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情况总览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情况总览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止2010年,甘肃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5个(表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54.14万公顷,保护类型涉及野生动物、森林生态、荒漠生态、内陆湿地三个方面。1982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原始云杉林生态系统和马麝及其栖息地。广泛分布于兴隆山保护区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马麝,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1988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被纳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情况总览

截止2010年,甘肃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5个(表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54.14万公顷,保护类型涉及野生动物、森林生态、荒漠生态、内陆湿地三个方面。

表6-1 甘肃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南端,陇南市文县境内,和四川省接界,东经104°16′~105°25′,北纬32°16′~33°05′。行政区划上隶属陇南市武都区、文县的9个乡镇。总面积为183799公顷,区划为核心区90158公顷、缓冲区26132hm2、实验区67509 hm2,森林覆盖率为87.3%。197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行列,主要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地处岷山山系的边缘,海拔595~3830m,大多是1000~3000m。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碧口以东降至1000m以下。白龙江属长江水系的嘉陵江上游支流。河谷深陷,不少是甘、川历史要道。地势险峻,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独特,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高等植物197科2160种;19亚种;239变种;12变型。该保护区是甘肃珍稀濒危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珍稀濒危植物38科63属71种及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科4属6种,即珙桐、光叶珙桐、银杏、独叶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珍稀植物珙桐在保护区内分布较为广泛,有成片的纯林存在;二级保护植物14科、19属、22种,即秦岭冷杉、岷江柏木巴山榧树、连香树、水青树、水曲柳、香果树等;甘肃省保护植物30科42属43种,即山白树、星叶草、紫斑牡丹、穗花杉、麦吊云杉、刺楸等;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资源仅1属5种。动物区系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地带,区内共有脊椎动物485种,隶属32目98科273属,占甘肃省脊椎动物总数的65.45%。兽类77种,鸟类275种,鱼类68种,两栖爬行类65种,昆虫类2138种,蜘蛛195种。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金丝猴、羚牛、豹、云豹、绿尾虹雉、雉鹑等10种,二级保护的短尾猴、毛冠鹿、蓝马鸡等42种,其中:兽类16种、鸟类24种,两栖类2种。大熊猫野外生存数量占全国的1/10,是中国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三个重点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同时这里还是中国金丝猴、扭角羚、大熊猫分布的北缘,是甘肃省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资源的林区与自然景观区。

此外,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西北地区生态系统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岷山东端绿色宝库”、“陇原西双版纳”。

2.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榆中县西南部、距兰州市区50km,距榆中县城5km,东经103°50′~104°10′,北纬35°38′~35°58′。面积33301hm2。1982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原始云杉林生态系统和马麝及其栖息地。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由兴隆山系和马啣山系的高、中山群组成,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势,是祁连山向东延升的余脉,主峰3671米,有陇右第一峰之称,平均海拔2000m以上。是祁连山伸向陇中黄土高原的岛状山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2200~3000m。山势险峻,山体高大,主峰海拔3021m,气候温凉湿润,森林植被和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兴隆山是在黄土高原中部干旱地区形成的石质山地型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82.5%,保存有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共有各类植物1022种,针叶林为该区最重要的植物景观,主要由大面积的云杉林组成,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它不仅是榆中干旱区的水源涵养林,而且也是研究黄土高原原生植被分布轮廓,及其发生于演替规律的主要基地。森林分布在海拔2200~2900m之间,阴坡为云杉林,在海拔2700m以下为青杆林,杂有油松华山松,林下主要是箭竹,并混生有榛子、兰靛果和几种蔷薇与忍冬。在海拔2700~2800m处,为青杄与云杉混交林,林下以禾草和苔草为主。海拔2800~2900m处为云杉纯林,伴生有红桦,林下出现山柳和杜鹃灌木。海拔3000m左右分布着山柳与集中杜鹃,如小叶枇杷、金背杜鹃等为主的亚高山灌丛带。阳坡为山杨林、辽东栎林及白桦林。区内分布的脊椎动物有16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林麝、猞猁等。广泛分布于兴隆山保护区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马麝,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在兴隆山保护区天然分布有2000多头雄麝,密度和数量为全国之最。

3.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祁连山北麓、甘青交界处甘肃一侧,在行政区划上横跨武威张掖金昌三市,位于东经97°25′~103°46′,北纬36°43′~39°36′范围内,其总面积为2653023 hm2,属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88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被纳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主要保护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冰川雪山在内的水源地和湿地以及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山地自然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且带谱完整,森林、草原、湿地交错分布,其中草原是祁连山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也是祁连山区面积最大的、连通性最好的景观基质,其他自然景观镶嵌分布其中,构成一个巨大的复合生态系统。祁连山森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300~3300m的阴坡、半阴坡,常以带状或块状与草原、沼泽、水域等交错分布,构成山地复合生态系统。主要森林类型为青海云杉林,还分布有大面积的灌木林和少量的祁连圆柏、桦木、山杨林等。湿地主要有高山沼泽化草甸、高山沼泽化灌丛草甸、河流、水库等。草原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和物种基因库”。保护区内的植物,已采集到的高等植物95科451属1311种,其中乔木约有48种,灌木约有145种,草本约有851种。属国家Ⅰ级保护的有裸果木,属国家Ⅱ级保护的植物有星叶草、发菜、冬虫夏草、瓣鳞花、红花绿绒蒿、羽叶点地梅、山莨菪等7种,另桃儿七、蒙古扁桃肉苁蓉、半日花和延龄草属国家Ⅲ级保护的植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兰科植物有12属16种,药用植物有100多种,其它还有农药植物、饲用植物、纤维植物、芳香植物观赏植物和淀粉植物等等。脊椎动物有28目63科286种。其中,鸟类196种、兽类58种、两栖爬行类13种。属国家Ⅰ级保护的有14种,其中兽类有4种,即雪豺、西藏野驴、白唇鹿、野牦牛;鸟类7种,即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斑尾榛鸡、雉鹑。属国家Ⅱ级保护的动物有39种,其中兽类有白臀鹿、马麝、豺、马熊、石貂、藏原羚、岩羊、盘羊、猞猁、水獭、草原斑猫、荒漠猫、兔狲等13种;鸟类有藏雪鸡、暗腹雪鸡、血雉、蓝马鸡、猎隼、红隼、鸢、苍鹰、普通鵟、草原雕、秃鹫、兀鹫、白尾鹞、白头鹞、短趾雕、灰鹤、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鬼鸮等。昆虫有1206种,分属22目166科,其中天敌昆虫有218种,森林害虫有988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昆虫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昆虫12种。

4.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自然保护区分南北两部分,南部是从双塔水库与布隆吉向南,南抵鹰咀山与肃北为邻,东界玉门市,西从双塔水库经马圈、下洞子,沿榆林河而抵鹰咀山,控制面积约40多万公顷。北部基本上以北纬41°19′为南界,向北包括整个安西县境,面积也有40万hm2。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主要有红砂、珍珠、泡泡刺、合头草等四大荒漠植被类型。野生植物有34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3种,属亚洲中部特有种的有10种。区内有高等植物152种,其中雪豹、野驴、北山羊、金雕等26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南、北两部分保护区,都是以保护荒漠生态系统为目的,并进行荒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在南部保护区,还有一些文物古迹,亦为保护对象。

南部保护区,主要在昌马河和榆林河洪积冲积扇上。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至疏勒河谷地为最低点,一般海拔为1300~1450m。地下水埋深小于50m的地区古文化遗址较多,如榆林窟(万佛峡)、小千佛洞(下洞子)、旱峡石窟、碱泉子石窟、东千佛洞、锁阳城、塔尔寺、王母宫等。另外在锁阳城南还有2700多座汉墓葬群。

南部保护区年均温6℃~7℃,年降水量80~100mm,植被受地下水影响较大。南部鹰咀山及其山前洪积带,由于地下水埋藏很深,植物只有依靠土壤表层凝结水和雨季形成的小冲沟的流水生活

北部自然保护区,非常干旱,年降水量只有40~70mm。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戈壁平原海拔在1600m以上,山地从东向西递降。因此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山前洪积平原和山间丘陵,而以山前洪积平原面积最大。主要植被类型是红砂群落和合头草群落。前者分布面积很广,伴生植物很少。这一类型在玉石山山前洪积扇上最为典型。后者见于红石山和星星峡东山山前洪积扇上,伴生植物有短叶假木贼、红砂、泡泡刺、木本猪毛菜等,同时还偶见蒙古沙葱、戈壁针茅、白沙蒿、琐琐和白皮锦鸡儿等。

保护区内动物种类主要有野驴、北山羊、雪豹、荒漠猫、黄羊、岩羊、盘羊、猞猁、刺猬、黑鹤、金雕、胡兀鹫、小鸨、天鹅、鸢、雀鹰、鹗、黄爪隼、燕隼、红隼、长耳鸮、雕鸮、小鸮、大鵟、雪鸡、白鹭、沙蟒、麻蜥、沙龙等。雉、沙鸡、野马等因被过多捕猎,数量大大下降,几近绝迹。

5.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省碌曲县境内,北纬33°58′12″~34°32′16″,东经102°05′00″~102°47′39″。1998年保护区由成立于1982年尕海候鸟自然保护区和成立于1992年则岔自然保护区合并后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47431hm2,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由尕海和则岔两个部分组成。尕海和若尔盖湿地相邻,为典型的高寒沼泽湿地,并为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则岔境内则以森林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主,其岩溶地貌及石林景观在我国北方极为罕见。该区湿地、森林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基本保持了原始状态,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组成复杂,特有种分布集中。有种子植物466种8亚种48个变种7个变型。我国特有植物如岷江冷杉、云杉、青海云杉、紫果云杉等247种5亚种27变型。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冬虫夏草、星叶草、黄芪和桃儿七4种;脊椎动物5纲26目58科197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马麝、雪豹、黑颈鹤、胡兀鹫、斑尾榛鸡、黑鹳、金雕、白尾海雕、雉鹑1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大天鹅、鸢、猞猁等28种。

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陇南山地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既有大片湿地资源,又有大面积森林资源,还有曾经被誉为“亚洲第一草场”的草地资源,是我国少见的集森林和野生动物型、高原湿地型、高原草甸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尕海湿地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高原湿地类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全球意义,并为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则岔境内则以森林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主,其岩溶地貌及石林景观在我国北方极为罕见。

6.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的荒漠区域内,因区内分布有汉代连城、古城遗址而得名。介于北纬38°05′~39°06′,东经103°02′~104°02′,总面积389883hm2。保护区由1982年建立的连古城升级自然保护区扩建而成,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全国面积最大的以荒漠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环沙,为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所包围。由于深处内陆,年降水量稀少,年均降水量110mm,属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内主要地貌类型为山地、平原和沙漠。主要植被类型为荒漠灌木、半灌木、小灌木荒漠和沙漠化草甸等。种子植物64科227属47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裸果木、绵刺、发菜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沙冬青、肉苁蓉、草麻黄等10种;陆生脊椎动物24目43科8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雕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鸢、苍鹰、雀鹰、白头鹞、游隼、鹅喉羚等11种。保护区内还分布有众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如沙井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堡寨遗址、驿铺遗址和古建筑等,均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保护区属重要荒漠生态系统和典型荒漠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呈半环状屏障着民勤绿洲,在风沙线前沿,扼守住民勤绿洲和河西走廊的腰部,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减少和防治沙尘暴危害及遏制两大沙漠合拢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7.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介于东经92°45′~93°50′,北纬39°45′~40°36′,总面积660000hm2,约占敦煌市土地总面积的21.2%,其中核心区19.8万hm2,缓冲区14.575万hm2,试验区31.625万hm2。保护区始建于1992年,原名甘肃湾腰墩自然保护区,200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及荒漠生态系统。

保护区地处罗布泊东部极端干旱荒漠区,西邻库姆塔格大沙漠,四周均被沙漠和戈壁所隔绝,地势低洼平坦,区内湿地和荒漠交错并存,水草茂盛,物种资源丰富,是镶嵌在茫茫沙漠中的绿色明珠。保护区南缘位于阿尔金山洪积扇,核心区和缓冲区属于敦煌盆地,为疏勒河下游河谷平原、党河下游冲积扇三角洲及扇缘,四周为茫茫的沙漠和戈壁。保护区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胡杨林、梭梭林、骆驼刺、骆驼蓬、白刺等群落,具有极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受阿尔金山和西祁连山雪山融水的补给,保护区内还发育大面积的湿地,湿地总面积达113500h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2%,其中芦苇沼泽34280hm2,是我国西北地区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之一。保护区动植物组成具有湿地和荒漠的双重特征: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3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种:裸果木、胡杨、梭梭、沙生柽柳和沙生芦苇,另外盐穗木、花花柴、骆驼刺、柽柳等荒漠或盐生植物都是珍贵的荒漠绿化树种和基因资源;野生动物14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野骆驼、白鹳、黑鹳等5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琵鹭、猞猁、灰鹤、鹅喉羚等32种。

保护区位于敦煌市区的西部,是敦煌市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保护区巨大的涵养水源功能对维护敦煌绿洲地下水资源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干旱荒漠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蓄水库。随着罗布泊的干涸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里已成为野骆驼、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的避难所,同时对维护敦煌绿洲的持久稳定、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8.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康乐、临潭、卓尼、渭源、临洮五县交界处,介于东经103°39′59″~103°50′26″,北纬34°54′17″~35°01′43″,总面积11691hm2。保护区于1983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亚高山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西秦岭西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其主体由莲花山及山间谷地组成,海拔3000m以上山峰有20余座,主峰莲花山海拔3578.6m。区内分布有我国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具有温带植被区系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区内种子植物有90科346属745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8属20种,被子植物87科338属725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秦岭冷杉、星叶草、野大豆、水曲柳、红花绿绒蒿、胡桃、垂枝云杉、黄蓍、木姜子、桃儿七、紫斑牡丹等11种和兰科植物毛杓兰、紫点杓兰等15种。脊椎动物有24目58科187种,其中兽类6目17科45种,鸟类14目33科133种,两栖类2目4科4种,爬行类1目2科2种,鱼类1目2科5种,属于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豹、斑尾榛鸡、雉鹑、金雕、麝类、鹿类等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苏门羚、蓝马鸡、血雉、豺等31种。

9.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西部,距兰州市140余公里,介于东经102°36′~102°55′,北纬36°33′~36°48′,总面积47930hm2。保护区于200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天然青杆、青海云杉及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河西走廊的东南端,黄土高原的西南部,属祁连山东南部冷龙岭余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保护区自然环境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保护区植被分布属于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草原亚带,垂直分布明显,有针叶林、阔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等植被类型,保存着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着大面积的原始天然青杆、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林,是祁连山东部青杆和祁连圆柏林区典型地带,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重要的森林分布区。保护区内有各类植物109科444属1397种。其中维管束植物有94科423属1371种,苔藓植物15科21属26种,并有野大豆和山莨菪2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野生脊椎动物有兽类34种,鸟类148种,其中有梅花鹿、金雕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棕熊、马鹿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22种。

10.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

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泾河中上游,地处平凉市崆峒区境内,范围在东经106o26′18″~106o37′24″,北纬35o25′08″~35o34′50″之间,东起甘沟大湾梁,西至宁夏泾源县界,南至包家沟梁,北至胭脂河,总面积16283hm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保护区位于六盘山山脉山地地貌与其东部黄土丘陵地貌单元内,属六盘山系的支脉,海拔1800~2200m,地貌以中山山地为主。区内植物成分主要属于华北区系,植被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古老性、过渡性和复杂性特点。据调查,共有维管束植物103科377属750种,其中被子植物86科348属701种,裸子植物4科8属12种,蕨类植物13科21属37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4种,特有植物5种。崆峒山的植被遭破坏比较严重,目前分布的多时次生林。建群树种以辽东栎、山杨为主,伴生有油松、华山松和槭属的一些种,它们分布于阴坡。而阳坡则是灌丛,主要种类有白刺花狼牙刺、沙棘等。

陆生脊椎动物4纲25目61科194种(亚种),鱼类9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11种,鸟类133种,哺乳类44种,昆虫类559种。其中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雕、豹等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天鹅、大鲵等17种。

由于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是泾河流域主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所处地带是中国内地东西部构造的主要分界线,是中国唯一经向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土高原中少有的石质中山地区,在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还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对于区域生态与地质、古气候、古生物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11.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南部祁连山区,党河、疏勒河、榆林河的上游,东经95°21′~97°10′,北纬38°26′~39°52′。总面积136万hm2,其中核心区42.16万hm2,缓冲区28万hm2,实验区65.84万hm2,属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荒漠生态系统及野牦牛、藏野驴等野生动物。

保护区位于祁连山西端与阿尔金山的接合部,青藏高原的北缘。区内山川重叠、群峰竞立、峡谷并列、盆地相间、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罗了冰川冻土、高原寒漠、高山草原、河流湿地等自然景观。其中老虎沟12号冰川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六大冰川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山脊多在海拔4000m以上,山势高耸挺拔,最高海拔5483m,最低海拔2600m。

保护区植被可分为7个植被类型,40个植物群系和53个群丛,主要为高寒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还有大面积的湿地植被。区内共有植物46科183属421种,有高等植物42科154属278种,其中苔藓植物6科7属8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1科1属3种,被子植物33科141属25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109种,药用植物154种,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植物种有裸果木、羽叶点滴梅和掌裂兰。其生态系统由高山寒漠生态系统、高山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温带—暖温带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依不同海拔高度镶嵌而成。保护区有脊椎动物140多种,隶属于22目48科,其中鱼类1目2科5种,两栖爬行类2目3科3种,鸟类14目31科96种,哺乳类5目12科31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名录的有白唇鹿、雪豹、西藏野驴、野牦牛、玉带海雕、金雕、白肩雕、黑颈鹤、白尾海雕和胡兀鹫等11种,列入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名录的有藏原羚、岩羊、盘羊、鹅喉羚、棕熊、豺、猞猁、马鹿、大天鹅、红隼、西藏雪鸡等27种;列入国家保护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55种。此外,保护区还是藏原羚、白唇鹿、野牦牛、马麝、藏野驴、雪豹分布的北部边缘,黑颈鹤、西藏雪鸡、西藏毛腿沙鸡等分布的东部边缘。每年到保护区湿地的各种侯鸟有数万只,主要有黑颈鹤、斑头雁、大天鹅、赤麻鸭、蓑衣鹤等,是我国西部候鸟南北迁徙歇息的必经通道。

12.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克塞县西部,北接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邻新疆罗布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靠青海省,东经92°20′~93°19′,北纬39°02′~39°47′,平均海拔3100m。保护区总面积为39.6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2.85万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2.4%;缓冲区12.05万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0.5%;实验区14.7万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7.1%。属以野骆驼及其栖息环境保护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阿尔金山北坡,南高北低,南部阿尔金山平均海拔3100m,地貌为突出戈壁平原的风蚀地貌,最低海拔为1100m。保护区植被大致分为阔叶林、草原、荒漠、灌丛和草甸5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和21个群系。区内共有种植植物24科58属116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2种,被子植物23科114种,该区植物以超旱生、旱生和耐寒性植物为主,乔木主要有胡杨和梭梭,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有膜果麻黄、裸果木、珍珠猪毛菜、合头草、垫状驼绒藜、沙生针茅、黑褐苔草、戈壁针茅和冰草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裸果木,三级保护植物有胡杨、沙拐枣、梭梭等。药用植物17种,主要有锁阳、肉苁蓉、蕨麻等。脊椎动物有18目41科121种,其中爬行类2目5科7种,鸟类9目21科72种,哺乳类7目15科42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有野骆驼、藏野驴、金雕、棕熊、豺、红隼、西藏雪鸡等22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21种。

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野双峰驼为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列为濒危种,我国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仅分布于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克里亚河和塔里木河之间的地带、罗布泊北部嘎顺戈壁、阿尔金山北麓地区,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西北角;国外分布于蒙古国西南隅的大戈壁公园。全球种群数量730~880峰,国内420~470峰,比大熊猫数量还少。甘肃安南坝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野骆驼种群数量的1/3,是其主要栖息地和繁殖地的组成部分。

13.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秦岭山脉的西段,行政区域属甘肃省徽县和两当县的交界处,东经106°13′10″~106°33′06″,北纬33°35′12″~33°45′11″。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11月,2006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1938hm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羚牛秦岭亚种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的西段,属秦岭地槽褶皱系印支地槽褶皱带,是秦岭山系中最晚发生褶皱形成山地的地区之一,地貌属深切割地垒式中山地貌,最高峰棺材顶海拔2531m。最低处嘉陵江谷底海拔700m,相对高差达1800多米。处于中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分界线上,平均海拔1500~2300m,气候温暖,雨量较多,属于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交汇带,森林覆盖率高,天然林比重较大,次生林的主要成分是锐齿栎林,其他树种有辽东栎、栓皮栎。另外有椴、槭等树种混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区内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和28个群系。已查明的高等维管束植物有138科590属1314种,种子植物有123科561属1258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2属18种,被子植物117科549属1240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种类有红豆杉和银杏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有秦岭冷杉、大果青杆、水青树、山白树、星叶草、胡桃和杜仲等12种。脊椎动物30目76科317种,其中鱼类3目5科17种,两栖爬行类4目12科35种,鸟类16目39科199种,哺乳类7目20科66种;昆虫14目153科161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羚牛秦岭亚种(扭角羚)、林麝、云豹、豹、金雕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鸢、红隼、黑熊、斑羚、大灵猫、苍鹰、雀鹰、红脚隼、勺鸡等28种。而且,小陇山还是中国羚牛秦岭亚种的最西分布区和甘肃省境内羚牛秦岭亚种(扭角羚)的最大分布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和秦岭地区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还是世界上确定的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14.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最西端的敦煌市阳关镇境内,东临党河水库,南与阿克塞哈塞克族自治县接壤,西接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见一望无际的库姆塔格沙漠,北为大面积的戈壁荒漠,介于东经93°53′~94°17′,北纬39°39′~40°05′之间。保护区总面积88178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7321.96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99%;缓冲区面积28082.6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1.85%;实验区面积32773.1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7.16%。

保护区地处祁连山褶皱带河西走廊坳陷西端,位于安(西)-敦(煌)盆地西南边缘的南湖小盆地,是阿尔金山东南边缘山前阶地和冲积洪积山前砾石戈壁平原的一部分。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区内最高海拔1923m,位于保护区西南边缘,最低海拔1115m,位于保护区西北边缘。相对高差约808m,总体地势平坦。保护区深居内陆干旱荒漠区,四周受沙漠、戈壁包围,昼夜温差大,全年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年降水量为39.9mm,年蒸发量为2465mm,年平均气温为9.3℃,年日照时数为3247h。

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145种,其中,哺乳动物35种,鸟类87种,鱼类7种,两栖动物2种,爬行动物14种。此外,保护区内记录到的昆虫近40种。从野生动物种类组成看,陆生野生动物以鸟类占优势,占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的60%;哺乳类次之,占24.1%;爬行类占9.7%,鱼类占4.8%,两栖类最少,仅占1.4%。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41种,亚种5种,分属于34科,99属,其中裸子植物仅有麻黄科麻黄属2种,被子植物33科98属139种。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7科22属30种,双子叶植物26科76属109种,双子叶植物达78%,占绝对优势。

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永久性湿地,主要是泉水溢出形成的沼泽湿地、湖泊和河流。另一类是季节性湿地,主要是季节性沼泽和水洼。保护区内总面积共2130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16%。保护区以荒漠区中特殊成因的内陆河流生态系统和以候鸟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保护对象。保护区内镶嵌于荒漠中的内陆河流生态系统为87种鸟类、数十种珍稀濒危哺乳类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生境,是我国西部荒漠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和迁徙驿站。

15.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南部洮河中上游的迭山北坡,地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迭部和合作四县(市)境内,介于东经102°46′02″~103°51′25″,北纬34°10′07″~35°09′25″之间。总面积287759hm2,其中核心区109762hm2,占38.2%;缓冲区67434hm2,占23.4%;实验区110563 hm2,占38.4%。

保护区处于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的中段,羊沙河、冶木河流域属临潭-天水褶皱带,迭山北坡属碌曲-宕昌-两当褶皱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低点海拔2100m,最高点海拔4911m,相对高差2811m,地貌以山地为主,间有小型盆地,地貌外营力以流水作用和冰川或冰缘作用为主。保护区年均温-5.8℃~-5.1℃,≥10℃积温为700.7~1535℃,年降水量581~712mm,年蒸发量1080~1375mm。

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域,境内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原始林及森林生态系统,其物种资源丰富,拥有高等植物有122科444属1302种,分别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数量的26.6%、12.1%和4.45%,其中种子植物1244种,隶属96科399属;蕨类植物19种,隶属8科14属;苔藓植物39种,隶属19科32属。野生动物26目59科275种,其中哺乳动物6目17科73种,鸟类14目32科168种,两栖动物2目4科5种,爬行动物2目2科3种,鱼类2目4科26种;森林昆虫17目166科1055种;大型真菌11目32科82属248种。其中,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尚有4种;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6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5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多达115种。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天然原始山地寒温性暗针叶林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森林覆盖率49.34%,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保护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总集水面积2877.59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0.13亿m3,占洮河流域片年平均径流量53.1亿m3的19.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