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保护区统计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保护区统计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国家限制开发区域的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共划分为“七区二十三带”农产品主产区和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进入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的各类保护区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甘肃省进入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的各类保护区共计45处,面积约53 903.7平方公里。

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保护区统计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规划,既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自然要素,又要考虑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等经济要素,是依托行政区划和自然区划,综合评价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综合规划。包括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1.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覆盖甘肃的区域

(1)进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地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共划分了18个重点开发区域,其中本省天水的部分地区划入国家关中-天水重点开发区域范围,兰州白银划入国家兰州-西宁重点开发区域范围。

(2)进入国家限制开发区域的地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共划分为“七区二十三带”农产品主产区和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甘肃省河西农产品主产区纳入甘肃新疆主产区范围;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划入国家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

①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甘肃新疆主产区。其中包括甘肃河西绿洲农业带。

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范围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6个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4个县,总面积3.38×104km2,总人口155.5×104人。

③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范围涉及甘肃、青海2省,共计14个县1个特别区,面积18.52×104km2,人口240.7×104人。其中甘肃省范围内有10个县和1个特别区,包括兰州市的永登县,武威市的天祝县、古浪县、民勤县3个县,金昌市的永昌县,张掖市的肃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山丹县3个县和中牧山丹马场特别区,酒泉市的肃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阿克塞县2个县。

④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范围涉及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5省市,共计45个县市区和神农架林区,面积14×104km2,人口1500.4×104人。其中在甘肃省内的有7个县(区),包括陇南市的武都区、康县、文县、宕昌县、两当县5个县(区),甘南州的迭部县、舟曲县2个县。

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范围涉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4个省区,总面积11.2×104km2,共计45个县市区,人口1085.6×104人。其中甘肃省内有个县,包括庆阳市的庆城县、环县、华池县、镇原县4个县,平凉市的庄浪县、静宁县2个县,天水市的张家川县,定西市的通渭县,白银市的会宁县。

(3)进入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的各类保护区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甘肃省进入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的各类保护区共计45处,面积约53 903.7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47874.01km2;世界文化自然遗产2处,面积458-7km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面积678-3km2;国家森林公园21处,面积4 344.02km2;国家地质公园4处,面积546.6km2

2.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按照省域国土空间全覆盖,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相邻省区规划确定的相同类型区域数量、位置和范围上相一致的要求,全省86个县级行政区和嘉峪关市共87个作为基本评价单元,依据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分析评价,主体功能区共划分6个重点开发区域、4个限制开发农产品主产区、7个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191处点状禁止开发区域。

(1)重点开发区域

全省6个重点开发区域覆盖24个县市区。行政区面积4.81×104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1.3%;扣除基本农田面积后为4.03×104km2,约占全省的8-46%。重点开发区域2008年人口925.13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5.2%;经济总量2000.62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3.0%,其中工业增加值为867.32亿元,约占全省的71.0%,人均生产总值21625.29元,为全省人均水平的1.79倍(表8-2)。

表8-1 甘肃省重点区域开发范围

表8-2 甘肃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范围

(2)限制开发区域

全省限制开发区域共划分为4个农产品主产区和7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涉及63个县市区,面积37.77万km2,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8.70%。限制开发区域2008年人口1702.99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64.8%;经济总量1175.49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7.01%。其中:

①农产品主产区划分为4个区域,覆盖26个县市区,面积11.01×104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5.86%。限制开发农产品主产区2008年人口818-81×104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1.19%;经济总量538-76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0%;人均生产总值6583.96元,为全省人均水平的54.4%;粮食产量287.55×104t,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2.4%(表8-3)。

表8-3 甘肃省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www.xing528.com)

②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分为7个区域,覆盖37个县市区,面积26.76×104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2008年人口883.18×104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经济总量635.73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0.0%;人均生产总值7 198.19元,为全省人均水平的58-4%(表8-4)。

表8-4 甘肃省国土空间开发规划预期目标

③点状开发的城镇。对于限制开发区域范围内的县级政府所在地,如敦煌市、会宁县等63个县城的城区规划区,以及42个重点建制镇,将作为限制开发区域内城镇建设、人口聚集和适宜产业发展的地区进行据点式开发和布局。

3.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191处点状分布的家和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其中: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54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2处;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23处;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82处;国家和省级地质公园21处;国家和省级湿地及湿地公园9处;基本农田3.857×104km2(5 785.5×104亩)。禁止开发区域总面积7.58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7.81%。禁止开发区域2008年人口74.6×104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84%,经济总量181.63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72%。禁止开发区域是呈点状分布的生态功能区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地,也是我省自然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

3.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目标

本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到2020年的主要目标(表8-5)是:

表8-5 甘肃省五大自然地理区的主要特征

(1)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以重点开发区域为主体和限制开发区域节点城市为补充的城市化布局基本形成,以限制开发区域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形成,禁止开发区域和基本农田得到切实保护。

(2)国土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减少到4260km2,工矿建设空间适度增加,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6 460km2(6 969×104亩),基本农田保持在38 167km2(5725×104亩)以上。绿色生态空间扩大,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林地面积扩大到102204 k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以上。

(3)空间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人口集中度和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化地区空间人口密度达到4500人/km2,城市空间单位面积产出大幅提升。单位耕地面积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提高12%以上。单位绿色生态空间蓄积的林木、涵养的水源等数量增加。

(4)城乡及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各类主体功能区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到3倍左右,基本实现城乡和地区间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数据资料表明,各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草原退化、沙漠化、耕地盐渍化、湿地退化等得到遏制,水、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国家要求,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85%,主要河流控断面好于Ⅲ类的比例达到80%以上,自然灾害防御水平进一步提高。

4.甘肃省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

为实现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目标,需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遵循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自然属性,积极构建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三大战略格局”。

(1)构建“一横两纵六区”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为横贯全省的横轴,以呼包银-兰西拉经济带、庆(阳)-平(凉)-天(水)-成(县)徽(县)-武都经济带为两条纵轴,加速推进形成兰白(兰州-白银)、酒嘉(酒泉-嘉峪关)、张掖(甘州-临泽)、金武(金昌-武威)、天成(天水-陇南成县、徽县)、平庆(平凉-庆阳)等六大组团式城市化发展格局。

(2)构建“一带三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现代农业,推进沿黄农业产业带发展的新跨越,实现河西地区和陇东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重点旱作农业区特色农业新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3)构建“三屏四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三大屏障”: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重点,构建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四大区域”:以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三屏四区”等生态保护区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保障区域和国家的生态安全。

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甘肃省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该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展望未来,到2020年全省主体功能区基本形成之时,省域国土空间功能更加清晰,经济和人口布局更加合理。“一横两纵六区”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资源环境更加集约高效,城市整体功能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一带三区”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得到巩固和加强,“三屏四区”为主的生态安全和保护进一步增强,农业和生态功能区人口进一步向城市化地区有序转移,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地区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功能大大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