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受到野史和民间传说的影响,现代人在提起乾隆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将他冠上“风流天子”的名号,尤其是关于他六下江南时的种种有趣而生动的艳遇,在小说、影视作品中被描写得绘声绘色,难免令人印象深刻。乾隆是否真的如此风流,在江南期间周旋于各色美女之间呢?从目前我们掌握到的历史资料来看,这一点还是很难说清楚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乾隆至少是一位极重感情的皇帝。
乾隆曾经写过一首悼亡诗,诗中其中一句翻译成现代文说的是:“失去了你,即使拥有三宫六院,但是对着这些妃嫔却仿若虚空一般。”[1]如此情深义重的一句话,很难看出出自一位拥有无数妃嫔的帝王之手,可见乾隆用情之深已经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程度,除这名女子之外,后宫的妃嫔均非他心中真正的挚爱,而乾隆在诗中所说的失去之人其实是他的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孝贤纯皇后是乾隆的第一位皇后[2],同时她也是乾隆在皇子时期所娶的嫡福晋。雍正五年(1727),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雍正就为他们在紫禁城内举办了非常隆重的婚礼;两年后雍正又将圆明园内的长春仙馆赏赐给这对小夫妻作为居所,可见雍正对于这位儿媳妇以及未来的国母也是非常满意的。此外,史书上记载,乾隆的生母也非常喜欢富察氏,在儿子众多的妻妾中,她对这个媳妇是最满意也是最恩宠的。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富察氏确实有值得公婆及丈夫真心喜爱的资格,从清朝皇室最为看重的家世来看,富察氏的家族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上层社会里的名门望族。富察氏出身满洲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家族世代官宦,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其先祖就率领部族归顺,在统一东北、建立帝国的征战中屡立军功。祖父米思翰因为大力支持康熙撤藩的举措,因此极得康熙帝的恩宠,曾担任过议政大臣以及7年户部尚书,掌管国家财政支出;两位伯父马齐、马武在明珠、索额图相继倒台后权倾一时,甚至有谚语“二马吃尽天下草”来形容兄弟权力之大,雍正也曾称马武为“圣眷最渥之人”;父亲李荣保是米思翰的第四子,官至察哈尔总管,掌管察哈尔八旗。
如果富察氏仅仅有个好出身,或许能为她赢得嫡福晋或是皇后的位子,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得到丈夫的真心敬爱与如此深情。乾隆在做皇子的时候除了这位嫡福晋还有侧福晋、格格等10位妻妾,他登基之后后宫妃嫔更是环肥燕瘦,但是只有这位富察氏皇后得到过乾隆多次写诗,诗中由衷赞美她身姿窈窕、风貌绰约,在后宫之中绝无仅有。不过,对于乾隆这样一位有学问、有深度、有作为的帝王来说,仅仅是外貌漂亮也不能得到他一生的深情。
除了相貌美丽外,乾隆对这位皇后称赞最多的则是她的品德修养及内涵性格,在皇帝的心目中她甚至是完美无缺、不可超越的,因此乾隆盛赞富察氏“历观古之贤后,盖实无以加兹”。富察氏在身为后宫典范及辅助帝王方面做得确实是相当出色的。她虽然出身豪门,但是却很节俭,常常是佩戴最普通的通草绒花作为装饰品,平时很少佩戴金玉珠翠一类的奢华饰物。身为妻子,她对乾隆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尽心尽力的。有一次,乾隆生了一场大病,虽然经过诊治已经没有大碍了,但是御医还是嘱咐一定要好好休养百日之后才能完全康复、不留病根。为了更好地照顾乾隆,富察氏就搬到皇帝寝宫外面居住,亲自服侍乾隆百余天,直到皇帝复原如初后,她才又搬回自己寝宫。
乾隆之所以与富察氏关系最好,除了她是他妻子的身份外,乾隆还将她视为知己。有次乾隆要去关外出巡,临行之前与皇后聊天说起先祖在关外刚刚创建帝业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衣服袖口上的装饰并不是像现在宫里呈现的这样用金丝银线精工绣制的,而是用鹿尾绒毛搓成线所缝制的。富察氏听后就将此事记在心里,特别用鹿尾绒毛搓成线、亲手缝制了佩囊、荷包送给乾隆,以示不忘满人本色。乾隆见到皇后亲自缝制之物,非常珍爱,一直带在身边。
作为皇帝的妻子,孝贤纯皇后同时也是乾隆政治上最亲密无间的伙伴及拥护者,富察氏一直帮助皇帝分忧解劳,与他同甘共苦。当时,全国各地多处出现旱灾,乾隆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各地的降雨情况,每当下雨之时他都显得特别高兴,而后宫之中能够明白他心中所想的只有富察氏一人。因此,乾隆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取得的功劳分给皇后一份,他曾经说过:“帝国疆土广阔,我为了处理政事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而后宫之事全靠孝贤纯皇后负责打理,帮我分忧。皇后极尽孝道,常陪伴在太后左右,承欢膝下;后宫之事,她都能处理得当,轻重缓急拿捏得很到位。因此,后宫无论是妃嫔还是一般宫娥都十分敬佩她、尊重她。这十几年来,多亏了有她的帮助,才让我免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在国事上。如果说今天我取得了什么成就的话,全靠皇后的帮助。”帝王亲口出说出这样的话,无疑是对皇后最高的嘉奖与肯定。
不过,乾隆这段温馨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享受多少年,孝贤纯皇后很早就过世了。乾隆十二年(1747)腊月,乾隆与富察氏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皇七子刚满两岁就夭折了。此前,皇后已经失去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了。此次再次经历丧子之痛,对她的打击非常大。皇七子死后,富察氏也随之一病不起,直到次年二月才见好转。当时,乾隆正准备东巡,富察氏希望可以陪着皇帝和太后一起前去,乾隆也希望可以借着这次出巡让皇后心情变好、身体尽快康复,于是就答应让她同行。起初,皇后身体还不错,但是因为舟车劳顿,导致身体越来越差。她怕皇帝因此耽误行程,又恐怕令太后担心,所以一直强撑着东行,但是在返京途中于山东济南病情加重,最终撒手人寰。孝贤纯皇后过世时年仅37岁,而此时距皇七子夭折还不到3个月。(www.xing528.com)
乾隆对富察氏的离去表现得异常悲痛,写了很多诗来悼念一生挚爱的妻子。皇后的葬礼也举办得异常隆重,其规格之高在大清朝是史无前例的:皇帝素缟12日亲自戴孝服表达对皇后的感情;各省文武官员摘除冠上红缨,百日内不准剃头,穿孝服27日,并在此期间停止娱乐活动及嫁娶之事;普通百姓7日内不准戴帽子,服丧期间不得嫁娶、作乐,天下臣民均要为国母故世而服丧。乾隆为富察氏的葬礼大兴土木、耗费巨资,甚至还因为皇长子和皇三子在服丧期间表现得不够悲痛而严厉斥责,更明确表示剥夺此二人的皇位继承权,可见他对皇后之死的痛心。
富察氏死后,乾隆对她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少,他以后每次出巡路过济南都不进城,就怕触景生情,勾起对皇后的哀思。乾隆三十年(1765),当时富察氏已经过世17年了,乾隆再次南巡路过济南特意绕城而行,并写下了悼念之诗:“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由此可见,乾隆对这位皇后用情之深、之久,大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味道。
同为皇后,不同命运
乾隆或许是将自己一生的爱都倾注给了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以至于在她死后,皇帝再也没有享受过温馨的夫妻生活,尤其是对他的第二位皇后乌喇那拉氏,乾隆可以说是相当冷漠无情的。
乌喇那拉氏在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是他的侧福晋,乾隆继承大统后,她与皇后富察氏同一天被册封为娴妃。论出身,乌喇那拉氏无法与高贵的富察氏相比较,就连同为侧福晋的高佳氏也比她更好,但当富察氏早逝后不久,太后就开始催促乾隆尽快确立皇后位,以帮他分忧。当时,高佳氏早已于富察氏之前去世,这样论资历、辈分都是乌喇那拉氏最高,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后的首选。
不过,当时乾隆还沉浸在富察氏病逝的悲痛中,根本就不愿意这么早就找人取代她,于是就将乌喇那拉氏由妃子升为皇贵妃,命她统摄六宫。直到富察氏死后3年,乾隆才在太后的不住催促下正式册立乌喇那拉氏为皇后。而此时,乾隆也意识到,自己之前因为心里总是惦记着过世的皇后,而忽略了乌喇那拉氏,要想获得如以前般幸福的生活应该从亲近这位新皇后开始。于是,乾隆也尽量多与这位新皇后亲近,正因此,乌喇那拉氏在这段时间为乾隆连生两位皇子——十二皇子与十三皇子。
但是,这样的幸福是极其短暂的,大概仅仅维持了5年。从此以后,乾隆与皇后仅是维持着表面的和谐,而他却很少再主动接触乌喇那拉氏了。这一方面是因为乌喇那拉氏的年纪也不小了,难免色衰而迟,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皇后的性格太过刚毅,在乾隆的心中她与细心、体贴、温柔的富察氏简直是天壤之别,越是与乌喇那拉氏相处就越怀念过世的富察氏,这样一比较,乾隆也就越来越不喜欢乌喇那拉氏了,在与她独处时常表现出冷淡与嘲弄的神情。
后来,乌喇那拉氏在陪乾隆出巡的时候,又惹得乾隆极为不高兴。她跑去找太后诉苦,结果刚毅的性子又害了她,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她竟然当着太后的面哭闹着将头发剪去。这使乾隆大为震怒,提前派人将她送回北京。随后,又废除了她的皇后之位,并将她打入冷宫,仅一年后乌喇那拉氏就凄惨离世了,死前身边只有两名宫女。而乾隆对她的葬礼也极为苛刻,仅按照皇贵妃的规格交给大臣办理,自己并未理会。同样是乾隆的皇后,富察氏与乌喇那拉氏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的境遇相差如此之大,大概正是印证了那句“性格决定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