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向日葵》:揭示作者的心境与生命体验

《向日葵》:揭示作者的心境与生命体验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亦代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向日葵》是一篇感情沉郁的散文。作者托物言志,于娓娓的叙述和细腻的描绘中,不动声色地倾诉了《向日葵》这幅名画赋予他的生命体验以及十年动乱时期艰难的心境。

《向日葵》:揭示作者的心境与生命体验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小书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高名画集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向日葵》是他的系列名画,一共画了七幅,四幅收藏在博物馆里,一幅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横滨,这次拍卖的则是留在私人手中的最后两幅之一;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癫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淹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做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www.xing528.com)

…………

【赏析】

冯亦代(1913—2005),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贻德,笔名楼风、冯之安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重庆中外文化联络社经理。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委员,国际笔会中心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冯亦代在香港《星报》任职,此后屡次参与创办和出版《中国作家》《耕耘》《电影戏剧》等报纸和杂志,是中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冯亦代在翻译界也享有盛名,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从事文学翻译,曾翻译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成为最早将海明威介绍到中国的翻译家之一。

《向日葵》是一篇感情沉郁的散文。作者托物言志,于娓娓的叙述和细腻的描绘中,不动声色地倾诉了《向日葵》这幅名画赋予他的生命体验以及十年动乱时期艰难的心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