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国选奋发筑坝,解救盐场大嵩灾情

朱国选奋发筑坝,解救盐场大嵩灾情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熙六十年,朱国选才32岁,但已经是盐场大嵩地方上的头面人物。朱国选当然不会轻言放弃,雍正二年六月,他携带上诉辞,“千里裹粮”逐级上省城向总督、巡抚呼吁“开河筑坝”。次年,朱国选又再次上县城、省城奔走呼号。雍正六年,盐场大嵩又遇空前旱灾,民不聊生,杨懿采纳朱国选的意见,向新总督李卫递交赈灾呈,请求颁发帑金一万余两银,以工代赈。由于得到杨懿的充分信任,朱国选殚精竭虑,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工程进展比较快。

朱国选奋发筑坝,解救盐场大嵩灾情

【朱国选像】

朱国选(1690~1752),名励治,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是咸祥开发史上卓有建树的杰出人物。他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规模盛大的盐场大嵩兴修水利(开河、建闸、筑塘、筑坝)工程中的卓越功勋值得后人永志不忘。朱国选是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能人,既是脱颍而出的水利专家,又是杰出的地方管理人才;既是熟谙经史诗书、文思敏捷的学人,又是文笔出众、写得一手经世致用好文章的文土。他有学问,但他跟一般儒生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在于他不是“穷首皓经”地读书,并由此往当官做老爷的方向发展,而是胸怀“救时济世”大志,以改造家乡面貌为己任,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由于他热心公益事业,而且办事干练,二十几岁就成为咸祥(当时叫盐场)一带著名人物,被推举为主持家乡公益事业的领头人。年轻时代的朱国选对家乡地理地貌非常熟悉,闭着眼睛就能绘画出精确的图形。他对当时盐场灾荒频仍的情况十分痛心,认为这与水利设施太差有密切的关系。他多次说过:盐场背山靠海,境内既没有深溪大河可以蓄贮淡水,又没有高塘大坝可以抵御咸潮,所有农田不管地势高下,都只能“仰面靠天”,所以这里抗灾害能力极差,一旦天时不雨,或者咸潮涌进,就要酿成奇灾大荒。他认为,水利不修,“十岁九荒”,盐场人民永远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因此他在《具催元县尊词稿》等文稿中都含着血泪陈述:“可怜某等边海,奇荒累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数年之间,草根木实剥食殆尽,冢藏什物典卖已空。父母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鸠形鹄面尽为沟渠之鬼;老弱饿殍多为狗彘之食。凄情惨状,天地号愁,鬼神饮泣。”

虽然他自家薄有田产,家口稀少,经济负担较轻,本可悠游度日,但他胸怀博大,“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把自己的命运与宗族、家乡的命运连在一起,不予分割。除了平时乐善好施(如捐田二十亩作为族产)外,他把兴趣和志向投向了改造家乡水利环境,以拯救苦难的家乡人民于水火为己任,一直潜心研究、密切关注水利方面的知识和实践。他知道率领盐场大嵩人民大干兴修水利的事业,不但要身先士卒,忧在人先,劳在人先,还必须“规之前事,考之成迹,访之舆论,质之老成,而又酌量乎土俗之宜,揆度乎形势之中”。这就是说,他很早就在留心并研究古代中国尤其是浙江、宁波、鄞县地区的水利事业,有关水利改造的举措、设施、工程实施与管理等实际情况,都会吸引他的眼球。他还深入了解它们的成功原因和经验,包括资金、人力、材料的来源及其使用等情况,都被他看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值得加以借鉴的精神财富。周边的东钱湖、它山堰,镇海的穿山,慈溪的管山、普济,奉化的白杜、赵河,象山的瑞龙、千丈、马冈等湖泊河道工程,都是他具体深入了解和研究过的典型。当然,他认为盐场的水利事业应该从自己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坚决而又稳妥的行动。他对大嵩江流域的源流、海岸、旧塘、河流、土质,都一一作过反复多次的实地考察。他深信,在他的一生当中,总会有改变盐场水利面貌的一天到来,他必将为家乡的水利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他孜孜不倦学习开浚河道、建设硬闸、构筑石塘(土塘)水坝和研究各种有关信息资料,及时掌握相关知识,以期担当重任时能胸有成竹,临阵不慌。他虚心倾听有阅历有知识有专长者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向有实践经验的士绅和平民征集看法,尽可能拜访有经验的老人、有实际能力的长者、能工巧匠等。因此,他对海洋咸潮和山洪的走向,对实施工程的人力物力等都能了然于胸。他也清楚:这一切都离不开朝廷和拥有权势的各级官僚,没有他们从经济上加以支持,为灾荒和贫困折腾到了极度脆弱的家乡人民是承受不起兴修水利所带来的巨额开支的。而要取得官僚们的信任、支持和投入,那就必须对各种相关材料烂熟于胸,并且不厌其烦地谦恭地向他们反复禀报情况。

康熙六十年(1721),朱国选才32岁,但已经是盐场大嵩地方上的头面人物。这一年大旱造成盐场大嵩极其严重的灾荒,无论高地低田,所有作物都是颗粒无收。人们呼天喊地,不知道怎样才能存活下去。鄞县知县何鉽前来视察灾情,他答应会设法调根赈济,同时他又对朱国选等人指示说,你们应该积极笫划开河浚淘,及早预防旱灾,本县当成为你们的有力后盾。有了何知县这番表态,朱国选在度荒过后,趁着来年收成有望,就召集地方各界人士“会同公议”:官塘内淤塞的旧河道一律按旧址疏通,在此基础上,必须在大河边适当分开支河。这份公议是盐场声势浩大兴修水利的序曲,它的总纲以及十条规划和实施原则,充分显示出朱国选的治水思想和杰出的管理才干。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何知县忽然被罢免,开河之举一下就落了空。朱国选当然不会轻言放弃,雍正二年(1724)六月,他携带上诉辞,“千里裹粮”逐级上省城向总督、巡抚呼吁“开河筑坝”。在他坚决有力的恳求之下,省里发文要继任邮县知县去盐场大武查助兴工的可能。由于当年洪潮大作,此事不能兑现。次年,朱国选又再次上县城、省城奔走呼号。这次虽然又遇洪潮大作,总督、巡抚衙门仍旧发了文,但府、县推故没有拨款。看来开河筑坝成了画饼,朱国选焦急万状,“千里裹根,任劳任苦”,到处为民请命,急急惶惶地又重新奔走于督、抚、府、台、县各衙门,而且把呼吁的对象扩大到督抚的下属如盐政部门。每到一处,他总是在衙门口边匍匐哀号,边叩呈议状,务要求得高官的批示。在这里,他遇到多少莫名的屈辱和磨难,耗去了他个人多少资产,但他为了家乡人民都忍了。(www.xing528.com)

直到雍正五年(1727)正月,新任知县蒲城杨懿来甬就任,他从莅任开始就下乡视察灾情,其中对盐场大嵩人民历年来所辿受的苦难格外同情,简直感同身受。雍正六年(1728),盐场大嵩又遇空前旱灾,民不聊生,杨懿采纳朱国选的意见,向新总督李卫递交赈灾呈,请求颁发帑金一万余两银,以工代赈。资金到位以后,九月伊始,开河筑坝正式动工。工程共有四项:开河、建闸、筑塘、筑坝。由于得到杨懿的充分信任,朱国选殚精竭虑,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工程进展比较快。但与此同时,问题和矛盾还是让他很感棘手。因为他本人不是官员,监督工程者是官府派遣的“督员”和“工房”胥吏,这些人当中有些品质很坏,本就是不肖之徒、贪官污吏,于是乘机贪污者有之,偷工减料者有之,欺压民工者有之,苟且误事者有之,在这些官府腐败势力干扰之下,工程质量屡屡受到严重影响。朱国选为此就工程管理拟订了十五条章程,意在防范这些不法分子,保证工程质量;同时铁面无私地公开举报犯贪赎罪的“工房”胥吏陈孝义。到了雍正七年(1729)十一月,共计开河5条,造闸6座,筑石塘3500丈,最后一项工程开筑大坝方案已定,即将开工。

孰知知县杨懿因操劳过度,在雍正七年(1729)五月底以身殉职。杨懿的不幸英年早逝,使朱国选丧失了最有力的支持者,那些以前受到压抑的贪渎胥吏陈孝义辈乘机发难,向他群起而攻之。这边还沉浸在失去恩主的悲痛之中,那边已经通过刚上任还没有下来实际勘察的陈姓知县,一批人急匆匆赶到背着朱国选拟定的改迁坝址,重新丈母面积,否定了原先的筑坝方案。事后得知,这些行动还得到了总督、宁绍台道台、宁波知府的支持。朱国选闻讯惊骇万分,因为原大坝选定在大嵩江口,不但是为了抵御咸潮侵袭、消泄洪水的奔涌,更是意在蓄积三十里大高江淡水,借以灌溉两岸几十个村庄田地,从而化瘠土为膏壤,去咸涩引甘泉。不难想象,这样做所受利益的人口和地域必将远远超出一个盐场的范围。至此,朱国选所梦寐以求的水利工程没有画上完满的句号,功亏一篑,这对他是何等重大的打击!后来朱国选尽管拼命争取,还是胳膊扭不过大腿,最终坝址选定在金鸡桥。这使朱国选不免感到郁闷。心力交瘁的他,终于在乾隆十六年(1751)赍志而殁,享年63岁。

(朱道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