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藤县牛歌戏:历史文化传承,家庭伦理演绎,广西非遗之乡

藤县牛歌戏:历史文化传承,家庭伦理演绎,广西非遗之乡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藤县牛歌戏起源于“舞春牛”。藤县牛歌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舞春牛”的基本动作,又吸纳了一些粤剧的技巧,地域特色浓郁。藤县牛歌戏演出场景藤县牛歌戏的剧目以表现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很好地表达了藤县群众的情感。1986年藤县牛歌戏作为我国地方剧种之一,编入《中国戏曲志·广西卷》。2015年,藤县被评为“广西特色文艺(牛歌戏)之乡”。

藤县牛歌戏:历史文化传承,家庭伦理演绎,广西非遗之乡

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

藤县牛歌戏起源于“舞春牛”。在古代,每逢春节,藤州先民赶着牛,边走边唱:“牛啊牛,一到春天你就忧,又要犁田撒谷种,又要耙地种芋头……”人们在庆祝春节的同时也在歌颂牛的劳苦功高。

逐渐地,人们不再满足于每年都重复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腔调,不知从哪一年春节开始,人们用纸、竹片等制作牛头道具,“舞牛”的人一边舞着牛头一边把身边有趣的小故事编入唱词,因形式新颖,语言诙谐,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喜爱。从此,人们对于改造“舞春牛”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经过历代戏剧人的修改、再创作,逐渐形成了地方小戏的形态。

清光绪年间,金鸡镇镇安村村坡自然村“兆丰年”龙会,演出有剧情的戏《亚赖卖猪》,获得空前成功,随后人们把这种由舞春牛改造而来的小戏正式命名为“牛歌戏”。此后,牛歌戏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先后出现“同庆堂”(1897年)、“群英乐”(1923年)、“群英社”(1946年)等影响较大的牛歌戏班。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随着戏班的足迹渐渐扩大,藤县牛歌戏的名声已经传遍周边县市,桂平、容县、平南、封开郁南、信宜等的县(市)皆有演出。

20世纪70年代,藤县牛歌戏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全县拥有牛歌戏剧队200多个,各队自编的剧目达到300个,县级剧场有2个,每个剧场能容纳1200人左右;每个乡镇都有演出礼堂,这些礼堂能容纳500人到1300人不等;村级露天演出场地更多,一旦有牛歌戏剧队到某个村演出,周边村的村民就会成群结队地去看戏。

藤县牛歌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舞春牛”的基本动作,又吸纳了一些粤剧的技巧,地域特色浓郁。有生旦净丑等角色,各角色有固定的表演程式。(www.xing528.com)

藤县牛歌戏用藤县本土的“白话”演唱,大量运用方言俚语,充满意韵之美,朗朗上口。有时又灵活运用比喻、比兴、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诙谐幽默,令人捧腹。比如:“真好睇啰真好睇,那家女子得咁威?眼似天星眉似月,七星伴月到鸡啼;牙齿尤如绿豆米,讲话尤如鹧鸪啼;腰如黄蜂蛤蟆腿,走路密密裤拖泥。”藤县牛歌戏唱调以“牛歌调”为主,没有管弦伴奏,以锣鼓过门或间奏。

藤县牛歌戏演出场景

藤县牛歌戏的剧目以表现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很好地表达了藤县群众的情感。传统剧目有《亚赖卖猪》《三打穆柯寨》《冯边月》《盲公算命》《一枝花》《吕蒙正》《车白龙》《三合剑》《吉定金》《倒乱鸳鸯》《凤还巢》《玉葵宝扇》《父子同科》《横纹柴》《石崇》《映雪代嫁》《三美奇缘》《朝妻暮嫂》等。

1986年藤县牛歌戏作为我国地方剧种之一,编入《中国戏曲志·广西卷》。2008年,藤县牛歌戏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藤县被评为“广西特色文艺(牛歌戏)之乡”。

(整理/黄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