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丰富的节日习俗,不同的节日习俗有着共同的价值特征:和谐人伦、强化感情、崇尚自然和天人合一。
(一)春节
传统节日之首是春节。春节是一年的岁首,有着继往开来、辞旧迎新的重大意义。实际上,在庆贺新春到来之前,人们就开始做准备,风俗上过年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腊月二十三日叫“小年”,这天家人要小聚一次,在一起吃顿饭,叫“过小年”,之后就是为过大年做准备。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二十四日扎扫帚;二十五日切豆腐;二十六日割肉;二十七日杀鸡;二十八日蒸馒头;二十九日打酒;大年三十包饺子。大年三十晚上,人们就可以闲下来守岁了,全家人围成一桌吃年夜饭。年夜饭里一定要有红枣、柿饼、杏仁、长生果和年糕,寓意春早来、事如意、幸福人、长生不老和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年夜饭一般都要吃过午夜,甚至通宵达旦,又叫“熬年”。“熬年”的习俗也是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个怪物叫“年”,每年这个时候就会出来害人,于是人们整夜不睡觉,严防“年”。“年”害怕爆竹声,人们从大年三十就不断地放鞭炮,吓得“年”不敢来,等到初一就平安了。大年初一一早,大人孩子都要穿上新衣服,吃水饺,放鞭炮。孩子们要给长辈磕头,长辈会给磕头钱,磕头钱又叫做“压岁钱”。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十五这天,人们踩高跷,赏花灯,吃元宵,打年鼓,猜灯谜,是过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
(三)清明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上旬。此时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民间有清明时节祭扫祖墓,放风筝和踏青的习俗。
(四)端午节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端午节源于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粽子,门窗上插艾草。大人还要往孩子的耳朵里抹牛黄,给孩子煮鸡蛋吃,让孩子百毒不侵,健康成长。
(五)情人节(www.xing528.com)
相传,这一天被王母强行分开的一对恋人牛郎和织女会在天河上架起的鹊桥上相见。每逢七月初七的晚上,心中有意的男女,都会约上自己的意中人吃饭看戏,诉说衷肠。七月初七也被称为是中国的情人节。
(六)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鬼节。鬼节来源于佛教的中元节,传说平时阴间的大门紧闭,只有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才会大门洞开,所有的鬼都可以出阴间到阳间来游玩,欣赏人间美景,品尝人们提供的祭品,所以这一天逝者的亲属都会到逝者的墓地祭祀,为它们带去佳肴美酒。太阳落山之后,鬼们便会陆陆续续返回阴间,当夜子时阴间的大门会重新关上,因贪吃贪玩而未能及时返回阴间的鬼,会被挡在阴间的大门之外,成为四处游荡的孤鬼,会附在人身上让人生病。所以鬼节这天,太阳一落山,小孩们就要待在家了,不要出门,以免被鬼魂缠身,生病生灾。
(七)中秋节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也是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时节,秋高气爽,天空晴朗,明月当空而且显得特别圆,最容易引发思乡情节。离家近的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无法回家的人只能通过圆月传达对亲人的思念。这个晚上,人们吃圆圆的月饼,赏圆圆的月亮,以此来寄托对亲人的问候和思念。这样的心境无数次在诗人的笔下吟唱。
(八)重阳节
因为《周易》将六定为阴数,将九定位阳数。而九又被认为是最大数,九月初九,两九重在一起,所以叫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喜欢登高,佩戴茱萸和赏菊花,文人们更喜欢登高望远,吟诗作画。古代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九之后,正邪消长,人们登高以避邪气。茱萸,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辟邪翁”,有杀虫作用。菊花,又名“延寿客”,所以人们或头插或佩戴,用以去除污秽,招来健康。有的地方还流行放纸鹞,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习俗,不一而足,重阳节的文化异常丰富。
(九)腊八节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一年之中最后一个节日,腊八节是世俗文化和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一年将尽,为感谢祖宗和众神的保佑,民俗中早有在腊月祭祖祭神的习俗。腊八日又逢佛祖成道日,众僧不忘佛祖六年苦行中一日仅食一麻一米所受的苦难,于是就在腊月初八用几种谷物熬制成粥来供佛,故称此粥为“腊八粥”。供后,主持便将腊八粥分送给弟子或信男信女食用,以后在民间便形成了腊八日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做法讲究,清人《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样做出的腊八粥色香味俱全。民众多用腊八粥祭祖、祭神,祈求他们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腊八粥不仅是腊八日的一种祭品,还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道美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