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楚(1877—1961) 字先乔(仙樵),号觙公,四川省巴县人。
1897年考入重庆东川书院学习,得山长赵熙嘉赏,与同学周善培、江庸被誉为“赵门三杰”。1899年秋随赵熙赴北京,接触了章太炎著作。1901年,泸州创设经纬学堂,任教习。1900年赴乡试中举。1904年在重庆开智学堂、正蒙公塾任教。1906年由杨庶堪介绍入中国同盟会,又一同到永宁中学堂任教,开展革命活动。1907年赴北京,授内阁中书。1908年中国同盟会急召回重庆,担任中国同盟会宣传工作。1911年11月22日蜀军政府成立,任秘书院长。1913年8月重庆成立讨袁军,任民政厅总务处长,讨袁失败后亡命上海。1915年入中华革命党,参加策动肇和号巡洋舰起义。1916年任南京高等学校教授。1917年赴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孙中山先生曾亲书“蔚为儒宗”四字横匾为赠。1918年任四川省政务厅长、代省长。1924年起先后任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1933年任《巴县志》总纂,其心血之作《巴县志》成为研究蜀地风俗历史的必读材料。1937年返川大任教。1949年底代理川大校务,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后,向楚任四川省人民代表、省文史馆副馆长。1961年病逝。
向楚
谢持(1876—1939) 原名振心,字铭三,又字慧生,后曾改作愚守,四川省富顺县人,辛亥革命先驱。
谢持
1902年,考入川南经纬学堂,并在此结识了一大批思想进步的青年学子吴玉章、曹笃、陶闿等人。1907年2月,加入同盟会,并任富顺县同盟会分部长。1907年,谢持应周孝怀邀请任商务总局秘书,策划成都起义。1911年初赴重庆巴县女子师范学校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后重庆独立,谢持任军政蜀军都督府总务处处长。1912年川、蜀都督府合并,谢持改任合并后的总务处副处长,后又任民政参赞。1913年当选参议院议员。后与黄复生赴北京谋划炸死袁世凯,事泄被捕,出狱后赴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任总务部副部长。袁世凯死后国会恢复,谢持仍任参议员。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任大元帅府参议,代理军政府秘书长,兼护法国会参议员。次年任军政府司法部次长,代理部长。1919年任党务部部长,次年又任军政府内政部次长,代理部长。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谢持仍任参议,不久为军政府秘书长。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谢持又重任议员。1924年,谢持当选国民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中央监察院监察委员。1927年任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国民政府委员。北伐胜利后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谢持出面调停当时的宁粤分裂,呼吁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1939年4月16日,谢持因病辞世,终年65岁。
曹笃(1875—1945) 字叔实,四川省富顺县人,辛亥革命先驱。
曹笃
1901年考入川南经纬学堂。在这里,他接触了近代科学知识,逐步认识了世界;结识了吴玉章、黄复生、黄方、陶闺、伍孟勉、谢持等人,经常在一起讨论自强之道,阅读新书新报和介绍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书刊,探索救国真理。1902年,到富顺县官立高小一堂任教。1903年与伍劭在县城内兴办半日制成人学校——私立经纬学堂,从事反帝反封建活动。1905年,经黄复生绍介加入同盟会。1910年,受聘为四川通省茶务学堂校长,以学校为基地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任重庆军政府交通部长。1920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曹笃被任命为四川省支部筹备总主任。1925年,参加了四川军阀联合贵州军阀袁祖铭所进行的倒杨之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年逾花甲的曹笃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奔走呼吁抗战。1940年他亲率抗敌慰劳团,千里迢迢去到江西前线,慰劳四川部队的抗敌将士。他每至一处,都慷慨演说,鼓励川军奋勇杀敌。他赞同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政策,反对制造摩擦,反对迫害共产党人。
曹笃自幼精于中医,1937年他受中央国医馆长焦易堂之托,担任了四川省国医馆长。由于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内保护了四川中医。1940年他以国医馆长名义,接办了一所濒于停办的中医学校,并正式改名为“四川国医学联”(今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培养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
1945年,曹笃因病逝于成都,终年70岁。
吴玉章(1878—1966) 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辛亥革命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创始人。
吴玉章
1902年进入川南经纬学堂学习。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在日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并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1906年3月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先后参加了广州起义和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动荣县独立和内江起义。1911年,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和政治委员,兼总统府秘书。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南充高中首任校长。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遵照党的指示远赴苏联,在苏联东方大学等校学习、任教,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世界和平会议。1938年回国参加民族抗战,被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到延安,担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职。与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尊为“延安五老”。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代表赴渝出席政协会议。1946年兼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48年任华北大学校长。1949年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出席开国大典。1949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是中共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兼任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中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主席等职。
1966年12月12日,吴玉章于北京病逝,享年88岁。
1961年,在川南师范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吴玉章为母校题诗纪念:
六十年间事,薰莸日益明。
创始虽有伪,维新自有真。
代英高亮节,更树马列根。
青年需努力,永矢慰忠魂。
杨兆蓉(1880—1963) 名家彬,四川省泸县人。辛亥革命先驱。
杨兆蓉
1901年就读于川南经纬学堂,与李琴鹤等发起组织“输新社”。1904年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明治大学学习。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杨兆蓉回成都。9月,与佘英、黄方等策划发动永宁、泸州、江安起义,因泄密失败。1908年,赴印尼、爪哇等地,在华侨中宣传民主革命。1911年策动驻泸巡防军起义,迫使永宁道台刘朝望反正,成立川南军政府,杨兆蓉任枢密院副院长。12月,军政府改为总司令暑后,任总务科长并代理总司令。1912年,任泸州同盟会会长。1915年,在灌县组织北伐招讨军,任参赞、政务处长等职,后调铜梁县知事。此后历任重庆镇守使暑秘书、江北县知事、四川讨贼军总司令部主任秘书、四川省长公暑顾问等职。1928年,约集陈铸、李琴鹤等集资创办泸县女子师范学校,杨兆蓉任校长。抗战胜利后,被选为四川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并出任考察团组长、专员,巡视县政。1948年任泸县平粜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兆蓉当选为泸州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1963年10月病逝。
1905年与孙中山在马来西亚合影(后排右二杨兆蓉)
公孙长子(1882—1942) 四川省内江市人,原名余切,又名兰陔,字培初,民主主义革命家和著名书法家。
公孙长子
1901年,余切就读于川南经纬学堂,即同爱国志士曹笃、吴玉章等同学接触进步思想。1905年,他与杨钧、萧光前等人在双流县簇桥,秘密组织大同军,被推为元帅,并在彭县牧马河举行反清武装起义,11月17日,在彭县牧马河与地方团勇展开激战,大败敌人。后因势孤力薄,起义失败。1907年经熊克武等人介绍参加同盟会,负责川南同盟会的组织发动工作。决定于10月发动成都起义,由于事泄败露,余切机智脱险后,改名为公孙长子,出走甘肃、宁夏、陕西绥远、山西等地长达四年。1911年,公孙长子参加山西晋军起义,光复太原,后任川军某部参谋长。1915年后,公孙长子回川先后参加了熊克武的讨袁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1924年熊克武在川军事失利,公孙长子随熊克武去粤转留上海治病,以卖字为业。1930年复出,任新编十九路军副师长。1931年回到内江定居。1942年病故于内江。
公孙长子飞白体双钩帖
公孙长子精于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其“双钩”“飞白”书体作品。著名书法家余燮阳对他的双钩,赞不绝口;对其飞白,称举世无双。现在内江市东渡大佛寺岩壁上,留存公孙长子亲笔书的“中流砥柱”四个字,字体雄浑,刚劲有力。
陈漱云(1882—1957) 名宝镛,四川省泸州市人。辛亥革命先驱。
1902年进入川南经纬学堂学习,与李琴鹤等同学发起组织“输新社”,宣传民主革命。1904年赴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陈漱云受同盟会东京总部派遣去印尼爪哇、三宝垄等地,以教书为掩护,在华侨中宣传民主革命。1911年初回泸,参与兴办利济火柴厂为掩护制造炸药,准备起义之用。4月去广州参加第二次起义。10月,陈淑云回泸,与杨兆蓉等同盟会员策反清军,迫使下川南道道台刘朝望反正,泸州独立。同年冬,陈漱云奉命去北京,参加东华门大街金鱼街口炸杀袁世凯的行动,未成功。1912年初,又参与彭家珍等刺杀清廷禁军首领良弼,彭家珍当场牺牲,陈漱云负轻伤,乘乱脱险。回泸后,担任中国国民党川南交通部党长,倡导实业救国,振兴中华。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与国民党中断组织联系。1927年,任泸县市政公所工程委员,领导修建钟鼓楼、东门口轮盘码头、卸甲桥大同水道及中山纪念堂。
1957年2月,陈漱云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年3月因病去世。(www.xing528.com)
黄复生(1883—1948) 原名位堂,字明玉,易名树中,字理君,四川省隆昌县人。民主主义革命家。
黄复生
1901年考入川南经纬学堂,与黄方、邓浩、杨维、杨兆蓉、谢持、陶闿士、曹笃等同学二十余人建立“输新社”。后东渡留学日本,进入宏文学院和东京株式会社学习工科。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四川主盟人兼《民报》经理。后与熊克武赴横滨,师从梁慕光学制炸弹,又入日本兵工厂学造枪弹。1907年初,奉派回川组织革命活动,密谋成都、泸州、永宁等地武装起义。亲自赴泸州、永宁策划,并约集党人在叙永研制炸弹,不慎引起爆炸,史称“兴隆场爆炸案”。黄复生身负重伤,左眼几近失明,康复后为纪念这次死而复生,从此更名黄复生。为躲避清廷捕杀,黄复生远走日本,再学炸药制造技术。1909年夏赴汉口设伏阻击端方未成,走北京谋刺载沣未遂,被捕入狱。武昌起义后出狱,赴天津组织“京津同盟会”。1911年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推为驻南京代表,后任参议院议员兼印铸局局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走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护国战争时返川,川督罗佩金聘为顾问。1917年在川响应护法,组织四川国民军,被任命为总司令,不久改任四川靖国联军总司令。1918年3月受孙中山命任代理四川省长,嗣改为川东道尹,靖国军援鄂第一路总司令。1922年后主持国民党四川党务兼渝关监督。1926年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候补执行委员、立法委员等职,专办四川党务工作。1936年中风偏瘫。抗日期间痛斥汪精卫卖国投敌的汉奸行为。抗战胜利后获胜利勋章。
1948年10月1日不幸逝于重庆寓所,终年65岁。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1981年9月3日新华社发布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文章说:“孙中山先生和其他辛亥革命运动中英勇斗争的英雄,如陆浩东、史坚如、黄兴、章炳麟、倪映典、徐锡麟、秋瑾、黄复生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的事迹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
金丽秋(1883—1957) 原名金鉴,四川省泸县人。辛亥革命先驱。实业救国实业家,妇女教育先驱,川江航运先驱。
金丽秋
1902年,金丽秋就读于泸州经纬学堂,组织“输新社”,宣传新思想。因阅读《革命军》《浙江潮》《警世钟》等进步书籍被清官方开除。1903年,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参加同盟会,并在东京积极从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1907年,受东京同盟会总部指示,回泸县革命党川南支部工作。1910年,兴办利济火柴厂,以火柴厂做掩护秘密为辛亥革命制造炸药。1911年任川南总司令部民政科科长。1916年,被选为中华民国四川合江县议员,后选为中华民国四川省议员。1922年,集资创办“江源轮船公司”,任董事长。1926年,参加了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泸顺起义”。1927年受国民党通缉前往上海。同年受聘为中国招商局秘书长。1930年捐资创办泸县育群女学,任泸县育群女学校长,兼任泸县市政府参事、泸县图书馆馆长。1933年,任重庆市银行公会、重庆市钱业公会秘书长。1936年,任四川禁烟局秘书长。1938年,捐资兴办惠民面粉厂。1943年,任泸州火柴联合制造厂董事长。1949年,上交企业,进行公私合营,泸州火柴联合制造厂更名为“泸州火柴厂”。
金丽秋于1957年因病去世,享年71岁。
陶闿士(1886—1940) 名闿,一字开士,号天研,别署天倪阁居士,重庆巴县人。
陶闿士
1901年,进入川南经纬学堂就读,与吴玉章、黄复生、谢持等同窗。1904年左右,他任教于巴县开智学堂和川东师范学堂,研读经史古籍,培养出了赖以庄、向宗鲁等知名学者。此间,他受杨庶堪等人影响,反清的热情日渐炽烈,遂加入同盟会,参与四川保路运动。四川同盟会初创之时,经费困难,陶闿士临难解忧,卖掉了祖上遗留在重庆的大片房产和乡间的许多田租契约,悉数慷慨捐赠,以助革命。蜀军政府成立后,他出任文书局长,主编机关报《皇汉大事记》,后受孙中山特颁嘉奖令予以褒扬。辛亥革命失败后,陶闿士深感失望。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他便不再参加。讨袁之役失败后,他遭到通缉,隐匿乡间。1918年3月,他当选为四川省第二届议会议员,因目睹议员贿选丑闻,愤而辞职。对此,赵熙十分嘉许,特以“秋水三巴,朝阳孤凤”相誉。1923年,因有病在身,转向研究印度佛学。1925年,赴南京支那内学院从佛学大师欧阳渐研究佛学。1927年,他在家开馆讲学。由于学识渊博,且擅辞令,讲课旁征博引,妙语如珠,风生四座,所以慕名而来者甚多,几至室无隙地,后他开办了思诚国学专修学校,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1925年,他受向楚之约,为《巴县志》编纂,负责《市政》《物产》《人物》诸篇的编写。
陶闿士因病于1940年1月去世。
李琴鹤(1886—1958) 名鸿彦,四川省泸县人。辛亥革命先驱。
1902年就读于川南经纬学堂,与陈漱云等同学发起组织“输新社”。1904年赴日本,进入明治大学学习。1905年加入同盟会。不久回上海,在中国公学任教,并参加民主革命活动。1909年返回四川,任教于永宁中学。1910年参加四川保路运动。1911年9月,到丰乐等地发动组织同志军,策应泸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与杨兆蓉等同盟会员策动驻泸防军举义,逼永宁道台刘朝望反正,成立川南军政府,李任邮电部长。后任熊克武部任秘书长、彭水县知事。1927年后,历任泸县建设委员会委员兼总务科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临参会和参议会议长等职。他为泸州和平解放作出极大努力,组织各界人士迎接解放军进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泸县解放委员会主任委员,劝说自卫总队残余人员归降,协助安定地方社会秩序。此后,历任泸县军分区剿抚委员会委员、川南区和泸州市各界人民代表、民革川南分部筹备委员,泸州市和四川省政协委员。1958年因病去世。
胡兰畦(1901—1994) 四川省成都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革命战士,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和陈毅的生前挚友。
胡兰畦
1901年6月22日,胡兰畦出生于四川成都。“五四”时期,她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运动。1920年冬,胡兰畦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她受新思想的影响,一心向往男女平等,坚决反对父亲包办的婚姻,也断然拒绝四川军阀杨森纳她为妾的求婚要求。茅盾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虹》。
1921年,胡兰畦考入川南师范。1922年加入恽代英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3年发起组织了四川妇女联合会,并先后参与筹备川南女界联合会、成都妇女公会等活动。1924年作为四川女界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联第六届代表大会。1926年春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结识了周恩来、李富春和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1926年秋,胡兰畦前往北伐前线,后来考入武汉中央军校。大革命失败后,胡兰畦代理汉口市特别党部妇女部长和武汉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湘鄂赣妇女运动指导委员。1930年,经成仿吾介绍,胡兰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0月,在宋庆龄帮助下赴德学习,组织了“旅德华侨反帝同盟”,胡兰畦任主席。因陪同宋庆龄回国奔母丧,被错误开除党籍。1932年12月,胡兰畦在柏林体育馆举行的反法西斯大会上发言,控诉日本侵华罪行。1933年春,因为为德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印发传单被捕,在宋庆龄和鲁迅等人的解救下获释。不久,胡兰畦再度被驱逐出境,来到法国。在法国,她写作的回忆录片断《在德国女牢中》在《世界报》上发表,文章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赞扬,被译成俄、英、德、西4种文字,胡兰畦的名声传遍了欧洲。1934年8月17日,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胡兰畦应邀出席并受到高尔基的亲自接见。1935年3月,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康生的派遣,前往香港从事抗日统战工作。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胡兰畦组建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并亲自带队奔赴抗日前线,在各战区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和战地救护工作。1939年夏,胡兰畦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她利用这个特殊身份,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6年,胡兰畦任贵州日报社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被安排到北京工业学院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1978年平反后,胡兰畦重新入党,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12月13日,胡兰畦在成都逝世。
王介平(1907—1985) 字光祥,别号丐萍,四川省泸县人。
1923年,王介平就读于川南师范。受萧楚女革命思想影响,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任川南师范学堂学生自治会理事。1925年12月22日,与曾润百等人率领学生,将英商的一批煤油焚烧于澄溪口河边。1926年,泸州起义爆发,与王先泽等奔赴乡镇宣传泸州起义,发动大家支援起义。1927考入成都大学。主编《伊甸园》文艺刊物,传播新文化;在《新四川日报》上创办《妇女周刊》,宣传妇女解放。1929年转本科教育哲学系。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九一八事变后,忧于国家民族前途,决心从事教育救国。1934年后,在龙潭中学、井研中学、四川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师、教务主任和校长。1938年,任省立江安中学校长。1943年,任资中女子中学教务主任。1946年在铜梁西泉中学任教,以罢教、离职的方式,反对该校军事教官窃听讲课与出示手枪威逼无钱作童子军服学生的恶劣行为。李劼人称赞他是“孤介骨鲠,为我所喜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成华大学副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政治系、历史系副教授。1985年3月13日在成都病逝。
曾德林(1920—1995) 原名曾贵元,四川省自贡市人。
曾德林
1920年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从川南师范毕业。先后任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青委书记,中共江北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四川省委青委委员,中共重庆市新市区区委委员、组织部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干事,重庆《新华日报》编辑、记者,陕南公学政治处主任、陕南南下工作团大队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共重庆市委青委副书记,青年团重庆市委副书记、书记,青年团西南工委常委,共青团中央学校工作部部长、办公厅主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高等教育部党组成员、高等教育部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兼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职。1979年8月调教育部工作,任副部长、党组成员兼机关临时党委书记。1982年6月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86年3月退居二线后,担任全国职工教育管委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9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5岁。
1991年,在川南师范建校九十周年之际,曾德林为母校挥毫寄语:“继承革命传统,培养四有新人”。
黎英海(1927—2007) 四川省富顺县人。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黎英海
1941年,怀揣音乐梦想的黎英海背着家人偷偷跑到泸州就读于川南师范,师从王立三。1943年,在王立三老师的支持鼓励下,考入国立音乐院,师从陈田鹤、弗兰克尔学习作曲,师从马思荪、拉扎列夫学习钢琴。1948年毕业后,主要从事作曲理论教学工作,历任湖南音乐专科学校、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部队艺术学院教员,上海音乐学院讲师、副教授、作曲系副主任、民族作曲系主任、民族音乐研究室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复院后,任创作研究部主任、教授、副院长。
黎英海的社会职务甚多,他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歌曲》主编,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歌曲》顾问,北京音乐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会长。
2007年1月5日,黎英海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黎英海是我国音乐界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版的专著有:《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民歌小曲五十首》《民歌独唱曲集》《歌曲即兴伴奏编配法》《春晓——黎英海歌曲选》《枫桥夜泊——黎英海顾谈如古诗词歌曲选》。创作有声乐作品:《在英雄墓旁》《枫桥夜泊》《小对花》《啊,高山》等独唱、合唱、群众歌曲、儿童歌曲,改编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嘎饿丽泰》等。器乐作品:《忆昔》(民乐)、《夕阳箫鼓》(钢琴、古曲改编)、《移宫变奏曲》(儿童钢琴曲)等。电影音乐:《伟大的起点》《两个小足球队》《海囚》等。
黎英海作曲的泸州师范校校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