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是享誉国际乐坛的著名艺术家,有“世界第一大提琴手”之称。近年来,马友友不仅频频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活跃在国际乐坛,而且积极参与美国华人事务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成为美国华人社会一颗耀眼的星辰。
马友友原籍揶县咸祥镇咸二村马家,196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华人之家。其父马孝验是一位小提琴家和作曲家。马孝骏早年在上海读完小学和中学,后曾任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教授,20世纪40年代后期移居巴黎。他不仅音乐造诣很深,蜚声海外乐坛,而且教育方法别具一格,曾先后成功举办“巴黎第二国际儿童弦乐团”,“纽约儿童乐团”。马友友母亲卢雅文,出生于香港,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是一位声乐家和歌唱家。姐姐马友乘既是医生,也是一位钢琴和小提琴手。在这个音乐之家的熏陶下,马友友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索质。
【咸祥故里的马家老屋】
马孝骏认为培养音乐人才必须从小抓起,所以马友友姐弟俩从小就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在马友友的眼里,父亲是一位“严厉的家庭教师”。父亲教他法语、中国历史和音乐,还要他每天背诵两段巴赫的曲子。马友友练琴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有时一天练20分钟,有时一练就是一整天。1961年,未满6岁的马友友在巴黎大学首次举办演奏会而一举成名。
1962年,马家移居美国纽约,从9岁到16岁,马友友一直在杰出的大提琴家罗斯那里学习。罗斯主要是通过示范而不是着重对乐曲的分析来教他。罗斯回忆说:“那时友友大概十一二岁,我已经教他完成许多难度很高的练习。他当时就已经掌握了高度的技巧,我常常为此而感动。”但早熟的马友友没有沉醉于已有的辉煌,他知道世界上许多神童都是过早成名,也过早陨落,他不想重蹈覆辙,为此,他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
1972年,马友友考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对此,他回忆说在面临是进入音乐学院还是进入公共大学的选择时,我感到我需要学习音符和曲调之外的许多东西。”在这所著名的大学里,他学习了从俄罗斯文学到中国历史,从德语到社会学等众多的课程。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具备显然为他以后的学业和人生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广泛涉猎人文知识的同时,马友友并未中断对音乐的学习和探索,每月他都进行一场演出。他认为把音乐带给大家是自己的天职。马友友的一位室友、钢琴家查德·科根回忆说:“他们在自己的学院剧场演奏,早在那个时候,只要消息一传开,座位总是不够。”有一次,马友友甚至不得不在剧场外演奏,以安抚那些拿不到入场券的人。当时马友友的导师利昂·柯克纳对其门生甚是耿赏,说马友友“魔幻般的吸引力并不亚于摇滚明星,而且是发自内心的”。
昨天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永远成功
1976年,马友友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开始其职业音乐家生涯。不久,他与美国女友吉尔在坎布里奇成了家。吉尔在哈佛教德语,而他则活跃在各地的乐坛,并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这期间常与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小泽征二、普里文等人合作,并与纽约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队、以色列爱乐乐团等著名乐团合作演出。马友友“神奇的魔力”很快地征服了世界乐坛,从而为他赢得了巨大的荣誉。音乐界人士说马友友的每根琴弦都充满了无限怙思,常常把人们带入悠远的回忆或沸腾的现实生活之中。
自1981年发行首张专缉以来,至今马友友已出版近百张个人专转,其中15张荣获美国音乐界最高奖——格莱梅大奖。1978年,他荣获古典音乐的器乐最高大奖——艾菲尔·菲沙奖。1982年,他获美华协会风云人物奖。1987年获美国古典音乐界最高荣誉——费雪奖,他是当年这个相当于影视界奥斯卡金奖的唯一得主。1991年,马友友被哈佛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功成名就之后,马友友没有飘飘然。当有人问他对被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演奏艺术家”有何感想时,他说:“如果你相信媒体的吹捧,那你的艺术生命就要朽败了。”马友友说:“我从不重复每一场演出。每场演出都有所不同,听众便会有新的兴致。不断与听众沟通、交流,使之有新感受的演出才是最成功的演出。如果我只是像台演奏机那样地进行下去,我将永远失去听众。”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他已经演奏过不知多少遍了,但每次都像第一次演奏那样--丝不苟。他虚心接受那些挑剔的评论家的意见,并刻苦钻研,终于使其音乐造诣达到无与伦比的境界。
人文主义艺术家
马友友说:“先要做一个人,然后才能做音乐家,最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大提琴家。”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马友友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人类所承担的责任。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友友走出自己的音乐天地,把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1990年,马友友和著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和华裔人士存有偏见。他们感到美国华人应当有一个组织,代表他们的声音。于是一个由美国华裔精英组成的华人团体“百人会”(意为精英聚会)应运而生。(www.xing528.com)
1994年,参加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华裔军人吉姆•王无辜波当作间谍起诉,引起旅美华人的愤慨。对此,“百人会”立即开展声援活动。经过“百人会”的多次呼吁,美国有关部门被迫进行深入调查,证实起诉的所谓罪证子虚乌有,王最后被无罪释放。同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新闻节目中声称所有在美国的华人都有可能是潜在的外国间谍。对此,“百人会”联合亚裔团体强烈要求CBS总裁出面道歉。几天后,在巨大压力下,CBS总裁被迫在媒体上公开就此表示道歉。
1999年,当李文和案被搞得沸沸扬扬之际,“百人会”不但为李文和进行保释募捐,而且理直气壮地对美国司法部门在审理李文和事件中不合法的审理程序提出质疑,使李文和案件最后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自1994年起,“百人会”多次组团访问中国,向中国领导人递交关于美国人对中国看法的报告,并向中国领导人探讨如何改变美国舆论对中国的看法等问题。与此同时,“百人会”成员多次会见美国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和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等,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并向他们提出美国应当同中国并肩共存的观点。
1998年,马友友发起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路计划它由14个艺术节组成,其中包括美国、欧洲及东亚各地区的民族学家、音乐家、作曲家及艺术史学家所策划的学术合作,每一个艺术节呈现丝路影响所及国家的作曲为本国主题所作的作品,附以传统音乐、文化作品及其他表现形式。
马友友还与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维瑟尔等人一起参加了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活动,和700多名美国学生一起通过卫星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索沃和利比亚的学生讨论了和平问题。2006年9月21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宣布任命马友友为联合国和平大使。
我是中国人
马友友生长在西方,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1998年8月初,他在伦敦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诉说了自己的故国情怀。他说:“我虽然生长在西方,但从小我的父母就很注重培养我对中国的感情,教我讲中文,还常给我讲中国历史故事。我想,我今天的成功与我的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我始终认为我是中国人,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我爸爸一直注重对我进行两种不同文化的教育,并认为多元文化对拓展我的视野有好处。”在家庭的影响下,马友友十分迷恋中国文化,他喜欢中国古典诗词、书法、水墨画以及占代丝绸之路的故事。马友友非常欣赏中国人的音乐天赋,他认为京剧与民乐都十分优美动人。
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马友友,曾深深地遗憾没有到过大陆演出。1985年11月,马友友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应邀到上海进行演出和讲学,回到了魂牵梦紫的祖国。1987年后,大提琴家又多次来到上海、北京等地演出、讲学,并接受了上海音乐学院荣誉教授的称号。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马友友几乎年年来大陆演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在世人瞩目的喜庆典礼上,马友友登台演奏华人作曲家谭盾所作的《天·地·人》,获得巨大成功。
2005年11月,马友友终于踏上了寻根之旅回到了故乡宁波,并在宁波大剧院为家乡父老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他在回答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饱含深情地说:“我一直都知道故乡宁波,父亲在世时很思念故土,经常提起。我今年50岁了,想到了父母,想到了祖宗,想不到的是在有生之年还会回到故乡,我感谢我的祖先,给了我那么多艺术的灵感。”
马友友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妻子吉尔从事教育工作,他们伉俪情深,相敬如宾。他们育有一儿一女,都在学习音乐。马友友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两个孩子的生日他从来没有错过,他每年都设法安排全家至少外出旅游一次,享受天伦之乐和家庭的温馨。他说:“家庭是我的大本营,在外地旅行和演出很疲劳,但一回到家,看着孩子们的笑脸,疲惫就一扫而光。”
(孙善根)
【家乡的报纸报道马友友祭祖的消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