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递概况
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于旧时徽州的“一府六县”及周边地区,即歙县、黟县、绩溪、祁门、休宁、婺源,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皖浙赣三省交界地区。它们兴盛于明清时期,其营建深受宗族、儒商、风水等传统地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强烈的地域特色。西递、宏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村位于黟县城东,因村中自东向西流淌的水系和古驿西递铺而得名,是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徽商经济为支撑发展起来的,聚族而居的典型徽州传统村落。村落位于群山环抱的狭长平地上,在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规模较大,曾有“三千烟灶”之说,目前村落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300米,占地约16公顷(图5-1)。今天的村落在规模、建筑形态等方面已非历史全盛时期的原貌,但村落的整体肌理、街巷系统结构等依然保存较好。村中路网密集,形态蜿蜒曲折,街道空间尺度较小,形成高宽比很大的巷道。其中东西向道路大路街、前边溪是村中的主要街道,走向与穿村而过的前边溪、后边溪、金溪等水系相一致,南北向则多为次要街巷。村落中的建筑多为住宅,大路街西段集中了一些服务于旅游的商业建筑。目前村中尚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一百二十余栋,其中以敬爱堂、追慕堂、膺福堂、大夫第、惇仁堂、迪吉堂、西园等古祠堂和民居建筑最为精美。村中还有一些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建筑,其中一部分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改建、翻建而来,基本保持了传统建筑的尺度和肌理,还有一部分新建的仓库、圈房等建筑,大多位于村落边缘地带。
图5-1 西递村建筑与街道分布(www.xing528.com)
西递村是胡氏宗族聚居之地,始迁祖五世士良公约于北宋皇祐年间迁居西递,村落最初的基址在今天村落东侧高地程家里上。其后至十三世胡氏宗族人丁稀少,村落的发展很缓慢。直到明永乐年间的十四世,村落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十四世主要分为两支,仕亨公一支的后代在十六世演化出“九房四家”,成为后来村民的主体;仕全公一支后代较少逐渐凋零。由于村落人口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增长,村落空间由程家里上逐步发展至前边溪汇源桥至古来桥一线,并于明天启年间在仕亨公故居的基础上修建了重要的祠堂建筑——敬爱堂。在后世胡氏各支派的发展过程中,前边溪一带逐渐成为九房中长房的聚居地,村落人口的持续增长,使村落空间从前边溪与后边溪之间的区域沿直街和横路街拓展,并逐渐形成了大路街及其两侧的聚居地。到二十三世至二十六世,即清代前中期,西递村进入了全盛时期,此时村落的范围大约由现在的村口处,一直延伸到古来桥东北300多米处的山脚下。此后,西递村的历史与大多数徽州村落近似,徽商的衰落、战乱,近代的社会动荡和制度变迁,使西递原有的宗族结构瓦解,传统文化承脉断裂,宅地产权重新分割,古民居建筑逐渐老化、消失。
2)村落地标建筑——祠堂
与现代城市中多样化的建筑形态不同,徽州传统村落的建筑类型简单,民居建筑体量和造型特征近似,因此,形制和尺度较大的祠社建筑引人注目,常常成为村中的地标。西递村历史上可考证的祠堂约有20余座,今天尚存规模较大的有敬爱堂和追慕堂两座。从建筑形式看,这两座祠堂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形制巍峨、装饰精美,在村落中显得十分突出(图5-2)。它们面向主要的道路,门前设有开放空间“坦”,入口设四柱三楼的高大雕花门楼,装饰繁复精美。这些村中绝无仅有的特征使它们成为访客和本地人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村落空间识别和定位的主要标志点,因此,本章将以这两座祠堂主要解析对象。
图5-2 敬爱堂(左)与追慕堂(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