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石浦历来是经济比较繁荣之地。石浦因面临大海,有着先天的港湾优势。加之水上交通方便,各地商贾云集,进一步促进了石浦的市场繁荣。石浦临海,又是一个良好的渔港,一年四季都有鱼汛。经济发达、渔业丰盛的石浦人自然要祈求上苍的保佑,祈求年年生活安康、鱼虾满舱。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清同治年间开始民间就有为石浦城隍菩萨做生的习俗,城隍寿庆之日就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石浦因靠海,历史上常受海上倭寇侵扰。因此,这里流传着不少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在石浦建有延昌天后宫,供奉戚继光神像。后因天后宫遭受火灾,人们把戚继光神像抢救出来后,改供奉在城隍庙里。此后,石浦六月六庙会供的成了城隍菩萨和戚继光神像。
六月六庙会由石浦东(号房)、南(关帝庙)、西(真武宫)、北(三圣庙)四境会联合办理。四境各自选出有地位、有影响、德高望重的耆宿、士绅为“柱头”,全权负责当年庙会的策划组织及具体实施诸多事宜。“柱头”分年轮值,但届届相传,一境当首,三境协办。庙会时,石浦每个行业帮会都有细致分工,如火铳由铁业行会制作,“八将”由建筑行业从业者扮演,“掠响扩”“挑千斤担”由鱼贩行帮扮演,“大头公公”“大头婆婆”由搬运行帮扮演等。为此,六月六庙会得以传承百年而香火不断。
六月六庙会头一件事是请神落地。五月三十日那天,当值柱头先要给城隍菩萨和戚老爷(戚继光)擦脸,换上新袍、新帽、新皂靴,然后将他们请下殿来,接着供奉,并请看戏,这一系列工作就叫作菩萨“落地”。在这一天,石浦周围四邻八乡的妇女儿童都要来庙里“护寿”。这天晚上开始演庙戏,要一连演十天,直到六月初十结束。
六月初一,要抬着戚老爷扫过街。初六下午两点左右,行会队伍从城隍庙出发,开始环城巡游。队伍以“戚”字大旗和几十对大灯笼为始,后面紧跟一个小丑扫街,肩挑千斤担,手拿竹扫帚,一路从沿街小店里要来免费的老酒,喝到似醉非醉,横冲直撞地扫街。其实,扫街的用意是要把巡游路上的游神野鬼都赶跑,还要把堵街挤巷的围观群众都赶到街两边,留出给巡游队伍行走的通道来。
石浦城隍庙
吴伟峰摄
城隍庙里的城隍老爷
吴伟峰摄
戚继光神像
黎贤鸿摄
扫街
曹定杰摄(www.xing528.com)
长无常
黎贤鸿摄
短无常
黎贤鸿摄
小丑扫街以后,接着的是火铳队、旌旗队、锣鼓队。再后的是“矮和尚”和“长和尚”。石浦人把“矮和尚”和“长和尚”称作“矮菩萨”和“长菩萨”。“矮菩萨”也叫“短无常”,其头大如箩,个子极矮,漆黑的脸,穿黑色的袍,手执勾魂板和铁链条,一路上用力抖动着铁链条,发出“嗦啷”“嗦啷”的响声。他们有时走得慢,有时走得快,有时疾步如飞,很是吓唬人。“长和尚”就是“长无常”,也称“白无常”,身穿白长袍,面上红舌头伸出一尺来长,行动极慢,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石浦城隍庙的黑白无常同其他城隍庙的一样,面目狰狞,恐怖万分。据说这是为了警诫世人要做好人,否则黑白无常就会把你押到阎罗王那里去。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用“无常”来恐吓世人,还是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意义的。
紧跟“无常”之后的是“肃静”“迴避”方牌,方牌之后,是戚老爷和城隍菩萨的神龛。神龛后是一支细十番乐队,乐队后是表演队伍。有踏高跷、抛瓷瓶、打飞叉的,还有化装扮演的糊涂官、老塾师、疯僧、醉汉、媒婆等各式人物。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大头公公”和“大头婆婆”,这俩“大头”一路打情骂俏的表演,令大街两边围看的人们捧腹大笑。队伍最后是制作精致的“四境抬阁”,抬阁上是各色戏剧人物,煞是好看。
巡游队伍中显得特别威风的是火铳队,火铳队要放三眼铳,这是民间的一种火器,上空下实的三根铁管捆绑后装在一根长木柄上。放铳时,在管内装火药,然后点燃铁管下的捻子(火药引线),一会儿,“轰轰轰”三声巨响,霎时火光如金灯冲散,布满天空,灿烂如画。
巡游队伍从城隍庙出发,一路上经过营房街、仓桥头、三泾庙、后街、财神弄、中街、关帝庙、碗行街、横街岸、福建街、万福街、溪坑头、石门外、大校场,最后到十皇殿结束。一路上,围观巡游的民众挤满了石浦大街小巷,欢呼声不绝,场面极为热烈。
六月六石浦庙会到了近代,大街小街都能见到来自象山西乡来的竹木柴炭、宁波市区来的棉绸布缎和各种铁制农具,本地渔民们届时也会轧热闹,设摊出售虾皮、㸆头、各种鱼鲞等。隆重的庙会成为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既聚集了人心,又促进了石浦经济的繁荣。
根据象山县非遗研究所提供资料编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