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懿像】
杨懿(1694~1729),字元徽,号静庵,陕西蒲城人。出身贵胄之家,自小活泼聪明且好玩。14岁才进塾,16岁中秀才,入县学,是县学中的高材生。清雍正元年(1723),杨懿30岁,中举人。次年考进士未中,到河南某学馆教书。他专心研读大量宋儒著作,培养了治政立业的能力。他以为“无欲则静虚,动直为墙壁”,故自号为“静庵”。
雍正五年(1727)正月,杨懿奉命任鄞县县令。上任后,他遍访城乡,翻查县志,制订出《治鄞要务》七条,并在每图选择一名耆老向群众宣讲。不久,他又写成两千余字的《到任五谕》,规劝老百姓息讼宁事,勤务农桑,崇尚节俭,守规遵法。
当时,孔庙县学的殿栋毁圮,墙壁剥落,县内人士多次建议修葺,但终仅议而未行。杨懿到任后,县学生又向其建议此事,杨懿当即应允。拨专款修缮,并择地重振义学。他经常到县学勉励士子勤奋读书,并告诫说:读书主要是为了明事理,懂是非,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得利益。
杨懿上任前,鄞县社会颇不安定,官场疲沓,盗案屡发。杨兼上任后就重整保甲,建立乡村保甲联防,还把驻宁波的军队也编入保甲,使之互相监督。同时进行人口普查,整顿户口管理,分都分图逐户登记人丁,常住户口设《顺庄细册》,寄住户口设《寄庄细册》,制产牌、绘地图,核对田产标号,登记田赋,对鄞县社会进行全面的整顿。他又整顿衙门,设立土捕点卯制度,增置督捕以维护治安。当时南乡窃贼很多,他亲自率领捕役整治,严惩惯犯,教育初犯,不久乡境即得安宁。杨懿治县身体力行,勤政爱民,每天要披阅大量案牍,做到案无积牍。他办事认真,不辞劳苦,为政清廉,又能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深得县民爱戴。
杨懿在鄞县最大的政绩是兴修水利。从清康熙年间起,鄞县乡间一直呼吁兴修河堤,筑修海塘,但未受各级官府重视。由于海塘不全,沼泽涂杂草丛生,以致十年九荒,民不聊生。雍正六年(1728)大旱,县境内受灾严重。杨懿深入民间勘察灾情后,一面数次呈文请求减免大嵩赋税,上下奔走,筹划赈灾钱粮;一面发动群众浚河筑堤,兴修水利。在不到两年的时同里,他专为大嵩救灾就上书四次。为解决大嵩水源紧缺,他打算建造大嵩江口滚水坝,排咸蓄淡,变害为利,写了《建大嵩塘滚水闸议》,终因故未成。他又写了《救荒六议禀》等,详细记载了他为大嵩地区的水利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他十余次下大嵩乡村考察地形,制订建塘筑堤规划,并与百姓一起深入工地。为了战胜灾荒兴修水利,他确实做到了与老百姓共甘苦、同命运。
杨懿在鄞县任上共29个月,他主持修缮了宁波城墙,又在乡间组织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雍正七年(1729)五月中旬,暴雨倾盆,县城北侧长春塘(今宁波城内姚江南岸江滨公园)损坏。杨懿闻报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河工抢修。他通宵在抢险工地上,直至次日上午又返回县署办公。由于睡眠不足,精力衰竭,加上平日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雍正七年(1729)五月二十五日,他自知病重难治,手书“五憾”:一日皇恩未报;二日祖泽末积;三日城工未成;四日河工未终;五日父母年老而己先殁、不能尽孝。书毕,溘然而逝,终年仅36岁。
城乡人民闻杨懿病故,都哭于道,叹于室。停柩那天,几十名农夫蓬头赤脚闻进灵堂,抚棺失声痛哭。一问,才知是大嵩农民,他们星夜步行百里,赶来为父母官致哀。此景此情,观者无不为之晞嘘。
杨懿上任时曾对县民说过:“本县以一介儒生主持鄞县,从今后,你们万民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们有一个人或饥或寒,就是我本身受冻挨饿。”他心中确实想着人民,想着鄞县的城工河工,直至临终犹念念不忘。杨懿英年早逝,应该说是为鄞县的事业,为鄞县人民的疾苦,操心劳力过度所致。
杨懿逝世,适逢学使视察宁波府,县民环攀学使侨辕,恳请给杨懿立祀名宦祠。大嵩及其他乡间的农民说道:“杨大人为民而死,立祀天经地义。但名宦祠在城中,我们乡下老百姓平日看不到,我们要时时刻刻祭拜他!”于是,有的摹杨懿之像,有的请去杨懿神主,全县乡间广泛开展祭杨。大嵩乡民又自发募捐,为他立庙纪念。嘉庆年间,咸祥社庙西边又建成了杨公祠,塑了神像,常年香火不断。这个陕西人士,在短短的29个月中能得到民众如此深厚的爱戴,实是以诚换心的结果。
杨懿死后,其子昌祚及门人将其生前一些治鄞公文及诗稿,编纂成册,称为《治鄞政略》,并把所遗诗稿57首,名《静庵诗略》,附于《政略》之后。
《治鄞政略》一书,是鄞县一部重要史料,它翔实地记录了杨懿在鄞任职期间为人民办事的真实情况,始印于杨燃逝世的同年秋季。鄞县学者耆绅万经、李瞰等为之作序。此书多在民间流传,1935年,成祥朱薇卿等曾重印过一次。
《治揶政略》,文字清晰,语句朴实,全书约有三分之…篇幅是杨懿专为大嵩地区写的,如有关大嵩救荒、大嵩开河、大嵩筑塘等的公文、呈禀。纵观《政略》,杨懿一心为鄞县的勤政爱民形象跃然纸上。
附于《政略》之后的《静庵诗略》,大都是杨懿出任鄞县令之前的诗作,但也有几首是他抢救长春塘后卧病口寸所作,现录其《病中怀天童》两首如后。
其一(www.xing528.com)
终年徒碌碌,病久始心清。
何处佳山水?常怀太白名。
一关开竹径,廿里接松声。
古寺当岩出,霜钟弄晚晴。
其二
僧老须眉古,山深明月侵。
移亭悬碧镜,引水出云岑。
树密风常冷,峰高气自阴。
何时重到此?夜静一呜琴。
诗歌怀念天至古刹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鄞县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杨懿终年为民操劳未有空闲的实际处境。这诗可能是他的最后诗作。
《治鄞政略》自1935年重印后,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岁月流逝,此书1988年春,原大嵩区校校长朱守本老师多方寻求,终于在球山、赤董两地得到雍正初刻本、民国重印本各1部。得书后承蒙鄞县水利局支持,据雍正初刻本复印了12部,由鄞县印刷四厂装订成册。如今,当我们看到这部书时,杨懿治鄞的辉煌业绩就显现在我们]眼前,鼓舞着我们建设家乡的信心。庆幸的是,杨懿梦寐以求的在大嵩江口筑滚水坝的愿望,终于在200多年后得以实现。
1973年,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大嵩人民经过苦战,建成大嵩江大闸,改善了鄞东南地区的水利条件,杨公地下之灵有知,亦将含笑于九泉吧。
(朱国富)
【杨懿纪念馆雕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