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时期围海造田:大嵩、瞻岐的先民迁徙并建立村落

明朝时期围海造田:大嵩、瞻岐的先民迁徙并建立村落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中叶,大嵩、瞻岐的先民们从云顶山、王家洋、牛郎湾、佛路里搬迁下来,形成了大嵩岭、玉泉岭、瞻岐大岭等山山岙岙里的几十个村落,在建造大嵩所城的前后,也开始围海造田。顾名思义,这次围塘是当时的明王朝组织的官方行为。“大嵩江沿岸也先后围小塘十余条,各垦田数十亩或数百亩,各自造了闸,使得清雍正时造的大礁闸、小礁闸、球山南闸、球山北闸失去效用而废弃”。

明朝时期围海造田:大嵩、瞻岐的先民迁徙并建立村落

大嵩地区的塘溪、管江、大嵩、瞻岐和咸祥的先民们,最初的围塘是各自为战,但又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明朝中叶,大嵩、瞻岐的先民们从云顶山、王家洋、牛郎湾、佛路里搬迁下来,形成了大嵩岭、玉泉岭、瞻岐大岭等山山岙岙里的几十个村落,在建造大嵩所城的前后,也开始围海造田。

【杨懿塑像】

咸祥的先民们围塘经历了5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为宋元时期。当时咸祥的先民们居住在镇西的山脚山岙里,诸如现在还为人所熟悉的徐家岙、朱家坪、龚家山、茶园、龙王堂、育王庄,又如梓树岭、瞻岙岭(甲岙岭)、黄泥岗、烧柴岗、七十二丘、廿亩地皈、道地坪

据《鄞县通志》记载:宋绍熙四年(1193),台州刺史朱夔的三子孝庆公从鄞西望春的藕缆桥迁居咸祥。龚启生、启亨兄弟同遭宋室鼎革之变,自余姚迁居咸祥。元至正年间(1341~1370),福建建安县人蔡枋世,任大嵩所指挥,后安家于咸祥蔡家墩。朱、龚、蔡是最早迁入咸祥的三大族。

宋朝,咸祥的先民围起了茶园山外黄牛岭脚至甲岙岭的沙塘,现在仍称“沙塘脚”,后来又东扩约300米筑“塔塘”,南自黄牛岭炮台山脚,北至甲岙岭外的李家湾山嘴。“塔塘桥”原来是碶闸,未倒圮时,两边桥脚的大条石上有放置硬板的石槽痕迹。与此同时,多宝寺东侧的沙金山嘴至梅山山嘴也围起一道塘,现在咸祥镇果园路进去的“冷水坑”,那时应该是咸祥最热闹的地方。“店基弄”“塔基脚”顾名思义,应该是商铺林立。北面相距几百米的多宝寺,香烟萦绕,梵音阵阵,有众多善男信女在这里进进出出。至于元代在蔡家墩落脚的蔡氏祖先,也在孟婆岭里侧围了一道小塘,在里蔡外蔡之间围了一道砂塘睦。

第二阶段是在元末明初,使咸祥形成村落的围塘。此时大嵩寨开始改筑所城,咸祥的先民参加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围塘工程。乡贤朱薇卿在《咸祥水利记》中说:“官塘其筑于明初乎,自孟婆岭迤逦竹山岭而迄张湾山,孟婆岭(杨婆岭)麓故碶今仍呼大陘碶头云。”这条以竹山岭为中流砥柱,南起杨婆岭,北止张湾山嘴山同山庙(俗称庙洞口)的海塘叫“官塘”。顾名思义,这次围塘是当时的明王朝组织的官方行为。

正是有了这道官塘,我们的祖先纷纷从山岙山脚搬迁出来,在几百年间晒盐淋卤后堆成的土墩上搭棚建舍,定居下来。以竹山岭为界,东面是海涂,西边则是以高墩为单位的各姓居住地。龚姓祖先看中了近山的大块高墩地,朱氏是大姓,此时后裔已繁衍不少,大房的后裔居东宅、后新屋、池头、后宅,老三的后裔居西宅,老二的后裔称“天家派”,也曾繁衍至“十八堂兄弟”,但后来人丁不旺。明代又有王姓、胡姓、干姓、何姓、郑姓等迁入咸祥,咸祥开始逐渐形成大型的村落。

【杨公殿戏台】

第三阶段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那次大规模的、奠定滨海平原基础的围塘。官塘围成后,历史又过了300年,海涂又涨高了许多,球山附近又出现了许多淋泥制卤后形成的土墩。清雍正五年(1727)正月,来了一位34岁的年青的县官杨懿。他到任后勤政为民,兴利除弊,鞠躬尽瘁,最后以身殉职。雍正六年(1728)天大旱,杨公到大嵩滨海视察灾情后,上报闽浙总督李卫,争取到国库资金白银一万余两。雍正六年九月开工围大嵩塘(即老皇塘),雍正七年(1729)十一月告成。从蔡家墩的山岩岭起至横山西麓,又自横山东麓起,经大礁、小礁至球山南,再从球山北过江止于舵撞山嘴,全长2745丈5尺,并配套掏了河5条,造碶闸6座,这6座硬是横山碶、大礁硬、小礁碶、球山南闸碶、球山北闸碶、舵撞碶。紧接若又于雍正八年(1730)九月开始,筑大嵩江两岸江塘9999丈,雍正九年(1731)告成。

人们习惯称这道海塘为老皇塘,这道塘使两万余亩荒涂变为桑田(包括大嵩江北的土地),滨海平原始成雏形。这一代的先民和县令杨懿成为滨海平原的奠基人。

康熙五十八年(1718)至雍正五年(1727),咸祥地区九年七荒,杨懿到任了解灾情后,制定具体政策。他在《大春开河六议禀》里规定:“凡打塘一丈的,可分给涂地2亩……”原以为围塘后泥涂尽为沃壤,老百姓会争着投工围塘,没有想到连年灾荒,咸祥百姓首先要解决的是有饭吃,不饿死,对于投40工才能围成一丈塘,才能分得2亩垦地,无异是画饼充饥。所以告示贴出数月,报名要求围塘投工的人寥寥无几。好在杨公知时度势,随时修改政策。在《请筑大嵩土塘禀》里规定:凡打塘出工一天,给米一升,买米的铜钱每天发放。铜钱放在酒土呈里,捞一把铜钿,可买米一升。如果贪心重想多捞,手就不可能出酒堤口,这个办法大大加快了打塘的速度。俚谚“日打皇塘夜耘田,酒堤口里捞铜钿”也由此而来。

当时咸祥的稻田其实也不多,只有原官塘以西的一些田地。根据杨公《大嵩被灾禀》统计:“合计被灾七、八、九十分的田地,共六千四十亩零……”当时咸祥的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先民们只得白天打海塘,晚上去耘田。

这次参加围海塘的一些外地民工,有的就定居在这片新垦拓的土地上,咸祥的一些大姓后裔(如朱姓、王姓)也纷纷迁到竹山岭东,在300年间刮土淋卤形成的土墩上建房造舍。地以山名,称球山,人们习惯称这块新土地为下盐场,称官塘内的村落为上盐场。

第四阶段围塘是指清咸丰年间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历经200多年。据朱薇卿的《咸祥水利记》所记:这期间“北闸外拓赵家塘,南闸外围朱家诗塘,后外又拓第二丘塘(义成塘);大湖港竹山湖港外拓长浴塘,后外又拓永裕塘(成山老塘),永顺塘(江堍头);黄口港外则围黄口港塘;大礁面外围大礁面塘”。“大嵩江沿岸也先后围小塘十余条,各垦田数十亩或数百亩,各自造了碶闸,使得清雍正时造的大礁闸、小礁闸、球山南闸、球山北闸失去效用而废弃”。

清光绪二十年(1894),塘溪沙村的沙中金、大嵩的陈兆泰呈请筑咸安塘(南新塘),自横山东麓至豆腐港,长约2310米,垦田800余亩。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赵洋熊、朱友元、谢融堂、陈兆泰等主其事,兴筑横山塘(又名一成塘),自横山埠头起至横山东麓新碶港口,长约1940米,围地380亩。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里人王延振、陈兆泰、谢融堂、朱友元等呈请兴筑咸盛塘(一名咸宁塘,又名下新塘)。自长余塘南头起迤东北至大嵩江口老塘止,长2940米,垦田2700余亩。

此外,这个阶段围筑的还有桃花岭外的桃花塘和竹头塘。

据《揶县水利志》记载,这段时期共垦拓海涂面积约8000亩。但这些海塘各成段落,不相连接,风摧潮激,屡筑屡圮。

第五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现在。咸祥(大嵩)人民,继承先辈围海造田、垦拓疆土的艰苦创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围垦近1万亩土地。按海岸线自东而西分别记述如下:

渔盛塘,国于1981年,塘长1511米,围地面积44。亩。(www.xing528.com)

球山海带队塘,围于1974年,塘长1130米,围地面积180亩。

横码塘,围于1967年,塘长886.5米,围地面积140亩。

云龙海带队塘,围于1973年,增长442米,围地面积50亩。

竹头塘,旧塘毁于1956年,1957年重建,围地面积123.8亩。

拆船厂塘(贺扬塘),围于1987年,塘长327米,围地面积43亩。

新湾塘,围于1963年,塘长330米,围地面积97.5亩。

双湾塘,围于1964年,塘长227米,围地面积22亩。

双岙塘,围于1964年,塘长484米,围地面积70亩。

咸胜塘,围于1988年,塘长750米,围地面积320亩。

坚胜塘,围于1988年,塘长1200米,围地面积300亩。

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嵩滨海人民垦疆不息,拓土不止,奋发图强,努力作为,接二连三地又围筑了三道海塘,围垦海涂7700多亩。

红卫塘,位于西起大嵩江口,东至荒屿山,塘长5228米,围地面积4670亩。工程由瞻岐、大嵩、咸祥、球山4个公社36个大队于1966年7月联合动工围垦,1967年4月合拢。时值“文革”,因而命名为红卫塘。

联胜塘,位于瞻岐合岙,东北从县界起(镇海三山,现北仑区)至大礁山,塘长3079米,围地面积2709亩。工程由两县(原鄞县、镇海)三个公社(瞻岐、大嵩、三山)13个大队联合围垦,于1972年1月动工,1974年12月竣工,时遇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因而命名为联胜塘。

合胜塘,位于大礁山和荒屿山之间,围于1983年,围地面积500亩。

新中国成立后围筑的海塘连成一线,总长24.3公里,3条旧塘(下新塘、南新塘、横山塘)也得以加固,其余旧塘成为内塘后逐渐废弃。

大嵩的海岸线曲折,历代所筑全系土塘,堤防标准低,防风潮性能差,迎风地段,汛潮激荡,一遇台风,惊涛拍岸。200多年来,塘堤屡建屡圮,屡圮屡建。因此,战风潮,固海塘,保家园又成为大嵩乃至咸祥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历史。“几间茅屋依江边,既种棉花又种田。棉白稻黄秋实好,一朝风水(台风)叫皇天”。“大嵩咸祥小湖广,咸潮倒进喝粥汤”。这些民谣和老话是台风侵袭,海塘倒塌,咸潮侵入,作物被毁,家破人亡,生灵涂炭的悲惨写照。

1956年8月1日的一次特大台风登陆象山港,冲毁海塘十多公里,大捕船从象山港被刮到老皇塘墩,咸祥、球山死亡19人,1997年8月遭11号台风袭击,大嵩海塘又有多处地段崩毁。

1997年11月,党和政府投资1.6亿元,把东起联胜,西至竹头的11条海塘,按2级50年一遇重现期设计,新湾塘按3级20年一遇重现期设计,并对沿塘的38座水闸进行全面整修改造。几度寒暑,完成实物工程量180万立方米,于2000年6月全面竣工。大嵩高标准海塘总长24.3公里,其投资金额之巨大,土石、混凝土方投入之多,是史无前例的。

新建的标准海塘,迎风面用抛石镇压,混凝土地梁固脚,混凝土栅栏板或平台消浪,直墙为浆砌石或混凝土面板,塘顶浇制5米宽混凝土路面,其高程自东向西由8.7米逐渐降至8.2米。防浪墙用块石混凝土或浆砌石构成,其高程自东而西由9.5米逐渐降至9米。背水面用块石砌筑扫浆斜坡,形成三面光塘体。塘脚留有15米宽的护塘地,种上经济林木,既能达到护塘、固塘之目的,又能起到绿化美化的作用。标准海塘建成后,几年来经历了十几次台风的考验,风雨不动安如山,成了魏然屹立、固若金汤的海上长城。标准海塘使数百年来咸祥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得以实现,使滨海平原成为象山港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使咸祥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标准海塘成为滨海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致富线,并且还将发展成为观光休闲的生态旅游线。

(梅溪子)

【高标准海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