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鄞县四个渔港,有两个在咸祥区域内,这就是大嵩港和横山港。
大嵩港位于大嵩江出海口,与象山半岛和舟山群岛的六横岛隔海相望,其西北为大嵩滨海平原,东南为一览无余的象山港水面。港口泊位设在大嵩江出海口间(后迁至虾爬袋),常年有1000多艘次渔船出纳。清同治年间已有常年停泊的渔船120艘左右。1973年大嵩江建成大闸后,渔船限泊闸外。年集散水产品1000~1500吨,港区建有水产专用仓库。
横山港位于大嵩江口西南11公里处的里蔡村山岩岭下,背山面海。港区水面属象山港水域,港阔11公里。清至民国仅有少数渔船下泊。1935年,宁横公路建成,其地为公路终端,又设渡船沟通象山西泽码头,渔港日渐兴隆。常年出纳渔船3000多股次,年集散水产品1000~3000吨。港区设有渔需品供应站和鲜鱼收购站,并建有水产品仓库。1987年,横山港被列入为国家491个渔港之一。
咸祥地处滨海平原中心,西有塘溪管江,北有大嵩,东北有晒岐。陆连奉化、镇海,水接象山、宁海,海通宁波、舟山,地理位置优越,加之人居集中,因此成为渔盐、山货、农产品的理想集散地。
《鄞县志》载:明天顺年间(1457~1464)咸祥已形成定期交换山货、竹器的集市。
明中后期的山阴人王思任有诗赞叹道:“共是东南谱,句章另一径。有舟俱海式,无市不龙腥。”由此推知,那时咸祥不仅有山货竹器贸易,而且也有海鲜鱼市了。
清光绪三年(1877),咸祥是鄞州10个农村中心集市之一,当时一般是十天三市。到民国时期,多数乡村仍是“二、五、九”或“四、八”、“一、五”开市。如管江为“二、七”市,塘头街为“三、八”市,韩岭为“五、十”市,而咸洋则因为贸易交流兴旺,成为每日市。《鄞县志》载:“每日晨,以海鱼、食盐为大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海捕捞日衰。1932年,鄞县出海捕捞渔民有近万人,年获海产约40万担。到了1946-1947年间,出海渔船仅有89艘,渔民542人,年获鱼量约1.3万担左右。捕捞业的起落,决定着渔市的兴衰,但咸祥的集市,一直到解放初,仍保持“每日市”。
渔市纪实
咸祥老街的海产品交易,主要通过鲜货行进行,但专业的鲜货行只有永大鱼行等几家,多数鲜货行则是附设在各家商店,总数约有30家左右,较有规模的18家,号称18月鲜货行。鲜货行设在商店里,形成前行后店,相得益彰,这是咸祥鱼市的一大特色。
每天黎明时分,渔民们(少数为行贩)从横山、里蔡、外蔡、虾爬袋、大礁面等渔船码头将各种海鲜肩挑而来。为了抢先上市卖个好价钿,他们用竹篰篮挑若刚从渔船卸下的海鲜,捷步如飞,直奔咸祥街。他们一般都与鲜货行约定在先,所以挑到街上后,“顶头摸脚”就把海鲜停放在一家鲜货行门口,当街开售,现货现卖。
上市的海鲜品种随季节而变换,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马鲛鱼、夫(鳐)鱼、鳓鱼、鲨鱼、鲂鱼、黄鲫、鲻鱼、鲸鱼、鲳鱼、玉鳎、虾虫孱、海鳗、海蛰、鲎、乌贼、望潮、白蟹、白虾等。还有从穿山、柴桥、合岙、瞻岐等地运来的蛭子、蛆子、牡蛎、香螺、泥螺、蛤皮等滩涂产品。五光十色、种类繁多,由于上岸时间短,海鲜十分新鲜,“白蟹嗖嗖爬,黄鱼吱吱叫”便是生动的写照。
鲜货行雇有账房和秤手。账房只管记账、算账和收款;而秤手则是个重要角色,都要请有经验的男人担任。他不但要懂行情,会司秤,而且还要善于“公关”。鱼行生意是否兴隆,就看秤手能否拉来比人家多的渔民、行贩和顾客,如果鲜货行每天到货多而且销货快,生意自然就好了。(www.xing528.com)
“咸祥街有18根大花蛇”,外地人听了会吓一跳,咸祥人一听就明白,这是指18爿鲜货行里的18支大秤(实指18位秤手)。
开秤前,秤手根据海鲜的质量、当日的行梢与渔民商定售价。顾客到来,商定价钿,拣好鲜货,放入秤盘里,秤手提起大秤,眼睛青在秤花上一瞟,嘴里随即拉腔拉调地高声唱念:某某人啦,小鲜(小黄鱼)两斤半啦,几角几分一斤啦。有经验的秤手还有心算的本领,称完货能立即报出应收款多少来。
坐在柜台后的账房,仔细听着秤手的唱词,立即记账、算钱、收款。赊账的还要记下顾客的姓名、住址。镇附近稍有点知名度的村民,一般是不付现钱的,称完货拿了就走,所欠货款由账房结算后按户头抄在“金折”上,然后定期登门收账。通常在季末、半年收一次,也有年终一次收账的。
鲜货行每天散市时结账,扣除佣金后,付给渔民现金或大米。各鲜货行渔民多少不等,经营得法的最多拥有渔民(货主)十余人。渔民放落货担,议定售价后,就把鱼鲜托付给了鲜货行。有的鲜货行老板娘会请货主到家中洗脸、吃饭、休息。一些渔民还利用这段时间到街上采购自己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
当时咸祥的海鲜多靠行贩销往外地,海鲜一到手,行贩忙着赶路,有从瞻岐岭赶至小白河口的,有翻玉泉岭到东吴河头的,有过大嵩岭至下水的,有出塘头街至横溪的,也有直挑五乡、英枝的。他们沿途吆喝,无买者不肯稍息。
海鲜集市平时每日一市,上午9时左右散市。但逢初二、十六“大水潮头”下午4时开始还有一市,形成一日两市。
(赵德闻)
市语就是360行内部的行话,也就是某个行业的专门用语,一般人不大容易理解。咸祥老街海鲜行、蔬菜行、水果行等行业中,过秤论价,涉及数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有关数字的市语,并且非常流行。今采集用象形法和谐音法形成的数字市语各一种,以飨读者。
“一”称“平头”,意为平字的第一横,即一。“二”称“空工”,工字的中间一竖空了,就成了二字。“三”称“眠川”,意思是川字横眠成了三字。“四”称“罗字”或“睡目”,罗字是四字头,目字横唾变成四字。“五”称“缺丑”,意思是丑字略缺右上角,就成为五字。“六”称“断大”,大字中断为六字。
“七”称“皂底”,皂字的底部是七字。“八”称“分头”,分是八字头。“九”叫“未丸”,意思是丸字未写完最后一点,成为九字。“十”称“田心”,田字的里面是十字。“十一”称“土字”,意为土字由十一两字组成。以上是采用象形法形成的数字市语,这些市语约定俗成,行内通行无阻,人人晓得。
另一种是用谐音来替代数字,如用“忆多娇”的“忆”谐“一”音,来替代一字。用“耳边风”的“耳”谐“二”音,替代二字。用“散秋香”的“散”谐“三”音,来替代三字。用“思故乡”的“思”替代四字。用“误佳期”的“误”谐“五”音,替代五字。用“柳摇金”的“柳”与“六”谐音,替代六字。用“砌花台”的“砌”与“七”谐音,替代七字。用“霸陵桥”的“霸”与“八”谐音,替代八字。用“救情郎”的“救”与“九”谐音,来替代九字。用“舍利子”的“舍”与“十”谐音,来表示十。三个字一句的市语,有的像词牌名,有的是戏曲名,在商行交易过程中,用这种文化底蕴很浓的市语替代枯燥的数字,朗朗上口,显示了阿拉宁波东乡咸祥人有儒商风采。
还有一种是借用古代演义小说中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来替代数字的市语。如用《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概括为“桃园”指代三字。用乔国老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大乔、小的叫小乔,概括为“大小乔”指代二字。用《水浒》中宋江梁山初聚义为36人的故事,概括为“宋江”替代36这个数。又如用“甘罗”替代12这个数,因为传说甘罗12岁做了宰相。用“孝子”替代24这个数,因为民间流传着24个孝子的故事。
咸祥街市“市语”中的数字,非常鲜活、生动、形象,充满了阿拉咸祥人的幽默与智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