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大学士范文程曾向皇太极谏言道:“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清史列传》卷五《范文程》)意思就是说士为民众之首,收揽了士心,也就等于收揽了民心。康熙帝深明此道,特别关注收揽士人之心,尤其是名士之心。
但是,历朝历代中,每逢朝代更替,总是会有一些人会心存“亡国”之恨,不愿与新朝合作。商朝时,虽然纣王残忍暴虐,但周武王灭商之后,叔齐和伯夷还是选择隐居首阳山,因不食周粟而死。
而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类似士人的“亡国”之恨更是会倍增。清迁都北京后,既江山易主,又以夷制夏,还推行了一系列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等弊政,很多中原地区汉人,特别是士人,内心深处都有怨恨。诸如张煌言[11]等人,在明亡之后,或者参加南明朝廷,或者举旗武装抗清。被捕之后更是表现出了自己的英雄气节,宁死也不归顺清朝。
张煌言像
另外还有一类士人,虽然不抗清,但也不愿与清朝合作。既不参加科举,也不出仕做官。他们或削发为僧,或佯装疯癫,或隐遁不出……康熙深切感到把这些知识分子争取过来,对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单靠武力镇压肯定是不行的,单纯的打压政策,不仅不能服众,反而会激起更大不满,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使人心悦诚服才行。
那么,如何才能收揽士心呢?康熙作出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开“博学宏词科”。博学宏词科是科举考试制科[12]之一种。始设于唐开元年间,以考拔能文之士。
由于以往的科举考试多是以八股文为主,这就使得很多有真才实学却不精通八股的人才被埋没了。康熙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开设博学宏词科,主要方式是由各地的地方官和士绅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名士,直接参加这一考试。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诏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宏儒,备顾问、著作之选。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辞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自录用……嗣膺荐人员至京,诏户部月给廪饩,明年三月召试体仁阁。”
那一年的博学宏词科,共由内外各官举荐143人,考试内容一赋一诗,康熙帝亲览试卷。有人在试卷中出现“清彝”字样,触犯了清廷忌讳;还有人借口眼睛不好而仅赋诗一首等,康熙帝都采取了包容的态度,择优加以录取。本次博学宏词科共取一等20名,二等30名。在荐举与考试过程中,被录取者,分别以考试前之身份授职,并将因老未入试之杜越、傅山等文学素著者,授内阁中书,允许回籍。
录取完毕之后,为了让这些人更加从心底归顺清朝,康熙还指派他们去修纂《明史》。同时,也借此拉拢不愿做清朝职官,却愿为前朝修史的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像万斯同、刘献廷、王源等就是,他们都是通过朝中高级官吏以延聘方式招至而来的修史学者。(www.xing528.com)
康熙帝通过这次举措,向天下人表明了他重视和优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以及他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他的宽大胸怀及关切士人的良苦用心,获得汉族士大夫的好评。例如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并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处世名言的顾炎武,虽然不接受康熙帝接见、不参加博学宏词科、不出来做官,但对于其弟子潘耒参加博学宏儒考试,修纂《明史》,他的三位外甥徐乾学、徐秉义和徐元文参加科举考试,在朝为官之事都给予理解与支持。
这些士人特别是名士反清态度的转变,表明康熙帝笼络人才的措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也说明清王朝的统治已逐渐为广大士人和子民所接受。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曾赞誉康熙此举为“定天下之大计”。
笼络亡国之士的典籍——《明史》
历史上有很多史籍,用来记录历史的更替和历朝历代所发生的重大事迹,以供后人借鉴和传阅。而《明史》的修纂,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还有着其他的目的。
《明史》的正式开馆修纂始于清顺治二年,此时正值清军入关之初,从形势上来看,在立足未稳之初,战火纷飞、政局未定的情况之下,开馆修史是根本不具备条件的。但清朝统治者却急于修纂《明史》,目的显而易见:一是以此宣告明朝政权的灭亡,二是希望可以以此笼络明朝遗臣,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汉族官员找到一些情感上的寄托。
清康熙拘禁权臣鳌拜,开始亲政之后,又经历了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战乱期间,清廷集中全力平叛,根本无暇顾及《明史》的修纂,修纂工作一度停了下来。直到战乱平息之后,《明史》的修纂才又被重新提上议程。
真正动手修史,是康熙十八年以后的事。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为了笼络士人,举办了博学宏词科,诏征博学宏儒。为了进一步赢得所招募的士人之心,命众士人正式动手修纂《明史》。
此次明史的修纂历时35年,修史者可谓人才济济。明清之际,有一些明朝遗臣和反清志士十分重视明史的研究。他们虽坚持不肯与清廷合作,但为着保存明朝真实历史的目的,仍派出了得力助手参与明史的编纂。这样,就相应地保证了明史的质量,并基本完成了《明史》的初稿。
就这样,因为一部《明史》的修纂,很多原本对清政权存在异议和抵制情绪的士人都从而转变了态度,逐步开始接受清政权的统治。所以,不得不说,《明史》是一部清朝统治者用来笼络人心的典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