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一项措施,其具体任务是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濒危生物,以及其他一些珍贵和稀有动植物、名胜古迹等。同时,自然保护区内的各自然因素,在人类保护下,都可看作是天然“本底”。
1.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发展历史与现状
(1)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甘肃省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63年建立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其后直至80年代初,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1982年迅速新增12个自然保护区之后,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步入正轨,自然保护区个数和面积持续增长。2000年至2005年,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之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www.xing528.com)
图6-10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个数与面积变化
(2)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发展历史与现状
为了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野生珍贵动物及北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1978年建立了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省内也陆续建立了一些省级自然保护区。例如,1980年就建立有景泰县寿鹿山和古浪县昌岭山青海云杉林自然保护区,张掖市东大山森林、山地草原和雪豹、岩羊等珍稀动物保护区。1982年建立有天水市麦草沟栎类次生林、两当县黑河红桦林、卓尼县郭札沟紫果云杉林、永登县竹林沟落叶阔叶次生林、平凉市崆峒山落叶阔叶林及文化遗址、民勤县连古城沙生植物及黄羊等,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另外又建立了以保护动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如玉门市干海子与阿克塞自治县大、小苏干湖候鸟保护区,碌曲县尕海黑颈鹤、灰鹤、天鹅保护区,肃北自治县盐池湾白唇鹿、野牦牛、野驴等保护区,阿克塞自治县安南坝野骆驼、野驴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区,徽县与两当县境内头二三滩羚羊、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及次生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等。1983年又建立了卓尼与康乐县境内莲花山景观风景保护区。1994年甘肃省省政府又确定建立文县尖山大熊猫、蓝马鸡、羚羊等动物保护区。1985年以后,县、市级自然保护区,也建立不少。例如1985年康县建立了龙神沟白冠长尾雉等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1986年武威市建立了沙生植物保护区;1991年敦煌市建立湾腰敦荒漠有蹄类动物保护区;1992年碌曲县建立了则岔紫果云杉、珍稀动物及景观保护区。由甘肃省林业厅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1992年建立的漳县贵清山自然保护区、礼县香山自然保护区、会宁县铁木山自然保护区、山丹县龙首山自然保护区、高台县黑河流域的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自然保护区。1995年甘肃省林业厅又建立了永靖县黄河三峡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和玛曲县黄河首曲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除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又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榆中县兴隆山青杆林生态系统与景观自然保护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及珍惜动物自然保护区。1992年又批准建立了安西县干荒漠草场、珍稀动物、历史文化遗址风蚀地貌景观综合自然保护区。这样,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中属国家级的有4个,省级的有18个,市(县)级的有5个,厅级的有7个,合计34个,面积达483.5403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1%。另外,在张掖市还建立了珍稀雉类繁育中心,面积有18公顷,由环保部门负责,主要繁育蓝马鸡、血雉等。林业部门则在武威市建立了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主要繁育野马、野驴、野骆驼、高鼻羚羊等,面积有17万公顷。此外,各县(市)还建立一些森林公园,既有保护功能,又作旅游区。[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