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描述康熙皇帝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都有关于康熙狩猎的描述和片段。这并不是为了显示康熙豪迈气概的艺术手法,而是在真正的历史中也确实存在的事情。康熙一生不仅狩猎多次,而且也十分喜欢狩猎这项活动。
满族骑射
对于现代来讲,狩猎这种事并不多见,即便是有,也多被人们当成一项娱乐来看待。而在古代,狩猎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军事才能的体现,凡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几乎没有不喜欢狩猎的。而满族更是生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战术都是来自狩猎,也可以说是靠着狩猎得到的兵法和政权。所以,康熙喜欢狩猎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康熙帝自幼便跟从满洲侍卫默尔根学习骑射,并且十分刻苦用功。而默尔根在教授骑射的时候也从来都不因康熙是天子而有所畏惧,只要康熙在姿势、方法等方面稍有不当时,默尔根就会严加批评,要求改正。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教学方式,才使得康熙拥有了十分精湛的狩猎技艺。虽然满人多善骑射,但是能比得上康熙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的。
康熙皇帝进行狩猎活动主要以每年的“秋狩”[5]为主,但又不仅仅只是“秋狩”。宫廷档案中曾有记载说,康熙每到北方出巡,几乎都会进行狩猎,而且还猎获过不少猛兽。关于此事,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据说,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皇帝到五台山礼佛。在上山途中忽遇一只猛虎从对面一步步走下来。眼看猛虎距离康熙愈来愈近,情急之中,康熙问身边的侍卫:“老虎会吃人吗?”侍卫答曰:“启禀圣上,吃人乃是老虎的本性。”康熙一听此言,随即拿来侍卫手中的弓箭,拉满弓弦,向猛虎射去。老虎中箭后,应声倒在地上,一命归西了。
康熙狩猎图
在确认老虎死后,身边的人连声称赞康熙的射箭功夫。康熙却责备随身的侍卫:“一般伤人的猛虎都是突然之间窜出来的,而这只老虎却是一步步走过来,大概并没有伤害我们的意思,反倒像是来迎驾的。你们不动脑子就断定它是害人之物,害得我伤了它一条性命。”
随后,为了向这只老虎表达歉意,康熙命人将其抬进寺中,特制了木架,并摆放了贡品将其供了起来。不久之后,老虎的肉逐渐腐烂了,大家便取出腐肉,以草填之,眼睛部分则以玻璃球镶嵌,移到天王殿内展出,栩栩如生。为了纪念此事,从此之后,原来的红崖村就被改名为“射虎川”了。
这件事情不仅在山西民间广为流传,跟随在康熙身边的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和作家高士奇的著作中,都有康熙狩猎的详细描述。而《山西历史地名录》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帝西巡经此(指台麓寺),忽遇一虎,亲挽雕射之,虎应弦而毙,因名射虎川。”
由此可见,康熙的狩猎技术的确是十分超群的。为了训练军队、方便狩猎,康熙帝还于康熙二十年(1681)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千米的木兰围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和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木兰秋狝”。[6]
当时的木兰围场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布,划分为72围。每次狩猎的时候,先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合围靠拢形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不断缩小。等圈子缩小到一定程度,野兽密集起来时,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是大规模的围射。
木兰围场狩猎图
从康熙二十年(1681)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130多年间,康熙、乾隆、嘉庆先后来围场举行秋狩多达105次。雍正在位时,虽没有到过围场,但他告诫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
康熙狩猎主要是使用火枪和弓箭,在他晚年,曾对自己的狩猎收获做过统计。据《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狩猎共获“虎一百二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鹿数百只,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而且,他还曾在多伦会盟时开硬弓命中很远的靶子,令到场的蒙古王公惊骇不已。如此看来,康熙的骑射技艺确实非常人所能及。
康熙帝选择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猎苑,除了方便训练和狩猎之外,还有其重要的政治目的和战略意义。木兰围场北控蒙古,南拱京津,是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前文讲到的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乌兰布通战役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这时的木兰围场实际上已成为清政府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场所了。
对于“黄马褂”这个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常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某位大臣因立了大功而得到皇上赐的黄马褂,于是便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连连谢恩。
其实,这黄马褂分为两种。一种是清代的一种官服。凡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等,皆服黄马褂。而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也皆例准穿黄马褂。这种黄马褂就像是现在的工作服一样,并没有太多的权力夹杂。
另一种则是上文提到的御赐黄马褂,这种黄马褂就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了,而是一种荣耀的象征。而且,很多时候,御赐的黄马褂还代表着皇上钦赐的权力。比如,皇上钦派大臣去办案,为了行事方便,就会御赐黄马褂。而下边州府的人见到了黄马褂也就如同见到了皇上的圣谕,必定毕恭毕敬听从调遣。
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旗县级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内也藏有一件身长及脐、袖长及肘、四面开禊的黄缎子马褂。据说这个马褂颇有来历,还有一段很神奇的传说。
话说一天,一队人马在巴林草原上行进,看装扮,大概是经常来草地做生意的商人,中间骑毛驴的应该是掌柜,其余的人为伙计。(www.xing528.com)
走了一段,掌柜抬眼望了望天,向身边的伙计说道:“已经到了晌午,我们找个地方歇息吃饭吧!”
其中一个伙计听后说:“往南边不远就是柳泼子,那里有一个蒙古营子,我们可以到那里歇脚。”
得到掌柜的应允后,一行人便来到了那个地方。按照掌柜的吩咐,他们三三两两分别扎进了不同的蒙古包。掌柜则同其中一个伙计直奔了眼前不远处的蒙古包。
黄马褂
蒙古包里住着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婆婆。见有客人盈门,立即出门招待。掌柜朝老婆婆点了点头,便钻进了蒙古包。蒙古包的正中间放着一个柜子,躺柜上面有一个被黄缎子蒙着的相框,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掌柜正好坐在了柜子的前面。
老婆婆见状十分不乐意,说道:“我尊敬的客人,请你坐到右边来。”
掌柜不明所以,身边的伙计告诉他:“这是草地的习俗,北边是为尊的位置,是不可以随便坐的。”
掌柜听罢哈哈一笑道:“那么我就更应该坐在这里了。”
没等掌柜说完,老婆婆便喝道:“你这人真不识好歹,你知道,你坐的位置是供奉谁的吗?那是当今皇上的位置!”随后,老婆婆扯下了相框上的黄缎子布,露出一个用紫檀木镶边的画像来:“你们看,这就是当今的皇帝康熙爷,他带领人马在草原上打了胜仗,保佑我们这地方平平安安过好日子。我们都是虔诚地供奉着他,他的前面是连东西都不敢放的。客人,你还是靠右边坐吧。”
掌柜听了,笑得更厉害了,指着画像说:“这哪是当今的康熙,简直像是庙里的判官!”
老婆婆听后勃然大怒,推搡着便要赶二人出去。伙计见状要与老婆婆争执,被掌柜拦了下来。他往右边坐了坐,依旧笑嘻嘻地说道:“老婆婆,不要发火,我只是说你供的画像与当今皇上长得不像。我经常见到当今的皇上,他长得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
“你见过康熙爷?”老婆婆问。
“对。”
“你是京城来的商人?”老婆婆又问。
掌柜听罢笑而不答了。
伙计见状对老婆婆说道:“掌柜又渴又饿,快给我们弄点吃的吧,吃完还要赶路呢。”
老婆婆听说他们见过康熙爷,立即尊敬起来,赶紧备上了饭食。二人吃饱之后,又美美地睡了一觉。临走时,掌柜命伙计给老人留下饭钱,却发现钱并不在自己身上。于是,便让伙计从驴背上取来一个明黄色闪光缎马褂交给了老婆婆,并对她说:“三天后,会有人来赎这衣服,你要他一沟牛、一坡羊,否则不要给他。”说完便骑上驴离去了。
三天以后,果然有巴林王爷府的人来对老婆婆说:“前天康熙爷路过这里,将一件黄马褂抵了饭钱,我们特奉命前来赎回。”
老婆婆一听才明白那个掌柜就是康熙爷,立即吓出了一身冷汗。对儿子说:“康熙爷的衣服藏在咱家,就能保佑咱家永世安康。这件衣服我们不能交出去,快把它藏起来吧。”
从此,康熙的黄马褂和这个传说就在巴林草原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