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祥背山面海,东南濒临象山港,西面、北而是连绵不断的天台山的余脉。天台山自西南向东北蜿蜒而来,进入东海,一座小山却像个顽皮的孩子,挣脱了大山的怀抱,兀自独立于象山港湾的滔天白浪中,这座小山就是球体山。
球休山周长600余米,海拔高81米,明朝时山顶曾设烽堠。当发现有倭寇侵扰之敌怙时,就用烽堠报警,依次由东向西传递信息至横山、黄牛岭、狮子山、竹头山等烽堠,再传到奉化。
球休山因盛产大嵩石而出名。大概千万年来由于海潮的激荡冲洗,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球休山盛产玉石。明代末年,黄宗羲就说过:浙东碑材,梅园石可次太湖产;大嵩者,色嫩白,中夹红筋,可镌印章。清代的史学大家全祖望有《大嵩石》诗,诗中热情称颂大嵩石,有“吾乡用私印,大嵩亦擅名。洞天万山骨,色相百变成。余分为春冻,中有红猩猩。年年采取竭,石髓嗟颓零”之句。清乾隆年间,海宁陈月耕著的《篆刻针度·造石》介绍了16种印石,认为球休山出产的印石,间有洒墨黑斑,纹彩流丽,仅次于青田的冻石、封门石,昌化的鸡血石,把大嵩石排在第三位,大嵩石也因此闻名遐迩。
球休山原名毬秀山,海宁陈月耕著的《箓刻针度·造石》记述该山得名之由时说:“俗习开采印石时必以牛祭,后戚南塘(戚继光)以羊易之,此石遂绝。”因此后人称此山为“羊求休山”,简称为球休山。
清雍正五年(1727),清廷发帑兴筑皇塘,塘堤自蔡家墩起至横山西,继由横山东经大、小礁至球体山,然后过大嵩江止于舵撞,延袤8785.6米。球休山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时建造了6座闸,球休山南、北各造了1座。俚语“日打皇塘夜耘田,酒埕口里捞铜钿”,就是指这一次围海造田。于是2万余亩荒涂变为桑田,地以山名称球山,也叫“下盐场”。自此球休山摆脱大海的束缚,耸立于海涂之上。(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曾有两次大型开采发掘大嵩石,宁波的篆刻名家周节之先生对大嵩石的颜色作了这样的描绘:常见的多紫绀色或蓝色斑点带有冻块;有纯白色不透明的鸡骨白。更有佳品,近似昌化产微透明的“藕粉冻”色。大书法家沙盂海先生看到家乡新出产的大嵩印石,色质俱佳,无比高兴,挥笔题写了苍劲有力的“大嵩石”三字。
20世纪70年代建造大嵩江大闸时,大闸的全部块石就地取材,是从球休山开采的。20世纪末新筑标准大嵩海塘时,大部分块石也是从球体开采山来的。球休山,物尽其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现仅剩下五分之一的山体了,也根本没有大嵩石了。
(朱道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