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诗善对的翰林学士
王敩成(1859年—1900年),字学羲,号少之。广西藤县宁风乡四十六都罗龙里和平圩落埚地(今广西藤县和平镇屯江村)人。他自小家境贫寒,虽说聪敏好学、才华出众,但是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王敩成6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只能靠母亲做小生意赚得些钱来养活他。王敩成7岁便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他的聪明才智博得了很多乡亲父老的称赞。可惜家境贫寒,无钱上学。当时他家乡有一位好心的教师叫何云程,在知道了王敩成的情况后,不但不收他的学费,还为王敩成提供伙食。这样,在何老师的照顾下,王敩成得以继续读书。他学习进步很快,可以说是画笔传神,诗句清越。他写下一首诗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诗曰:
少小年华十五余,
鸡笼崖畔旧茅庐。
岚光黛色浮窗外,
如此青山好读书。
王敩成学业很出色,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考中了秀才。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在桂林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去京城会试,又考中进士,成为翰林学士。他的这些经历可以用这样的一副贺联来总结:
破藤邑天荒,五百年来翰林独步。
惟屯江人杰,八千里外衣锦荣归。
摆功名酒席那天,王敩成家里来了许多宾客,热闹非凡。王敩成联想到当年“粒米无炊、赊借无门”的悲惨情形,一时感慨万千。于是,便在他的大门贴上一副对联:
想当年粒米无炊,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纵准内亲外戚,谁肯雪中送炭。
看今日文章入选,登上五更魁首,姓也扬,名也扬,即使左邻右舍,都来锦上添花。
王敩成考取进士后,就任翰林院庶吉士,主编修史。当时地方上的“名望绅士”“贤达豪贵”等感到很不服气,这个说是意外,那个说是偶然。总之,在这些人眼里,王敩成不该考中功名。王敩成面对这些非议,毅然写了一首诗捍卫自己:(www.xing528.com)
偶然偶然真偶然,
偶然直上九重天。
世间多少偶然事,
为何诸君不偶然。
光绪十八年(1892年),王敩成由翰林院出任贵州省瓮安县知县,兼任署平越知州(从五品)。瓮安县当时有一个作恶多端的淫僧,动不动就打人,且奸污妇女20余人,受害者敢怒不敢言。王敩成派人查明此事后,把淫僧当众依法处斩,除害安民,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他十分尊敬和爱戴。
王华书院本来是明王文成公讲学之地,后毁于战火,王敩成于是捐钱重建这座书院。因瓮安县境内有一座叫花竹山的山,所以他将书院改名为花竹书院,并亲自撰写《重建花竹书院碑记》,记述这件事的始末。
王敩成任瓮安县知县八年,为官清廉,政绩优异,是黔中所有地方官里政绩最好的。当时,瓮安县地理偏僻,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王敩成为少数民族办了很多实事,其中“县太爷教民造水车”被传为佳话。王敩成还制定章程处罚懒惰,鼓励农耕,这一举动获得朝廷褒奖。
正当皇帝要提拔王敩成时,他却不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在任内病故,时年47岁。瓮安县民众更是悲痛,哭声遍野,有乡绅拿出钱财为王敩成办理丧事。光绪帝赐了青罗帐一床,护送他的灵柩运归故乡,并旌表他为官清廉。王敩成落葬于家乡和平镇鸡笼崖脚下的碑埇口。
王敩成一生诗书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墨花卉,每画必题一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动显静,空灵优雅。后来他的同乡亲戚何仙苑收录他生前诗作228首,以《抱瓮吟》为名结集刊印传世。
王敩成书画
(文/廖永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