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记载,乾隆同祖父康熙一样曾经六下江南,关于乾隆下江南的目的,野史及民间都说他是为了去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就是陈世倌夫妻。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乾隆不可能是陈世倌之子,也就是说不存在探亲的可能。我们都知道,康熙下江南的目的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过:“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由此可见,乾隆也是为了河工之事才会六下江南。
例如,乾隆在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次下江南就视察了洪泽湖的水利工程,当时每年的夏秋两季,受到黄河水患的影响,洪泽湖的水位就会上涨,而高家堰到蒋家坝一段的黄河大堤上仅有3座水坝,因此经常会发生水灾。亲自看过并了解了真实情况后,乾隆同意再增加两座水坝,跟之前已有的3座水坝分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这样就有了5座水坝来调节水患时期黄河水的流速和流量。乾隆还在后来的南巡过程中确定了“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的规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效地确保了大堤及下游百姓的安全。
乾隆几乎每次南巡都会去浙江海宁,是因为这里是江海的交汇处,一旦这里的海堤被冲垮,就会危及整个江南的安危。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时候,浙江又一次临患水灾,但是关于堤坝是修建石塘还是柴塘,官员之间争执不休,一时之间无法决断。为此,两年后乾隆第三次南巡的时候,亲自到达海堤修建现场,自己动手试验打桩。因为,海宁在历史上经常受到水患危害,早在汉代的时候朝廷就已经下令在这里修建海塘,日后历代政府均未间断过此工程。乾隆意识到,如果修建石塘的话,就必须把之前所建石塘往后移十余丈才能打桩,这样一来就一定会毁掉百姓的田地甚至是家园,这岂不是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建柴塘,并每年都要用竹篓装上石头来加固。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乾隆一直没有忘记此事,乾隆四十五年(1780)他第五次南巡的时候发现这样加固并不稳,泥土被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在外面了,因此乾隆又下令在不侵扰百姓的基础上,凡是能够修建石塘的地方都要改建成石塘;4年后,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再次重申此令。
乾隆六次南巡五次视察了黄河治理工程,每次都要到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看看,并先后在徐州修筑了全长70多华里的防洪石堤大坝;四次视察了浙江的海塘工程,下令修筑公塘石坝,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除视察水利之外,乾隆在南巡的过程中也极力笼络人心,对前来接驾的官员他都有所赏赐,尤其是对一些老臣嘘寒问暖,还赏赐了珍贵的人参、貂皮等物;而对当地百姓他都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更重要的是江南是汉族文人汇聚之地,乾隆在南巡时多次祭拜各地孔庙,并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亲自出题考试,取得好成绩之人立即授予官职,从中选拔了一部分实用的人才。另外,乾隆还在南巡期间多次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他也亲自展示了满洲历来所重视的骑射等传统技艺,向江南汉人展示大清帝国强大的力量。可惜,乾隆也有失手的时候,据嘉庆皇帝回忆,乾隆最后一次在杭州阅兵时,就曾因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成为笑谈。
当然,乾隆数次南巡也不仅仅是为了公事,他也是一个很会假公济私、贪图享受的帝王,因此野史中才有记载,说乾隆下江南是因为迷恋江南美景,于是将朝政丢给大臣自己跑到江南来休息;还有民间传说乾隆风流成性,喜欢江南女子的温婉美丽,而清廷有规定是不准汉族女子入宫的,所以乾隆才大老远地跑到江南来快活。
这些传闻虽然不可全信,但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第一次南巡就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当时,乾隆刚刚即位不久,就听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于是打算借着巡游视察的借口饱览当地美景。他在出发前,派大学士讷亲[1]前去给他探探路。讷亲是最不赞同乾隆南巡的人,他从江南回来后对乾隆说:“那里的风景也就一般,说是山不过就是大土堆;而且河道拥挤,运送粪便的船就停在两岸,到了中午臭气熏天。”乾隆了听了讷亲的回报,就打消了下江南的念头。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当地官吏为了讨皇帝喜欢,上奏请乾隆到江南巡查。此举甚得乾隆的欢心,于是,他半推半就,在两年后开始了第一次江南行。
与孙子乾隆比较起来,康熙的六次南巡真算是简朴的。他第一次南巡的时候昼夜行船,中间不做停留以免惊扰地方;而且多是住在地方官员的官邸,只修建了少量的行宫。而乾隆的江南行就铺张浪费不知多少倍了,虽然他一再下令禁止铺张,但各地官员为了讨好他,无不绞尽脑汁比心思、比排场、比花销。
镇江金山寺(原乾隆行宫)(www.xing528.com)
乾隆下江南时仅供他自己乘坐之船就有5艘,制作极其精美,陪同的船队多达千艘,一路上的吃喝用度全部要沿途的官员事先准备好供他使用。从北京到杭州的一路上,沿途共修建了30个行宫,所费银两不计其数,甚至造成国库枯竭,给百姓带了极大的灾难。很多正直的官员都出言劝乾隆停止南巡,却都遭到了他的斥责,甚至不少官员还因此被惩处及罢官。乾隆直到晚年才意识到自己南巡的错误。《清史稿》中记载,乾隆曾自己总结说:“我当皇帝的这六十年,自认为没有犯过什么大错,但是只有这六次南巡,好事办成了坏事,劳民伤财。”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乾隆南巡本来是打着视察河工的旗号,为了百姓着想,但实际上,他每次出巡所消耗的大量银两给地方百姓带来的困扰,其实已经超过了他所带来的福祉。更重要的是,国库因此枯竭,整个帝国迅速走向衰败,在他之后再没有一位帝王敢有如此奢华之举,因为大清朝的财力再也承担不起了。乾隆南巡留给人们的是康乾盛世的奢华美谈,但是带给大清朝的却是衰落的开端。
乾隆下江南是否带美女回宫
在民间传说中,关于乾隆下江南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流传比较广的就有关于乾隆的风流韵事。据说,乾隆生性风流,每次南巡都少不了艳遇,甚至还曾不顾祖宗规矩而将自己在江南结识的美女带回宫中。有一次,乾隆下江南有皇后陪同[2],皇后就为了乾隆经常外出寻花问柳而与他吵闹,皇帝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命人将皇后遣送回北京。
关于乾隆在江南期间是否经常流连温柔乡,历史上虽没有记载,但有两件事是可以肯定的,第一件就是乾隆确实是将随行的皇后打发回北京,这件事发生在乾隆三十年(1765),他第四次南巡时期,当年的《春季档》中就将此事记录下来了。另外一件可以肯定的是,乾隆的后宫之中确实是有来自江南的民间女子,此女子的入宫时间正是在第四次南巡之后。这名女子就是日后的芳妃陈氏。
据史书记载,陈氏是扬州人,父亲是普通的百姓,她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封为明常在,乾隆四十年(1775)晋升为明贵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封芳嫔,嘉庆三年(1798)太上乾隆又将其封为芳妃。史书上记载,陈氏刚刚升为贵人时曾因为身在宫中多年,非常惦记还在民间的哥哥,于是就想派身边服侍的太监替自己回一趟家看看哥哥。太监说:“按照宫里的规矩,如果是看望父母的话是可以的,但是不允许探望哥哥。”明贵人就去找乾隆开恩,允许她派人去探望兄长,不过乾隆并没有答应,还将她训斥一番。
两年后,明贵人的哥哥跑到京城来,想要在此当差。总管内务府[3]大臣得知此事后,将此事禀报乾隆,乾隆为此还下了一道旨意给两淮盐政,旨意上说:“我对宫里各妃嫔的亲戚管束是非常严格的,绝对不允许他们打着我的旗号在外面生事。如果他们胆敢因为自己与我有姻亲关系而以皇亲国戚自居,给地方找麻烦,你大可不必给我面子,按照法度办理。”另外,在这道旨意中还提到了一件事:“陆常在是苏州人,你们要查明她是否还有亲戚在世,如果有一定要对他们严加管束。”
由此可见,除了芳妃陈氏外宫里还有一位来自江南的汉人女子陆氏——也就是后来的禄贵人。另外,乾隆虽然娶了汉人女子进宫,但是对她们的家人的管束是非常严格的,这样做一方面是以防其家人仗着自己是皇亲而欺压地方官员及百姓;另外,大概也是知道自己纳汉人女子入宫不太合适,不希望太多人知道此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