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桩的制作、运输和堆放
(1)制作 制作程序:现场制作场地压实、整平→场地地坪作三七灰土或浇筑混凝土→支模→绑扎钢筋骨架、安设吊环→浇筑混凝土→养护至30%强度拆模→支间隔端头模板、刷隔离剂、绑钢筋→浇筑间隔桩混凝土→同法间隔重叠制作第二层桩→养护至70%强度起吊→达100%强度后运输、堆放。
(2)制作方法
①混凝土预制桩可在工厂或施工现场预制,长桩可分节制作。
②桩中的钢筋应严格保证位置的正确,桩尖应对准纵轴线,钢筋骨架主筋连接宜采用对焊或电弧焊,要求满足表2-54预制桩钢筋骨架质量检验标准。
表2-54 预制桩钢筋骨架质量检验标准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30,粗骨料用5~40mm碎石或卵石,用机械拌制混凝土,坍落度不大于6cm,混凝土浇筑应由桩顶向桩尖方向连续浇筑,不得中断。浇筑完毕应遮盖洒水养护不少于7d,如用蒸汽养护,在蒸养后,尚应适当自然养护,30d后方可使用。
(3)起吊、运输和堆放 当桩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0%后方可起吊,吊点应系于设计规定之处,如无吊环,可按桩身弯矩最小原则和经验设置吊点起吊。
桩运输时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100%。装载时桩支承应按设计吊钩位置或接近设计吊钩位置叠放平稳并垫实。
桩应按规格和桩号分层叠置,支承点应设在吊点或近旁处保持在同一横断平面上,各层垫木应上下对齐,并支承平稳,堆放层数不宜超过4层。
2.打桩施工
施工要点:
(1)确定打桩顺序 制订打桩顺序时,应先研究现场条件和环境、桩区面积和位置、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状况、地基土特性、桩型、布置、间距、桩数和桩长、堆放场地、采用的施工机械、台数及使用要求、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等,然后结合施工条件选用打桩效率高、对环境危害影响小的合理打桩顺序。常用的打桩顺序一般有:自两侧向中间打、逐排打设、自中间向四周打、自中间向两侧打。
为减少挤土影响,确定沉桩顺序的原则如下:
1)从中间向四周沉设,由中及外。
2)从靠近现有建筑物最近的桩位开始沉设,由近及远。
3)先沉设入土深度深的桩,由深及浅。
4)先沉设断面大的桩,由大及小。
5)先沉设长度大的桩,由长及短。
(2)打桩
1)打桩方法有锤击法、振动法及静力压桩法等,以锤击法应用最普遍。打桩时,应用导板夹具,或桩箍将桩嵌固在桩架两导柱中,桩位置及垂直度经校正后,方可将锤连同桩帽压在桩顶,开始沉桩。桩锤、桩帽与桩身中心线要一致,桩顶不平,应用厚纸板垫平或用环氧树脂砂浆补抹平整。
2)开始沉桩应起锤轻压并采用小落距(0.5~0.8m)击打数锤,观察桩身、桩架、桩锤等垂直一致,方可转入正常。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
3)当桩顶标高较低,须送桩入土时,应用钢制送桩放于桩头上,锤击送桩将桩送入土中。
振动沉桩与锤击沉桩法基本相同。
3.打桩质量控制(www.xing528.com)
1)桩端(指桩的全截面)位于一般土层时,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可作为参考。
2)桩端达到坚硬、硬塑的黏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碎石类土、风化岩时,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端标高可作为参考。
3)当贯入度已达到,而桩端标高未达到时,应继续锤击3阵,按每阵10击的贯入度不大于设计规定的数值加以确认。
4)振动法沉桩是以振动箱代替桩锤,其质量控制是以最后3次振动(加压),每次10min或5min,测出每分钟的平均贯入度,以不大于设计规定的数值为合格,而摩擦桩则以沉到设计要求的深度为合格。
4.打(沉)桩验收
1)打(沉)入桩的桩位偏差按表2-55控制,桩顶标高的允许偏差为-50mm~+100mm;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
表2-55 预制桩桩位允许偏差
注:H为施工现场地面标高与桩顶设计标高的距离。
2)施工结束后应对承载力进行检查。桩的静载荷试验根数应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应不少于2根;当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单一,又有足够的实际经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设计人员酌情而定。
3)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对多节打入桩不应少于桩总数的15%,且每个柱子承台不得少于1根。
4)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桩应逐根检查,工厂生产的钢筋笼应抽查总量的10%,但不少于5根。
5)现场预制成品桩时,应对原材料,钢筋骨架、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查;采用工厂生产的成品桩时,进场后应作外观及尺寸检查,并应附相应的合格证、复验报告。
6)施工中应对桩体垂直度、沉桩情况、桩顶完整状况、桩顶质量等进行检查,对电焊接桩、重要工程应作10%的焊缝探伤检查。
7)对长桩或总锤击数超过500击的锤击桩,必须满足桩体强度及28d龄期的两项条件才能锤击。
8)施工结束后,应对承载力及桩体质量做检验。
9)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质量检验标准见表2-56。
表2-56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质量检验标准
5.打(沉)桩常见问题及防治(表2-57)
表2-57 打(沉)桩常见问题及防治
(续)
(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