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鄞东重镇咸祥:兴水利,闸河开河造蓄泄分流工程

鄞东重镇咸祥:兴水利,闸河开河造蓄泄分流工程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六闸,开五河康熙末年,大嵩连续遭遇旱魃肆虐。因此,这4座闸都只开了3洞,只有横山独受梅树湾新开河道,兼纳西南各山诸水,其势浩大,要开5洞。建闸目的在于蓄泄,配套工程是开河分流,以贯通到闸,于是知县杨懿率众连开了5条人工河。下又从犊山至梅树湾开河,使前已开成的新河联络贯通,这条支河长355丈,面宽1.5丈。

鄞东重镇咸祥:兴水利,闸河开河造蓄泄分流工程

“多用水浆,罚落盐场”。这是流传咸祥地区的一句老话。这老话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咸祥地区水资源匮乏,水质差,是水特别珍贵的真实写照。“多用水浆”狭义来说是指生活用水,广义还包括农业灌溉用水,用“水浆”,来形容水的奇缺,真是再贴切没有了,并且会使人联想到水质也不会好,是“黄泥浆水”。凡是盐场,均濒临大海,水质咸,碱重,入口苦涩;二是对自己作为咸祥人的调侃,不能畅快用水,随意用水,一定是前世浪费了水,是神对自己的惩罚,今世叫你做咸祥人,叫你受缺水的煎熬;三是咸祥的先辈告诫教育后代,一定要珍惜水,并寄托希望,改变咸祥水资源匮乏的状况。

大嵩滨海平原是鄞州四大地理单元之一,单独成一水系,即大嵩江水系。由于流短水急,溪床落差较大,蓄容量少,十日无雨,溪水断流,河水干涸,农业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受海潮所阻影响,雨水多时排泄不畅,又易造成洪涝。沿海又常受台风袭击,所以滨海平原成为汛、洪、早、涝、风灾等综合性灾区。

300多年来,咸祥人一代接一代,战天斗地,围塘建闸,御咸蓄淡,开渠浚河,蓄水排洪,直至建造山塘水库,高位蓄水引水,治山治水,奋斗不息,书写了一部滨海治水史。

从朱国选的《开河议稿》说起

明初,官塘围成后,先民从山岙山脚迁居土墩,咸祥开始形成大村落,当时竹山岭外是海涂,庙洞口和湖丘塘外北也是海涂。咸祥的水源只有来自村落西北和西南的一些低山,如张湾山、龚家山、冷水坑瞻岙岭(甲岙岭)、茶园山烧柴岗、黄牛岭和南山,这些山山身短促,水流不长。当时境内只有两条河流,一条茶园前河(南山河,源自甲岙岭、茶园、烧柴岗、黄牛岭北麓),另一条是上桥河(源自徐家岙和多宝寺后的龚家山),这两条河的水由杨婆岭脚的大陘碶入海。水资源缺乏,水利环境极差

因此,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咸祥土绅朱国选在《开河议稿》一文中写道:“我地僻处海滨,既无溪河,又乏堰坝,所有田亩仰面靠天,是以十年九荒,艰苦备甚。旧庚复遭阜魃,高高下下籽粒无收,老老幼幼几埴沟壑……”

造六闸,开五河

康熙末年,大嵩连续遭遇旱魃肆虐。清雍正五年(1727)又遇大旱,新任知县杨懿视察大嵩灾情后,报请督院批拨国库资金,决定围塘、建闸、开河、筑坝。

围塘建闸工程,依次进行。老皇塘建成后,分别建造了横山碶、大礁碶、小礁碶、球琳山南碶、球琳山北碶和大嵩江北岸的舵撞碶。原计划开5洞,后根据山水形势,大礁、小礁以及球琳南北四闸彼此联络,相去不远,只开3洞,就足够泄洪需要。因此,这4座碶闸都只开了3洞,只有横山碶独受梅树湾新开河道,兼纳西南各山诸水,其势浩大,要开5洞。至于舵撞碶,大嵩江北的诸山之水如玉泉溪等俱从此出,势亦汹涌,也开了5洞,6座碶闸共开22洞。

历经近300年的世事变迁,时代更易,大嵩江南面的5座闸均已废弃拆除,唯有坐落在瞻岐镇唐家的舵撞山碶(五眼碶)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建闸目的在于蓄泄,配套工程是开河分流,以贯通到碶闸,于是知县杨懿率众连开了5条人工河。

【兜水阙桥头石狮子望柱】

第一条是主干河,是分水正河。从梅树湾(现在的镇自来水厂)起,经卫水桥(兜水阙)、大河桥、杨家桥、西宅桥、汽车桥,南出河西桥(己倒圮无迹)至大陘碶头。全长1469.7丈,平均面宽3丈,深1.1丈。此河当时称大嵩河或嵩南河(不是现在的大嵩江),现在叫环镇河,下流叫长大河。

【舵撞五眼碶】

另外4条均是支河,第一条支河叫大蟹浦河,从大蟹浦经横山港至大礁、小礁闸止,全长690丈,平均面宽4丈,深6.1尺。

第二条支河叫小蟹浦河,自小蟹浦至球琳南闸止,全长260丈,平均面宽4丈,深6.1尺。

第三条支河系无名河,自丫叉港至球琳北闸止,长27丈,面宽4丈。

第四条支河自金鸡坝(滚水闸)开始,经鹳山至潘家碶,全长1200丈,宽1.5丈。下又开河450丈至犊山碶,面宽1.5丈。下又从犊山碶至梅树湾开河,使前已开成的新河联络贯通,这条支河长355丈,面宽1.5丈。尸是,梅溪水从金鸡坝旁的石弄碶流入,经秦泗塘、大碧浦、犊山、金家厂、环咸祥而至横山,经横山碶出海,全长11公里,河面均宽13米左右,均深1米。

至此,咸祥河水系初步形成(还包括独立成一水系的芦浦河水系)。

金鸡坝功过

五河掏好,六闸筑成,大嵩江两岸土塘也围筑完毕,当拟建大嵩江口滚水坝以完成最终治理计划时,不幸杨县令谢世,原计划造在球休山北大嵩江口的大坝,不能按计划建筑,功亏一篑。

球体山北的大嵩江,江流曲折,从金鸡潮来的淡水,至此水势放缓,江南江北两乡,地甚宽阔,又与各处所建闸联络相近,杨公生前与朱国选数次踏勘,确定在此建造滚水石坝。但杨公一死,帧成画饼。

首先,“事特工危,俗吏所骇”。大坝的工程是浩大的,要在茫茫大江堵江建坝是要冒大风险的,做官的如没有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意志,没有全力以赴为民办实事的决心,一般官吏的确只能是明哲保身,得过且过,但求无过。当时的宁波知府曹参守“口隹以身家自计,不以民命为忧”,新任鄞县知县陈迩遴初来乍到,还未熟悉民情地情,唯上司意志是从,大坝的坝址终于被迁移到嵩江上游,梅溪入口处的金鸡桥下。

其次,“庙者怪骇,薄者伎忌”。杨公在世时,工房陈孝汉等因受贿和偷工减料,造闸不开凿或少开凿山岩,并减少碶闸撑柱,被朱国选检举揭发,因此怀恨在心。鉴于杨公和朱国选的关系非常密切,像一个人身体的头脑和手脚的关系,无法通过挑拨离间,来达到报复的目的。但杨公一旦逝世,陈孝议辈挟私报复的机会到了。在新县令前攻击原来的计划不切合实际,以江宽涂浮,不宜建坝为由,起初打算迁到梅树湾建。朱国选力陈利害,写了《赴道宪谏阻梅树湾改坝呈》、《上陈条议禀册》等呈禀报告。但最后反以“阻挠大工……胆玩已极”获罪,被关禁九个月,而大坝最终被建在金鸡桥下北厕。

《鄞县志》载:“滚水坝,在大嵩金鸡桥内,雍正六年,舆舵撞、球山南北、大小礁、横山六闸,请帑建筑。长十七丈,高五尺,南屏山根之下,凿渠三十丈,建石闸一座,计五洞。”坝因侨名,叫金鸡坝。

【金鸡桥和金鸡坝】(www.xing528.com)

坝虽建成,但失去了建坝御咸蓄淡的初意。此处系梅溪水入江之处,地势狭窄,水流湍急,200多年来,潮患未除,山河依然,咸祥百姓既要前门拒虎护海塘,又要后门拒狼管江塘,“咸祥小湖广,咸潮倒进喝粥汤”,灾难频仍,民苦其害。金鸡坝上游就是溪滩,五尺高的堰坝几乎与沙滩齐平,能蓄多少淡水?雨水多时,溪水仍由此流入嵩江奔向东海。

当然,金鸡坝引梅溪之水入咸祥河,暂解了咸祥的燃眉之急。南屏山下的石弄碶起着调节引水作用,一遇洪水泛滥,关闭闸门,洪流直入嵩江。如逢干旱需水,开启闸门,梅溪水由此引入咸祥河,起到了缓解咸祥水荒的作用。

历代水利纠纷

自雍正间建六闸浚五河,筑塘成堰,平原蓄水条件稍得改善,但其能力远不足以敌天灾,域内水灾旱灾频仍,因旱灾引发的水利纠纷也比其他地区为多。《鄞县志》记载的10起水利纠纷中,其中3起是县与县之间的纠纷(鄞州与镇海、余姚奉化),余下的7起中竟有4起发生在大嵩咸祥地区。

涉及咸祥的里外塘水利纠纷发生在民国38年(1949)。以老皇塘为界,塘外称外塘,属海南乡(今南头村、球东村),里堵属咸祥镇(今球山村、海南村)。外塘河水无源(靠雨水)苦干旱,多年来在大湖江尽头处的老皇塘底,挖洞插竹管偷引里塘之水。此事被巡管员发觉后即予堵塞。1949年春耕将近,曾任海南乡乡长的朱文定、保长朱土生等,在大湖江插竹管处挂上汽油灯,连夜开挖塘基埋设大口径引水涵筒。翌日,被塘河巡管员朱志信发觉,里塘人群情激愤。塘河总管朱小保向里塘群众晓谕,并将此事告诸鄞县地方法院,避免群众闹事。一面清朱炯太撰状向鄞县地方法院起诉,一面邀请外塘人协商,经朱炯太调解,准许外塘人在原址用竹管引水。事妥,向法院撤诉,纠纷平息。1956年冬,大嵩区水利委员会报经县水利局同意,在大湖江建闸,调节咸祥河与外塘用水,彻底解决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也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建设纳入国家经济计划,开河汇流,疏淤导流,抗洪排涝,并修筑山塘水库,建造大嵩江大闸,高位蓄水与河网相辅协力,使全灌区形成引、蓄、排、防的综合性水利系统。

梅溪水库建成以前,大嵩灌区内有小(一)型水库3座,总库容391.22万立方米,灌溉3.59万亩土地;小(二)型水库9座,总库容量240.7万立方米,灌溉1.84万亩土地;山塘水库162座,其中库容1至10万立方米水库30座,1万立方米以下的132座,总蓄水量为112.84万立方米,部溉土地0.51万亩。灌区高位蓄水总库容量达到744.76万立方米,是平原蓄水量上的2.24倍。

1971年2月大嵩江大闸开工,1974年5月竣工,200多年来滨海人民梦寐以求的大嵩江大闸建成,又增加34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可灌溉面积5万亩,使嵩江两岸的4.5万亩农田的抗旱能力延长25天左右。

1993年12月梅溪水库动工兴建,1997年7月下闸蓄水,1998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总投资17863万元。梅溪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总容量2932万立方米。

大嵩江大闸和梅溪水库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咸祥(大嵩)地区的水利环境,从此,水旱不再。

除梅溪水库外,与咸祥灌区有关的水库、山塘主要有下面4座:

铁砂岭水库,1958年修建,是小(一)型水库,库容量181.7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200亩。

芦浦石门水库,1958年修建,是小(二)型水库,库容量7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0亩。

甲岙岭水库,1957年修建,是小(二)型水库,库容量14.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0亩。

多宝寺水库,1958年修建,是山塘水库,库容量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0亩。

泉水甘甜

在改变饮水条件上,当代的咸祥人民奋斗不息,党和政府作了不懈努力。

新中国成立前,咸祥人的饮用水除了家里水缸中的雨水外,来源于几口山脚的泉水井和环镇的水池。山泉水井有龚家井、犊山井、沙金井、横山井、球山井、竹山岭井、里蔡山岩岭井。这些山泉水井清冽、甘甜,但离村镇居民点有四五里远,除了供附近自然村的居民饮用外,集镇里的人们一般只有在过年酿酒时,才会去挑用。

一直至上世纪50年代,集镇里的人多到镇郊的饮水池去挑饮用水。环镇的饮水池有女祠堂池、胡家池、西宅池、王家池、东宫祠池,以及各个自然村村旁挖的饮水池。池旁一般立有石碑,上镌刻有“禁止洗物”等警示语。那时,人口不多,饮水池外就是一片田野,绝无工业污染,池水能自然澄清,长水草,有蝌蚪,清澈见底,水质不差。

【自来水厂】

上世纪60年代,人口增多,村庄扩展,饮水池被新建住宅群包围,不能再作饮用水使用。70年代,镇政府组织人员钻探测量,找到地下古河道,造了两只水塔,买来铸铁管,给村民装上了自来水。那时水管仅仅接到镇区的各村村口,全镇在三村水塔下、胡家祠堂、王家祠堂、三角地等地共装七只水龙头,村镇居民排队挑水吃。从吃池水到吃地下自来水,饮水的水质虽有提高,但好事多磨,1980年,地下自来水测量出含砩超标。

于是80年代镇政府另觅水源,重起炉灶,在大嵩江畔建造自来水厂,水源选自大嵩江和内河水,加氯沉淀后自来水接到各家各户,用水桶挑水的场景从此消失。但不久,人们发现大嵩江江水会泛咸,遇水位低时更甚,水质苦涩,且上游有9家养鸭场,内河也有4家养鸭场,污染水源。

90年代,镇政府投资300万元,买来大口径铸铁管,花大力气从十几公里外的铁砂岭水库引入自来水。随着梅溪水库建成,村里又接通了通往梅溪水库的管道,水质从此得到根本改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此,咸祥镇的自来水水源来自铁砂岭水库和梅溪水库,清澈、甘淳,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2005年,咸祥扩建镇自来水厂的水塔容兄,并在全镇全面铺设新的自来水管,改变了旧水管因年久腐烂生锈影响水质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