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一位颇有功绩的帝王,但一个人再伟大也有逐渐老去的一天。康熙五十一年(1712)太子二度被废之后,康熙也渐渐步入了老年。虽然他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变成老人的事实,但是身体、精力等各方面的衰退,还是在每时每刻提醒着他岁月的更替。
胤祯
太子被废之后,康熙感到惆怅不已。一是自己精心培养的储君竟如此不争气,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再就是为自己的老去和江山担忧,不清楚该把自己一生辛苦经营的事业转交到谁的手中。
为此,他不止一次地度量着自己的几个皇子,在众多的子嗣之中,能有资格列为储君的人选只有寥寥几人。
其中大儿子胤褆野心太大、有勇无谋,而且对待兄弟也表现得太过薄情寡义。所以,早已在胤礽被复立之前便被康熙排除在外了。
嫡长子胤礽已经两次被废,自然也不可能再有登上储君之位的机会。
八阿哥胤禩才情出众,为人谦和,又深得朝臣的爱戴。按理说,将皇位传给他应该错不了。但是一想到胤礽和他领导的太子党所做之事,康熙还是觉得心有余悸。他刚打压了太子党,现在又出来一个皇八子集团。这让他十分担心试图“弑父杀君以图早登皇位”的历史会重演。康熙心想,自己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为了以防后患,康熙便毫不犹豫地废除了皇八子集团,严惩了集团内部的众多臣子,皇八子也就这样退出了争夺皇位的历史舞台。
其余的孩子们中,也就剩下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祯了。要论才能,十四阿哥在四阿哥之上。他自幼聪明过人,才能出众,甚有义气,为康熙帝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月又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兵驻在西北,平定新疆、西藏有功,很受康熙器重。
但十四阿哥本身却似乎对争夺储君之位并不十分感兴趣,反而一直都尽心尽力地辅佐八阿哥。后来,当康熙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要给予其处置时,胤祯挺身而出为八阿哥作保。这使得康熙更加愤怒,一度拔刀要诛杀胤祯,又经其他皇子劝解才怒气稍平,但十四阿哥还是为此而挨了康熙好几记耳光和二十大板的处罚。自此之后,他们父子间的关系就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照此看来,将皇位传给胤祯显然也不是很合适。
那么,剩下了也就只有四阿哥胤禛了。在康熙看来,相对于其他几位皇子而言,胤禛倒还是比较安分守己的。他处处小心谨慎,看父亲的脸色行事,有时还不痛不痒地为胤祯说句好话,赢得一个既亲孝父皇又友爱兄弟的好名声。而对于争夺皇位的心思,他更是隐藏得严严实实,不让康熙察觉到半分。但是,胤禛一向不受康熙宠爱,把皇位传给他的话康熙似乎也并不是很乐意。
就这么一次次地思来想去,继承皇位的人一直都没定下来。然而,朝中的大臣们却几次三番地就这件事情展开讨论,并上奏请求康熙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早日立储。在大臣们的压力下,康熙不得不对立储之事作出回应。
康熙五十六年(1717)时,他先搞好了皇太子仪制,限制皇太子的仪制规格,表现出他对皇权与皇储权的矛盾很头疼。
而后将诸皇子和朝廷中的主要官员召集到乾清宫,发布了一个谕旨。这个谕旨的篇幅很长,其内容主要是说自己如今已经老了,在位的50多年中发生了很多事情,而自己也感到身体大不如前,并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也很坦然地谈到生死之事。还说自己不会忘了立储的事情,也希望能早日放下担子,好好休息。但是皇储之事关乎江山社稷,实在不能掉以轻心。之后又表达了对朝中老臣的眷恋和对臣子们的叮嘱。
康熙的这番话让大臣们都感到很是动情,但是关于大家最关心的立储之事,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不免让臣子们有些失望。
其实,那时康熙之所以不宣布储君是谁,一是拿不定主意;再就是顾虑到宣布储君之后宫中又会鸡犬不宁,展开你争我夺的厮杀。为此,他曾拿齐桓公死后下葬难[7]的典故来作比喻,表明自己对皇子争斗的担忧。由此看来,康熙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是想多过几天安稳日子吧!
但是,大概连康熙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5年之后就突然病逝了。康熙死后,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了康熙的遗诏,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他在遗诏中所立的新帝居然是四阿哥胤禛。于是,在历史上便流传开了种种关于四阿哥即位之谜的传说,不过,这都是后话了。从此,继康熙之后的第二盛世王朝——雍正王朝便就此拉开了序幕。
康熙之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时年69岁的康熙帝驾崩了。由于康熙一向身体健硕,而且去世十分突然,不禁令人们产生了诸多疑惑和遐想:康熙帝到底是寿终正寝还是为人所害的呢?(www.xing528.com)
历史上,关于康熙死因的说法大概有以下几个版本:
一、出游病逝说。在很多官方记载中都说康熙帝是在去南苑行围的时候,突然病重,随后驾崩的。例如,《清圣祖实录》就曾有记载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四月,康熙帝前往热河避暑,八月初三日开始行围,九月初二日返回热河行宫。二十七日抵京,驻跸畅春园。十月二十一日又赴南苑行围。十一月初七日“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十三日戌刻,“上崩于寝宫”。而萧奭的《永宪录》[8]中也记载说:“己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上不豫。传旨:偶冒风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甲午(十三日)戌刻,上崩于畅春苑。”
二、含恨猝死说。也有人认为,康熙去世之前不过是偶感风寒,并没有到任何病危阶段,也未发出过任何“病危”的通知,不可能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死去。从记载来看,康熙在宣称“偶感风寒”之后,便再没有任何治病的活动与记载。这说明,当时康熙很可能已经被试图早日得到皇位的胤禛给软禁隔离起来了。一生要强的康熙晚年却遭到自己儿子的控制和威胁,自然含恨气郁,终至猝死。
三、中毒身亡说。民间盛传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原因是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曾有供词曰:“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这就是说,康熙很有可能是被雍正送的参汤给毒死的。
另外,意大利人马国贤也有记载说:“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而且,据记载,在十三日的白天,胤禛总共在康熙的寝殿中先后进出三次,且无他人在场。当晚戌刻(晚上7点到9点)的时候,康熙便告驾崩了。康熙猝死后,也是胤禛为其父亲自更衣,此外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场;种种迹象表明,胤禛毒害父皇一事嫌疑巨大。
岁月更替,历史变迁,至今谁也无法真正断定到底哪一种说法是真,哪一种说法是假。但不管怎么说,康熙终归是撒手人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胤禛即位后,给康熙上谥号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为“圣祖”。胤禛为表孝心,还亲自弄破手指用血圈出了“圣祖”二字。由此,康熙大帝便成了清圣祖。
圣祖被安葬在距顺治孝陵东南约两里的景陵之中。可惜的是,景陵曾在民国时期两次被盗,盗匪们对陵墓进行了疯狂的盗掘,致使陵寝严重受损。可怜身前那般逞强好胜的一代帝王,身后竟落得如此劫难,实在可悲可叹。
【注释】
[1] 正妻为嫡,嫡出就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嫡出的儿子谓之嫡生、嫡子。妾室为庶,所生孩子称为“庶出”。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继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庶出子嗣一般不考虑继位,但有立贤之说,所以也可立为太子或世子。
[2] 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所用的棺材多是用梓木制做而成的,因此称为梓宫。后世也以此借指已死而未入葬的皇帝灵柩。
[3] 此次皇太子册封,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皇帝公开册立皇储,也是首开清代“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此后,从雍正朝开始,为了避免因皇储争夺而导致诸多争端和悲剧的发生,清廷便不再公开册立皇储,而是另创了秘密建储的制度,这种密立制度一直沿用到了咸丰朝。
[4] 托合齐原来只是安亲王的家人,后转为内务府包衣,曾任广善库司库。因为他是定嫔的哥哥、皇十二子胤祹的舅舅,故受到康熙帝的照应和信任,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出任步军统领一职。
[5] 从康熙朝开始,对皇子序齿作出了规定:早殇者不排行,仅附在最后。但因玉牒是十年一编,所以这项规定并不严格。例如:如有幼儿在编修前数年出生,则会序齿,但不久夭殇,却不予芟除。
[6] 热河行宫,即今承德避暑山庄,它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从康熙开始,清朝的皇帝们往往把这里当成避暑的胜地,每年都要到这里过上很长一段时间,享受这里的良辰美景。承德避暑山庄经屡次扩建,最终完工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7] 《史记》中曾有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死后还未入殓,几个儿子便展开了对皇位的争夺,结果导致其去世67日,尸体腐烂、蛆虫爬窗而出都没有下葬。
[8] 《永宪录》,清江都萧奭著,书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书中记录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到雍正六年(1728)7年间发生的几桩重大历史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