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间性量值的高低将所有街道分为30个等级,观察其中排名3/30级之前的街道及其与村落空间现场认知形成的定位系统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第一,中间性排名3/30级之前的街道段落集中在大路街东段、直街和前边溪中段,与实地调查中发现的“村口—大路街—追慕堂—直街—敬爱堂—前边溪所构成的定位系统”大致重合。
第二,中间性排名前1/30的街道集中在三个位置,大路街追慕堂前、前边溪敬爱堂和司城第前以及前边溪仰高堂、尚德堂附近,同时,敬爱堂与追慕堂面对的直街中间性排名也居前10%,两个主要祠堂与街道中间性的关联十分显著。
第三,如果将历史上可考证的祠堂分布位置与中间性的空间分布进行比对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祠堂位于中间性前10%的街道上。(www.xing528.com)
街道中间性量值越高,意味着它们在村落不同地点的联系间被途经的可能性越大,高中间性街道与空间定位系统重合,表明人们对村落空间的认知定位体系与由途经行为产生的深层结构相一致;敬爱堂和追慕堂位于中间性高值地点,表明它们也比其他建筑更易被途经,也更易受到关注并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上述深层结构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因此,这些地点是村落空间意象系统建构的关键点,更加易于产生地标的意象。
西递村中的敬爱堂和追慕堂位于空间认知关键地点的现象并非偶然,与祠堂建造的目的一致。徽州村落中祠堂建筑不仅仅是宗族成员祭祀、集会的场所,同时还具有彰显宗族实力、凝聚宗族成员的象征性意义,因此,兴旺的宗族或支派在祠堂的修建中都不遗余力,这一点从祠堂建筑有别于一般民居的高大门头、繁复装饰可见一斑。如果祠堂位于村落中引人注目的关键性地点,无疑更加有利于强化其形象特征以实现祠堂的象征意义。因此,除了敬爱堂和追慕堂以外,西递村中可考证的祠堂大多位于中间性较高的街道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