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鄞东咸祥镇:村落概况及姓氏迁徙

鄞东咸祥镇:村落概况及姓氏迁徙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咸祥镇现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57.63平方公里。村民主姓蔡,清嘉庆年间从今钟公庙街道蔡家迁来。另有施姓从古林镇黄公林迁入。谢姓从瞻岐迁入。咸三村位于镇政府东南0.5公里,按序数排列称咸三村。全村现有居民652户,人口1629人,分属12个村民小组。村民主姓朱、干、胡,朱姓于宋绍熙四年从苏州迁入。庙墩上自然村因在咸祥庙西边的高墩而得名,村民主姓丁,清初由镇海县丁家山迁来。村经济总收入3322万元

鄞东咸祥镇:村落概况及姓氏迁徙

咸祥镇现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57.63平方公里。2007年底全镇总户数12210户,总人口28317人。

咸一村

横山码头

位于镇政府东0.5公里,辖咸一、竹山头两个自然村,全村有居民638户,人口1748人,分属16个村民小组。各村按序数排列,该村排为第一,故称咸一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一保,1949年5月后废保甲制度建村,为咸一村。在农业合作化初期曾建立胜利、得胜、新建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升级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仍按序数称咸祥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咸一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咸祥大队(管理区)第一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咸祥公社后称咸一生产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命委员会。1983年政社分设,建立咸一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

2006年底,有土地总面积1996亩,其中耕地1310亩,林地670亩,水面16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柑橘。全村经济总收入1548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4677万元,主要有针织、金属箱柜、金融保管设备等产业。农民人均收入7073元。

村民主姓蔡,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今钟公庙街道蔡家迁来。竹山头村民主姓朱,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象山县朱溪逃荒至此定居。另有施姓从古林镇黄公林迁入。村东有咸祥镇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

咸二村

位于镇政府东0.5公里,按序数排列称咸二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二保,1945年5月废保甲建村,为咸祥乡第二村,简称咸二村。在农业合作化初期曾建立联丰、裕丰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升级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仍按序数称咸祥第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咸二社。

金龙公园】

1958年1。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咸祥大队(管理区)第二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咸祥公社后改称成二生产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建立咸二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

2006年底,该村合计土地总面积1262亩,其中耕地526亩,林地488亩,水面88亩,其他160亩,主要种植水稻、疏菜、柑橘。村经济总收入680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700万元,主要工业项目有金属箱柜、塑月交、模具等。农民年人均收入7810元。

全村现有居民302户,人口784人,分属8个村民小组。村民主姓朱、张、谢,朱姓于宋绍熙四年(1193)自苏州迁来。清康熙间(1662~1722)张姓自横溪颜家庄迁入。谢姓从瞻岐迁入。

咸三村

位于镇政府东南0.5公里,按序数排列称咸三村。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三保,1949年5月后废保甲建村,为咸三村。1951年龚家村并入咸三村,1955年犊山村又并入咸三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建立民主、公平、山一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咸祥第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咸三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咸祥大队(管理区)第三耕作队,同时,犊山、龚家从第三耕作队分出另建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咸祥公社后,称咸三生产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为咸三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有1987亩,其中耕地735亩,林地1228亩,水面24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蔬菜。村经济总收入10349万元,其中匚业产值9088万元,主要工业项目有彩印、模具、电器家具等。农民年人均收入7680元。

【杨公殿大门】

全村现有居民478户,人口1158人,分属7个村民小组。村民主姓朱、胡,朱姓于宋绍熙四年(1193)自苏州迁来,胡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宁波西门外迁来。另有马德章、马德才兄弟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宁波西门外迂来咸祥。村西为镇中心幼儿园,村西北有咸祥医院,村东北有咸祥菜场。

【河西走马楼外景】

咸四村

位于镇政府东南1公里,按序数排列称咸四村。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四保,1949年5月废保甲建村,为咸四村。辖咸四、河西、庙墩上3个自然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建立民丰、民乐、民和、和平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咸祥第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咸四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咸祥大队(管理区)第四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咸祥公社后为咸四生产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为咸四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4238亩,其中耕地1208亩,林地2700亩,水面230亩,其他10。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水果。村经济总收入2935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8386万元,主要工业项目有砖瓦、服饰、箱柜等。农民年人均收入8315元。

全村现有居民652户,人口1629人,分属12个村民小组。村民主姓朱、干、胡,朱姓于宋绍熙四年(1193)从苏州迁入。干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自余姚西门白龙王庙迁入。胡姓于明嘉消年间(1522~1566)自宁波西门外迁入。庙墩上自然村因在咸祥庙西边的高墩而得名,村民主姓丁,清初由镇海县丁家山迁来。另有戴姓,清康熙年间(1662~1722)自大堰头迁来。河西自然村因在长大河之西得名。

咸五村

位于镇政府东南1公里,按序数排列为咸五村。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五保,1949年5月后废保甲建村,为咸五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建有五一、五丰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升级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仍按序数排列,称咸祥第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咸五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咸祥大队(管理区)第五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咸祥公社后称咸五生产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为咸五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2001亩,其中耕地889亩,林地1020亩,水面80亩,其他12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蔬菜。村经济总收入332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441万元,砖瓦生产为其主要工业项目。农民年人均收入6380元。

【敦本堂朱氏族谱】

全村现有居民483户,人口1151人,分属9个村民小组。村民主姓朱,于宋绍熙四年(1193)自苏州迁入。另有何姓明代时自鄞南姜山迁入。干姓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自余姚西门白龙王庙迁入。

西宅村

【西宅公园】

【咸祥庙全景】

位于镇政府东南1公里,曾名六村,后名西宅村。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六保,1949年5月废保甲建村,为咸六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建有明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升级为“六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与咸五社合并为旭光(大嵩)公社咸祥大队(管理区)第五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咸祥公社后,从第五耕作队分出,另立西宅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为西宅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2251亩,其中耕地723亩,林地1413亩,水面39亩,其他76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村经济总收入1015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216万元,主要企业有新东方贸易公司、工艺木制品厂等。农民年人均收入7363元。

全村现有居民429户,人口1058人,分属10个村民小组。村民主姓朱,宋绍熙四年(1193)从苏州迁咸祥,明时子孙繁衍,分居西边发展为西宅村。另有贝姓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镇海穿山迁入。

咸六村

位于镇政府东南1公里,曾名七村。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七保,1949年5月废保甲建村,按序数排列为咸七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建有七一、和平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升级为民建、和平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合并为旭光(大嵩)公社咸祥大队(管理区)第六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咸祥公社后改称咸六生产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建为咸六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3352亩,其中耕地1ll1亩,林地2068亩,水面41亩,其他132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柑橘。村经济总收入3857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260万元,主要工业项目有保管箱柜、原托车配件、橡筋、径型建材等。农民年人均收入7706元。

全村现有居民471户,人口1695人,分属22个居民小组。村民主姓朱,宋绍熙四年(1193)从苏州迁来,明时分支后,长子居东边居所,后裔繁衍发展为咸六村。

王家村

位于镇政府东1公里。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二保,1949年5月废保甲建村,为咸二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建立联丰、裕丰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升级为咸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咸祥大队(管理区)第二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咸祥公社后从第二生产大队分出,建立王家生产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为王家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1179亩,其中耕地661亩,林地433亩,水面55亩,其他30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蔬菜。村经济总收入1253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889万元,主要工业生产项目有箱柜、工艺木制、塑胶电器等。农民年人均收入8620元。

全村有居民275户,638人,分属8个村民小组。村民主姓王,明中叶从山西太原迁来,村以姓得名。

龚犊村

辖龚家、犊山两个自然村,故称龚犊村,村委会驻咸祥。民国末期龚家属咸祥乡,为咸祥乡第三保,犊山属邹溪乡。1949年5月废保甲建村,按序数排列称三村。新中国建立后犊山改属观山乡,1955年并入三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建立公平、山一、民主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按序数列为第三,简称咸三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咸祥大队(管理区)第三耕作队,犊山分出属观山管理区。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咸祥公社,龚家、犊山分别称咸七、咸八生产大队。1968年两大队分别建立革命委员会。1983年政社分设,分别改为龚家村和犊山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2004年4月龚家、犊山两村合并建立龚犊村。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3205亩,其中耕地1089亩,林地1979亩,水面36亩,其他101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蔬菜。村经济总收入2712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6326万元,主要企业有咸祥染整厂等。农民年人均收入8348元。2001年该村获得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宋代陶质酒瓶】

全村现有居民345户,人口932人,分属12个村民小组。龚家自然村村民主姓龚,宋时由余姚迁来,村以姓氏命名。犊山自然村村民主姓蒋,清初从塘溪镇蒋家潭迁来。村西有座形似小牛的小山,村以山名,故称犊山。

横山村

位于镇政府东南2公里,村委会驻横山,辖横山、鲍家、外营3个自然村,村南有横山,村以山名。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十保。1949年5月废保甲建村为横山村,1950年建立横山乡后,划归横山乡,同时外营、鲍家两村并入横山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建立胜建、联胜、合胜、埠一、鲍一5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6月,横山乡并入咸祥乡,同年初级社合并升级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称咸祥乡第九社,简称咸九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横山大队(管理区)横山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横山、咸祥管理区合并建立咸祥公社后称咸祥公社横山大队,同时外营、鲍家从横山分出,另建外营、鲍家大队。1968年分别成立横山、外营、鲍家大队革命委员会。1983年政社分设,分别改为横山、外营、鲍家村,各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2005年4月,横山、外营、鲍家3村合并,新建横山村。

【横山健身公园】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2813亩,其中耕地1650亩,林地396亩,水面744亩,其他23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蔬菜。村经济总收入1452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2435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5910元。

全村现有居民655户,人口1633人,分属21个村民小组。横山自然村村民主姓赵,明末时从本县东吴赵家迁来。另有姚姓,清时自本县姚家浦迁入。外营自然村村民主姓郑,清雍正年间(1723~1735)从鄞南甲村郏家埭迁来。鲍家自然村村民主姓鲍,明时自宁波西门外三桥鲍家迁来,村以姓氏得名。

外蔡村

位于镇政府南2公里,村委会驻外禁,辖外蔡、王家两个自然村,村民由里蔡分居而来,村以姓氏和方位得名。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九保,1949年5月后废保甲建村,为外蔡村。1950年5月建立横山乡后,归属横山乡。农业合作化初期,建立友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6月023横山乡并入咸祥乡,鄞家从外蔡分离,划入外营,同年友谊社升级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按序数称为咸祥第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咸七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里蔡、外蔡、山下、山岩岭合并为旭光(大嵩)公社横山大队(管理区)第七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横山管理区与咸祥管理区合并建立咸祥公社,外蔡与里蔡、山下、山岩岭分离,单独建立外蔡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为外蔡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1965亩,其中耕地921亩,林地954亩,水面90亩,主要种植水稻、水果、蔬菜。村经济总收入1247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1327万元,外蔡电镀厂为该村主要企业。农民年人均收入7513元。

全村有居民398户,人口953人,分属6个村民小组。外蔡自然村村民主姓蔡,南宋时由里蔡分居至此。王家自然村村民主姓王,清时自奉化营口迁此定居,村以姓得名。

里蔡村

又名蔡家墩,位于镇政府南3公里,村委会驻里蔡,辐里蔡、山下、山岩岭、大园4个自然村。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八保,1949年5月废保甲建村为里蔡村,1950年5月归属横山乡,同时乐家划入里蔡村。1955年乐家又从里蔡村分出。农业合作化初期,建立利同心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6月,横山乡并入咸祥乡,两社合并升级为高级生产合作社,按序数排列为咸祥第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咸七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里蔡、外蔡、山岩岭、山下、大园合并为旭光(大嵩)公社横山大队(管理区)第七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横山、咸祥管理区合并建立咸祥公社,外蔡另建大队,里蔡、山下、山岩岭合并建立里蔡生产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为里蔡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

【里蔡蔡氏宗祠】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4085亩,其中耕地1346亩,林地2342亩,水面220亩,其他177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村经济总收入1 122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842万元,主要企业有宏达服装厂、隹乐密集架厂等。农民年人均收入8695元。2002年宁波市人民政府授予该村专业特色(毛蟹育苗)村称号。

全村有居民580户,1312人,分属7个村民小组。

里蔡自然村村民主姓蔡,南宋时福建建安县人蔡枋世任大嵩指挥官,遂安家于此,后子孙繁衍,部分迁居外蔡,留居原地的称里蔡。山下自然村村民主姓蔡,明清时由里蔡分居于此。

山岩岭自然村村民主姓蔡,清时由里蔡分居于此。另有郑姓,自本县韩岭迁来。金姓,清乾隆年间从韩岭迁来。

大园自然村村民主姓蔡,系20世纪70年代里蔡子孙繁衍分居形成的自然村。

芦浦村

位于镇政府西南6公里,村委会驻墩地厂,辖芦浦、竹头、赤里、墩地厂、乐家五个自然村。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八保,1949年5月废保甲分别建立竹头村(辖在里、墩地厂、竹头3个自然村)、乐家村、芦浦村,1950年5月建立横山乡后,均划属横山乡。农业合作化初期,建立芦三、自发、胜丰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横山乡并入咸祥乡,初级社合并升级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按序数排列,称咸祥乡第八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横山大队(管理区)第八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横山管理区与咸祥管理区合并建立咸祥公社后,析为芦浦、竹头、乐家3个生产大队。1968年分别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各改为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乡(镇)。2004年4月并村,竹头村、乐家村、芦浦村3村合并,新建芦浦村。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5979亩,其中耕地2138亩,林地2471亩,水面180亩,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竹,兼营海洋捕捞。村经济总收入16290万元。其中工业生产值14410万元,主要生产项目有轴承、粉末料金属箱柜等,农民年人均收入7120元。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芦浦农会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反土豪劣绅的暴动。现村内建有罗浦(芦浦)暴动纪念碑

全村有居民655户,人口1683人,分属14个村民小组。

芦浦自然村村民主姓舒,清初由宁海县岭口迁入定居。该地原是一片芦苇荡,中间有一条江浦,取有芦苇的江浦之意,故名芦浦。

竹头自然村村民主姓杨,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镇海小港杨家迁来定居。据传南宋时高宗被金兵追击逃难到此,见前方一片海洋,哀叹路已“到头”,后人谐化为“笃窦”,以后又简化为“竹头”。

岙里自然村村民主姓杨,也是清嘉庆年间从镇海小港杨家迁来,因定居在山岙,故名其地为岙里。

墩地厂自然村村民主姓胡,清嘉庆年间从柴桥石家庄胡家迁来。初时住草舍,俗称地厂,以晒盐为业,年久堆土成墩,故名墩地厂。

乐家自然村村名主姓乐,清嘉庆年间从慈溪后山北迁来,村因姓得名。

南头村

位于镇政府东2.5公里,村委会驻金家高墩,轴金家高墩、七份头、后史家、王口江、桥头、前施家、南叉速、南头横8个自然村。因位于老皇塘外南面尽头,故名。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十二保,1949年5月废保甲建村,为南头村,1950年7月外塘乡建立后划属外塘乡。农业合作化初期,建立南一、南二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升级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年外塘乡并入咸祥乡,称咸祥乡第十社,简称咸十社。

【南头村新姿】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外塘大队(管理区)南头耕作队。1960年12月外地管理区并入球山管理区。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球山公社后称南头生产大队。1968年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建南头村,建立村委会,隶属球山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隶属咸祥镇。

2006年底,全村土地总面积1043亩,其中耕地1003亩,林地19亩,水面21亩,主要种植水稻、瓜果。村经济总收入1177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780万元。主要工业项目有箱柜、制衣等。农民年人均收入6975元。

全村有居民612户,人口1379人,分属7个村民小组。

金家高墩自然村村民主姓金,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咸祥迁来。七份头自然村又称何家,村民主姓朱,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咸祥迁入,后人分立7户,故称七份头。后又有何姓迁入,人口繁衍,故又称何家。

后史家自然村村民主姓史,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下水绿野岙迁来定居。因居住地前住有施姓人家,“史”“施”谐音,为免混淆,故名后史家。

王口江自然村村民主姓王,清末从咸祥王家迁居于此。因居住地前方有江,取王家门口有条江之意,故名王口江。

前施家自然村村民主姓施,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塘溪施家桥迁来。因村后有史姓定居,“史”、“施”谐音,为免混淆,称前施家。

桥头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咸祥迁入,居处有桥,故名桥头。

南叉搀自然村村民主姓徐,清雍正年间(1723~1735)从邱隘回龙迁来定居。村的南边是一条叉江,村处在江水夹带泥沙沉积的湾头处,故名南叉搀。

南头横自然村曾名朱家横、前头横,村民主姓朱,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咸祥迁居。村位于老皇塘南段,海塘横村而过,故名南头横。(www.xing528.com)

球东村

位于镇政府东5公里,村委会驻碾子头。辐碾子头,张家高墩、江堍头、郑家、外六份、王家、下高墩、四份头、干家、小昌门、下坎、严家、下吕家、癞四高墩、三份头、赤星桥头、上吕家等17个自然村,因地处球绣山东面,故称球东村。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十一保,1949年5月后废保甲建村为咸祥乡球东村。1950年7月设外塘乡,球东村划归外塘乡农业合作化初期,建有球东、赤星、东升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外塘乡并入咸祥乡。同年,初级社合并升为高级社,按序数排列为咸祥第十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建立旭光(大嵩)公社后,外塘与球山合并为球山大队(管理区)球东为其所属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球山公社,球东为其所属生产大队。1968年成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建为球东村,建立村委会,隶属咸祥镇。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1633亩,其中耕地1486亩,林地26亩,水面121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村经济总收入1135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940万元。主要工业项目有砖瓦、蓄电池等。农民年人均收入8590元。

全村有居民697户,人口1748人,分属7个村民小组。

碾子头自然村村民主姓王,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咸祥王家迁居,村内有石碾子,遂命名为碾子头。

张家高墩自然村村民主姓张,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咸祥张家迁此高墩居住,故名。

江搀头自然村村民主姓王,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咸洋迁居,村靠大嵩江湾头,故名江搀头。

郑家自然村村民主姓郑,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咸祥郑家迁居,村以姓得名。

外六份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时自咸祥迁居于此,始居时仅6户人家,地处老皇塘外,故名外六份。

王家自然村村民主姓王,清时自咸祥王家迁居于此,村因姓氏而得名。

下高墩自然村村民主姓王,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咸祥王家迁居于此。村建于球东村最后一个土墩上,故名。

四份头自然村村民主姓王,清道光年间(1821~1850)自咸祥王家迁居于此,最初同时迁入4户人家,遂称其地为四份头。

干家自然村村民主姓干,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咸祥千家迁居于此,遂以姓氏命村。

小昌门自然村村民主姓王,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咸祥王家迁居于此,居住处筑昌门以防卫,并望兴旺发达,因村子较小,习惯称小昌门。

下坎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咸祥池头迁居于此,周围有数个高墩,唯本村地势偏低,故称下坎。

严家自然村村民主姓严,清光绪年间(1875~1908)自慈溪逃荒来此,村以姓命名。

下吕家自然村村民主姓吕,民国时有2个吕姓人自余姚流浪到此定居,因乡内已有吕姓人氏居住,为便于分别,称下吕家。

癞四高墩自然村村民主姓景,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鄞县西乡迁来。因住地土墩形似蛤蟆,俗称癞四,故名其地为癞四高墩。

三份头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咸祥池头迁居于此,最早迁入三户朱姓,故称三份头。

赤星桥头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咸祥池头迁居尸此。村内有座桥由7户不同姓氏的人出资建成,命名七姓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曾在此活动,雅化为赤星桥,村因桥得名。

上吕家自然村村民主姓吕,民国时期自余姚流浪到此定居,村以姓得名,因附近另有吕家,故以上下别之。

球山村

位于镇政府东南2.5公里处。村委会驻中塘下书院,辖大堍、沙堍、七架屋、忻家、小王家、水江堍、叶家、渡头、袁家、五袋底、下朱家塘、徐家、上朱家塘、里六份、过路墩、杜家、石宕、小王家18个自然村。村境内有座小山,形似绣球,故以山的形状命名为球山村。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十三、十四保,1949年5月废保甲建村为中塘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建立球北一社、五星社、民主社、里一社、里合社等5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球山乡并入咸祥乡,是年初级社合并升级为高级社,球北、渡头合并称咸祥乡第十二社,五一、中塘合并称咸祥乡第十三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建立旭光(大嵩)公社,原球山乡、外塘乡地域为球山大队(管理区)原所属高级社称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球山公社,中塘、五一、球北、渡头均由耕作队改为生产大队。1968年建立了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分别改为中塘、五一、球北、渡头村,建立村委会,隶属球山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隶属咸祥镇。2004年4月,球北、渡头、五一、中塘4村合并为球山村。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3300亩,其中耕地2994亩,林地104亩,水面202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蔬菜。是年,村经济总收入2857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6614万元。主要工业项目有工艺品、钢化玻璃、金属箱柜设备制造等。农民年人均收入7172元。

全村有居民1416户,人口3183人,分屈35个居民小组。

大堍自然村村民主姓郑,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东钱湖殷家湾迁居于此。村在大嵩江边的湾头,是由泥沙堆成的一块比较大的沙地,故命名为大堍。

沙堍自然村又名龚家沙搀,村民主姓忻,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东钱湖陶公山忻家迁来定居。另有龚姓,清时从咸祥龚家分迁来此。村处大嵩江湾头江沙沉积地,故又名龚家沙堍。

七家屋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嘉庆年间(1796~1820)自咸祥西宅迁居于此,村内有七架屋三幢,以房屋结构作为村名。

忻家自然村村民主姓忻,清宣统年间(1909~191 1)自东钱湖陶公山迁居于此,村因姓氏得名。

小王家自然村又名上忻家,村民主姓王,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咸祥王家迁居来此,村因姓得名,并加小字以示区别。

水江堍自然村又名戴家桥头,村民主姓戴,清雍正年间(1723~1735)自镇海藏家迁此定居,因附近原大嵩江支流有一湾头,故以地形命名为水江堍。

叶家自然村村民主姓叶,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东钱湖湖塘村叶家迁来,村民多姓叶,故名叶家。

渡头自然村村民主姓赵,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余姚赵家迁来定居,境内有虾爬袋渡,故名渡头。

袁家自然村村民主姓袁,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五乡莘桥迁此定居,村以姓得名,称袁家。

五袋底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乾隆年间(1736~1796)从咸祥池头迁来,因居住地由五个袋状地形组成,故名。

下朱家塘自然村又名下朱家诗塘,村民主姓朱,清咸丰年间(1851~1861)自咸祥迁居于此。后朱姓人士以诗会名义集资建塘,因塘分上下,按其地理位置称该村为下朱家诗塘。

徐家自然村村民主姓徐,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余姚来此定居,村以姓得名。

上朱家塘自然村又名上朱家诗塘,村民主姓朱,清咸丰年间(1851~1861)从咸祥迁居于此。后朱氏以诗会名义集资建塘,因塘分上下,村也分上下,按其地理位置称该村为上朱家诗塘。

里六份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咸祥池头迁居于此。定居后分立六户,因球东村也有以六份为名的村落,为便于区分,称里六份。

过路墩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咸祥池头迁居于此。因村边有两个高墩,路从中间通过,故称过路墩。

杜家自然村村民主姓杜,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管江迁来定居,村因姓得名。

石宕自然村村民主姓何,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姜山何家迁居于此。村民多采石为业,附近有球绣山石宕,村由此得名。

小王家自然村村民主姓王,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咸祥王家迁居于此。因人口较少,邻处已有王姓居住,为便于区别,称为小王家。

海南村

位于镇政府东2公里,村委会驻中叉,辖中叉、陈家、四份头、邵家、大礁面、上楼屋,下三叉7个自然村。该村民国末期为咸祥乡第十五保,1949年5月废保甲建村,为海南村。1950年5月属球山乡。农业合作化初期,有俞姓、月生利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球山、咸祥两乡合并为咸祥乡。该年俞姓、胜利两个初级社合并升级为高级社,称咸祥十四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旭光(大嵩)公社球山大队(管理区)第十四耕作队。1961年撤销大公社,建立球山公社后,分为海南生产大队和大礁面生产大队。1968年两大队又合并为海南生产大队,建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改为海南村,建立村委会,隶属球山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隶属咸祥镇。

2006年底,该村土地总面积2199亩,其中耕地2140亩,林地49亩,水面10亩,主要种植水稻、柑橘。村经济总收入2992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7179万元,主要工业项目有油脂化工、钢带制品、绣服等。农民年人均收入8022元。

全村有居民832户,人口2039人,分属7个村民小组。

中叉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咸祥西宅中房迁居于此。村附近有三个叉河口,该村处在中间叉河口附近,故称中叉。

陈家自然村村民主姓陈,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塘溪北峦陈家迁居于此。村因姓得名。

四份头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咸祥池头迁居于此。因4户朱姓最早定居,故名四份头。

邵家自然村村民主姓邵,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从小溪鄞江桥邵家迁此,村以姓得名。

大礁面自然村村民主姓徐,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余姚马堰徐家迁居于此。村前面有大礁,故名。

上楼屋自然村又名高楼,村民主姓朱,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从咸祥西宅中房迁居于此。村中建有高楼一幢,故名。

下三叉自然村村民主姓朱,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从咸祥后房迁居于此。村落下有三个叉河,故名。

(梅溪子)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姓氏统计反映:全镇共有姓氏235个,复姓1个。最大的姓氏是朱姓,共有8355人,占全镇人口的30.84%;第二大姓是王姓,共有2483人,占全镇人口的9.17%;第三大姓是蔡姓,共有2095人,占全镇人口的7.73%;第四大姓为张姓,共有928人,占全镇人口的3.43%;第五大姓为陈姓,共有872人,占全镇人口的3.23%。这五大姓共有14733人,占全镇人口的54.4%。

全镇最大的10个姓是:朱8355人,王2483人,蔡2095人,张928人,陈872人,徐723人,舒592人,胡541人,周538人,郑513人。这10个姓共有17640人,占全镇人口的65.11%。

第二大的10个姓是:赵432人,谢427人,龚386人,李331人,鲍312人,邵302人,何285人,施285人,乐272人,蒋262人。这10个姓共有3294人,占全镇人口的12.16%。

第三大的10个姓是:干259人,童231人,金227人,忻219人,杨216人,俞209人,钱199人,史180人,夏175人,黄171人。这10个姓共有2086人,占全镇人口的7.7%o

第四大的10个姓是:沙169人,叶156人,潘152人,汪142人,杜135人,董124人,林118人,吴1 17人,宋115人,刘113人。这10个姓共有1341人,占全镇人口的4.95%o

以上40个姓,共计人口24361人,占全镇总人口27091的90%。另外196个姓只占10%。其中46个姓为1人1姓。

说明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采取常住地登记的原则,常住的时间标准为半年,因此,全镇有4213人因为外出半年以上在其他地方登记,有2458名的外来人口因为住在咸祥镇半年以上在咸祥镇登记。所以,按户籍人口来说,不能真正反映全镇的实际姓氏情况。

咸祥镇几个大姓的实际人数比上述数要多。

由于外来人口加入,导致全镇的姓氏增多。

编写组摘录自《鄞县成祥镇人普办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2001年2月编写

废止的镇乡

咸祥乡民国时建立,1949年保留,1950年6—7月在其地建咸祥镇、球山乡、横山乡、外塘乡。1956年,上述四乡镇又合并为咸祥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析为咸祥、球山、横山、外塘4个大队(管理区),均隶旭光(大嵩)公社。1983年6月政社分设,建立咸祥乡,1985年改为咸祥镇。

球山乡1950年5月建立,1956年并入咸祥乡。人民公社化初期为旭光(大嵩)公社球山大队(管理区),1961年6月改为球山公社,1983年6月改称球山乡。1992年5月与咸祥镇合并新建咸祥镇。

横山乡1950年5月建立,1956年并入咸祥乡。

外塘乡1950年7月建立,1956年并入咸祥乡。

废止的行政村

龚家村2004年4月,与犊山村合并为龚犊村。

犊山村2004年4月,与龚家村合并为龚犊村。

鲍家村2004年4月,鲍家、横山、外营三村合并,新建横山村。

外营村2004年4月,外营、横山、鲍家三村合并,新建横山村。

乐家村2004年4月,乐家、芦浦、竹头三村合并,新建芦浦村。

竹头村2004年4月,竹头、芦浦、乐家三村合并,新建芦浦村。球北村2004年4月,球北、渡头、中塘、五一四村合并为球山村。渡头村2004年4月,渡头、中塘、球北、五一四村合并为球山村。中塘村2004年4月,中塘、球北、五一、渡头四村合并为球山村。五一村2004年4月,五一、中塘、球北、渡头四村合并为球山村。

废止的自然村

西官沙家属成四村。1998年10月迁村造田,村民迁至咸四村

宣统三年(1911)鄞县一区十八乡划分示意图

民国二十四年(1935)鄞县乡镇区划示意图

【民国时期咸祥村域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