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子多孙,是否带来福气?康乾盛世揭秘

多子多孙,是否带来福气?康乾盛世揭秘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记载,康熙一生共有子女50多个。这样多的子孙,按理说,康熙应该是可以尽享天伦之乐的。康熙顾念儿子的身体,决定停止此次行围,带领队伍返回宫中。而像十八阿哥这般在外出途中离世的皇子,在康熙统治期间也不是唯一一次。火葬时,死者的子孙等族人聚集在一起,头戴白布,宰杀牛马,大哭祭奠。在服丧期间男子不得剃发,女子则要把头髻打开,使头发披散,以示哀悼。

多子多孙,是否带来福气?康乾盛世揭秘

据记载,康熙一生共有子女50多个。这样多的子孙,按理说,康熙应该是可以尽享天伦之乐的。但是,命运对于康熙帝来讲似乎并不是那么公平,这些孩子曾经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忧伤。

在这些子女中,康熙不仅要为平息皇子之间的皇位争夺战煞费苦心,更令康熙悲痛不已的是,不少皇子公主都寿命不长,甚至有的出生不久便夭折了。例如皇六子允祚5岁就夭折了,皇十九子允稷则只活了2岁。

康熙的孩子中,仅有24位皇子、7位公主活到了成年[5]。单说给康熙帝生育子女最多的容妃,所生的五位皇子中就有四位皇子早殇。人生最大的哀伤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这样的伤痛却屡次在康熙身上上演。

数次经历丧子、丧女之痛的康熙,虽为一代君王,却也难掩作为父亲的哀伤,他经常因为子女离世而涕泪交加,不思饮食。特别是十八皇子胤祄的死,对康熙的打击尤其巨大。

胤祄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八月初八日,他的母亲是顺懿密妃,生前很得康熙宠爱。胤祄出生之后,康熙自然也是欢喜不已。

康熙向来很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从皇子幼年起就对他们进行骑射、诗书、礼仪、文章等方面的教育。外出征战、狩猎或者巡幸的时候,也都喜欢让皇子们陪驾随行,让他们从小就接触社会,了解民情,顺便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见识。康熙对于胤祄的教育方式更是如此。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康熙帝决定前往热河行宫[6]避暑和行围打猎,并让七位皇子随驾同行,其中就有尚不满8岁的皇十八子胤祄。

一行人到达热河休息了几日之后,康熙便下令队伍继续向北行进,越过大漠去行围打猎。得到旨意之后,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康熙一边欣赏着大漠风光,一边摩拳擦掌地预备着在围场中一展风采。然而,刚行进了没多久,一件意外之事就发生了——十八阿哥胤祄突然病倒了。

胤祄本来就年幼,又自小一直养在宫中,很少外出活动。这次塞外之行,一路上风餐露宿,加上塞外气候变化无常,一时间难以适应,就发起了高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势逐渐严重起来,康熙在察看了十八阿哥的病情之后,决定命人留在驻地照顾他,其余人继续向前行进。

可是,没走多久,负责照顾胤祄的人就快马加鞭地赶来告诉康熙帝说十八阿哥的病情越来越重,恐有生命危险了。得知这个消息,康熙立即命队伍掉转头匆匆回到驻地探望。

等到康熙再次见到十八阿哥的时候,他已是两腮高肿,连进食都很困难。再加上连日来高烧不退,胤祄几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眼看着爱子如此痛苦,一向镇定的康熙也变得焦虑万分、手足无措起来。在胤祄病重的时候,康熙经常将他抱在怀中,不分昼夜地亲自照料。

由于塞外医疗条件差,药物稀缺,康熙还派人给在宫中处理政务的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送去手谕,急传宫中的御医以最快的速度赶来为胤祄医治。还在手谕的封皮上特意写道:“著降此谕火速乘驿交付三贝勒(胤祉)、四贝勒(胤禛),不得延误分秒!”

幸好太医赶来得及时,通过一番医治之后,胤祄的病情一度出现了好转。康熙这才松了一口气,随即给远在京中的三阿哥和四阿哥送去手谕,告诉他们胤祄病情好转的消息,并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虽然十八阿哥的病情稍有回转之势,但由于还没有痊愈。康熙顾念儿子的身体,决定停止此次行围,带领队伍返回宫中。尽管一路上康熙都命人小心翼翼地照看阿哥,然而胤祄的病情还是再度恶化。而且,此次发病较之前一次似乎更加严重,最后连随行的御医们都不知道该从何下手了。

康熙忧虑不已,一面怒气冲冲地斥责御医无用,让他们赶快想法子,一面寸步不离地守在胤祄身旁,鼓励他要坚持下去。结果,一切努力还是没有挽回这个渐渐孱弱的生命。十八阿哥还没等回到宫中,便撒手而去了。(www.xing528.com)

眼睁睁地看着爱子的生命从自己的身边悄悄溜走,却又无能为力。这使得已经年过半百的康熙悲愤不已,他脸色阴沉,郁郁寡欢,甚至连饭都吃不下去。

本来胤祄的死已经让康熙感到悲痛万分了,但更令他痛心的是,面对弟弟的生病,随行的皇子们都表现得十分淡漠,几乎一点关心之意都没有。特别是作为兄长和皇太子的胤礽,不但在胤祄生病的时候不闻不问,对于胤祄的离世,也看不出有丝毫的哀伤。胤礽的这一表现,也成了康熙后来决定要废黜他皇太子之位的原因之一。

而像十八阿哥这般在外出途中离世的皇子,在康熙统治期间也不是唯一一次。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率皇子皇女等陪皇太后去塞外避暑时,五公主也在随行途中得病而亡,年仅20岁。

我们知道,一般当皇子、皇孙和嫔妃寿终正寝之后,都会被安葬到皇陵和妃陵之中,那么,对于这些早夭的皇子们又是如何安葬的呢?

《大清会典》记载:“康熙年间定,凡皇子初殇,皆备朱式小棺,祔葬于黄花山园寝,惟开墓穴平葬,不封不树。”照此说来,逝去的皇子们大部分应该都安葬于这黄花山园之中了。

但是,在这些皇子中有一个人却是例外,他就是上边提到的十八阿哥。据《陵寝易知》上的葬位图和葬位歌诀所记载,十八阿哥胤祄后来被安葬在景陵妃园寝内其生母密妃王氏的墓旁。按理说,皇子是不应安葬在妃陵之中的,但是十八阿哥却成为整个陵寝中唯一的一个特例,这也是由于康熙过于喜爱这个孩子,怕这个孩子太过孤单,才让他守在生母身边吧。

清代宫廷丧葬习俗

清朝满族人建立的天下,而满族人的文化习俗与汉族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同东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一样,满族最初也是实行火葬制。火葬一般是在人死后的第二天进行,葬俗古朴粗简。火葬时,死者的子孙等族人聚集在一起,头戴白布,宰杀牛马,大哭祭奠。普通人火化后的骨灰先盛在布袋或锦袋中,然后置于瓮罐内,再埋于地下。皇帝的骨灰罐则装在金或银制的宫殿式器皿内,称作“宝宫”,以显示地位的尊贵。这种丧葬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政权稳定之后才有所改善。

康熙时,由于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火葬逐渐被土葬取而代之,只是将死者生前所用的衣物、器皿等以火焚烧,用来送葬。清宫称之为“殷奠礼”。

此外,在满族的旧俗中,家中有长辈死后,晚辈男女都要在举丧之前去掉冠饰和发饰,然后将头发剪下一些,以表示以身相殉之意。在服丧期间男子不得剃发,女子则要把头髻打开,使头发披散,以示哀悼。满族建国后,剪发习俗就被纳入宫廷丧礼中,而且一直延续到清亡。

就丧礼而言,清朝宫廷的丧礼在经过了汉族文化熏陶之后,就变得比民间丧礼复杂多了。其中以皇帝去世的规模最大、规格也最高,称之为“大丧仪”。

在皇帝去世当天先要进行小殓,给皇帝将入棺的衣服穿戴整齐。皇子、皇孙们也要穿孝服、剪发辫。次日举行大殓。而大殓当天,诸王、贝勒、贝子以及文武大臣都要到乾清门瞻仰遗容。随后,皇帝的尸体被放进梓宫中。大殓之后,将灵堂设在乾清宫内,梓宫停在正中。在梓宫前设有宝榻,宝榻前设供案,上边放置香鼎、灯台和花瓶、匙、箸、瓶等物,另外灵前还陈设早、晚膳桌和果桌。

除了小殓与大殓之外,还有朝奠、殷奠、启奠、奉移、初祭、绎祭、大祭、除服等诸多丧仪,而在皇帝的所有丧仪中,有一项丧仪特别重要,那就是颁发皇帝的遗诏。

颁发遗诏之时,亲王以下的满汉文武官员都要穿着丧服在宫外跪听宣诏。然后,礼部官员捧诏出大清门,送到礼部刊刻好之后由遣官颁发各地。省中文武官员则要摘冠饰、穿素服到郊外跪迎,之后回衙跪听宣诏。此后三天内,文武官员每天两次举行哀行礼,百日内不许嫁娶和作乐,也不许剃发,总之要停止一切喜庆活动,以敬哀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