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中,R rs为遥感反射率,单位为sr-1;Lw(λ)为离水辐亮度,Ed(λ,0+)为海面之上的下行辐照度,Lwn(λ)为归一化离水辐亮度,(λ)为平均日地距离处大气层外的太阳辐照度。
遥感反射率是表观量,与水体的吸收和散射性质以及入射光场有关,表达式如下:
r rs代表刚好海面之下处(0-)的遥感反射率,q代表海-气界面的透过率,Γ代表光从海水进入大气时的海面反射率,q和Γ的取值分别为0.52和1.7。g0和g1是模型系数,取值与观测几何有关,与波长无关,星下点观测时,g0≈0.0949 sr-1,g1≈0.0794 sr-1,对于不同海域,g0和g1的取值会有所差别。a(λ)为水体的总吸收系数,bb(λ)为水体的后向散射系数。
1.吸收
吸收主要包括纯海水吸收、浮游植物吸收、黄色物质吸收和非藻类颗粒物吸收:
式中,a w(λ)代表纯海水的吸收,a ph(λ)代表浮游植物色素的吸收,a cdom(λ)代表黄色物质(溶解有机物)的吸收,a nap(λ)代表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
(1)纯海水的吸收
纯海水包括纯水、溶解的无机盐(如NaCl、KCl、MgCl2、MgSO4和CaSO4等)和溶解的气体(如N2、O2,CO2)。无机盐和气体的吸收作用非常微弱,所以通常认为纯海水的吸收为常量。
由纯海水的吸收曲线(图5.2)可以看出,在400~500nm波段范围内,纯海水的吸收较小,基本小于0.02m-1;580nm之后,海水的吸收迅速增加,在700nm处已达0.62m-1。
图5.2 纯海水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曲线
(2)浮游植物色素的吸收
浮游植物色素是大洋水体中吸收可见光的最主要组分,主要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其中以叶绿素最为普遍。由于色素的吸收与色素浓度、组成、细胞粒径,以及色素在细胞内的分布等均有关,因此色素的吸收并非常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
图5.3是我国近海观测的浮游植物色素吸收光谱,从中可以看出,浮游植物色素吸收在可见光波段的主要特点是“两峰一谷”:吸收峰的位置在440nm和670nm附近,吸收谷的位置在600nm附近。
表5.9给出了几种常见色素的吸收峰值位置。
图5.3 浮游植物色素吸收曲线
表5.9 几种常见色素的吸收峰位置
(3)黄色物质的吸收
黄色物质是有色溶解有机化合物的统称(一般粒径小于0.2μm),主要的物质组成为棕黄酸和腐殖酸。大洋水体中的黄色物质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降解物,浓度较低;近岸水体中则主要来自陆源物质,浓度通常较高。
随波长的增加,黄色物质的吸收呈指数衰减,如图5.4所示。
λ0为参考波段,一般取440nm,Sg为黄色物质的光谱吸收斜率,不同的海区取值不同。
黄色物质的吸收系数依赖于水中黄色物质的浓度,不同海区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的变化范围较大(Bricaud,1981;Carder,1989;Hojerslev,2001)。表5.10给出了不同水体中黄色物质在440nm处吸收系数的典型值。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海区,由于黄色物质浓度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其黄色物质吸收系数也可能发生显著变化。(www.xing528.com)
图5.4 黄色物质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曲线
表5.10 各种水体黄色物质在波长为440nm的吸收系数(K rik,1983)
(4)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
非藻类颗粒物主要是指粒径大于0.2μm,除去藻类颗粒物后的剩余部分,通常包括陆源碎屑、矿物粒子和各种微生物的分解产物。二类水体的非藻类颗粒物质主要为无机悬浮物和有机碎屑,一类水体则主要为有机碎屑。
非藻类颗粒物质的吸收光谱与黄色物质类似,随波长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图5.5),表达式为(Bricaud,1981):
式中,λ0为参考波段,通常为440nm,Sd为非藻类颗粒物光谱吸收斜率,不同海区由于非藻类颗粒物的主导物质不同,所以Sd的取值通常也不同。
2.后向散射
后向散射包括纯海水的后向散射和悬浮颗粒物的后向散射,即
图5.5 非藻类颗粒物质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曲线
式中,b bw(λ)为纯海水的后向散射,b bp(λ)为悬浮颗粒物的后向散射。
(1)纯海水的后向散射
纯海水的后向散射包括两部分,即纯水和无机盐的后向散射。
纯水的散射通常被认为是“瑞利”散射,有如下主要特征(Morel,1974;Shifrin,1988):①由于水的折射率较小,因此与其他液体相比,纯水的散射较弱;②散射的角度分布在前向(ψ=0)和后向(ψ=π)取得最大值,在侧向(ψ=π/2)取得最小值;③纯水的后向和前向散射相等,所以后向散射是总散射的一半;纯水的散射通常是常数。
纯海水(盐度为35~39psu)的后向散射系数,随着波长的增加呈指数衰减(λ-4.32),如图5.6所示。在可见光波段,纯海水的散射系数比纯水高30%,400nm为0.0038m-1,700nm迅速减小至0.00035m-1(Morel,1974;Smith和Baker,1981)。纯海水的后向散射占总后向散射的比例较低(<10%),有时甚至可以忽略(<1%)。
图5.6 纯海水在可见光波段的后向散射
(2)颗粒物的后向散射
颗粒物的后向散射是海水总后向散射的主要贡献来源。开阔大洋中的颗粒物主要由有机颗粒物组成;而在近岸水体中,无机颗粒物后向散射的占比可达40%~80%。
颗粒物的后向散射系数随波长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如图5.7所示:
式中,λ0为参考波长,通常取为44,取值随水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于大洋一类水体,通常为1。
图5.7 颗粒物在可见光波段的后向散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