限度下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是园林建筑尊重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在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与废弃物,提高环境质量,提高综合效益,使用本土材料与自然能源,强调与自然要素之间的积极协调,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多种设计思维。这其中又包括结合气候的园林建筑设计,根据园林建筑的规模、重要程度、功能等因素,可以将与风景园林建筑运作系统关系密切的气候条件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气候、中观气候和小气候。宏观气候是园林建筑所在地区的总的气候条件,包括降雨、日照、常年风、湿度、温度等资料。中观气候是园林建筑所在地段由于特别的地理因素对宏观气候因素的调整。如果建筑地处河谷、森林地区或山谷地区,这种局部性特别地理因素对风景园林建筑的影响就会相当明显。小气候主要是指各种有关人为因素,包括人为空间环境对园林建筑的影响。例如相邻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影响到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及观景、赏景等等。还有效法自然有机体的设计,建筑师对有机生命组织的高效低能特性及其组织结构和理性的探讨,使生态建筑有与建筑仿生学相结合的趋势。提取有机体的生命特征规律,创造性地用于园林建筑创作,是生态建筑研究的又一方向。(www.xing528.com)

另外,环境优先原则也体现在技术层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侧重于传统的低技术,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改造重组所运用的技术。它偏重于从乡土建筑、地方建筑的角度去挖掘传统、乡土建筑在节能、通风、利用乡土材料等方面的方法,并加以技术改良,不用或少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这种实践多在非城市地区进行,形式上强调乡土、地方特征。②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中间技术,偏重于在现代建筑手段、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现实可行的生态建筑技术革新,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细部,提高对建筑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如外墙隔热、不断改进的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等手段,这类技术多在城市地区实践。③用先进手段达到建筑生态化的高新技术,把其他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即使使用一些传统技术手段来利用自然条件,这种利用也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以先进技术手段来表现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