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秦岭山地植被演替特征及西部山地动态

甘肃秦岭山地植被演替特征及西部山地动态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植被的动态,主要是受人类的影响。图6-2甘肃秦岭山地植被演替图式西部山地森林动态特征甘肃西部山地,主要是指洮岷山地与祁连山地。从目前分布的主要植物群落来看,草甸草原是以白羊草群落分布最广,但它比较稳定,故动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亚优势种上。所以高寒草原的动态特征,也是表现在亚优势种,或伴生种上。

甘肃秦岭山地植被演替特征及西部山地动态

现代植被的动态,主要是受人类的影响。植物群落因生境条件的自然变化,而出现的演替不很明显。

1.森林植被动态特征

(1)秦岭山地森林植被动态特征

甘肃东部的秦岭山地,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山顶海拔高度1900~3000m,切割深度很大,通常达400~500m。在2700m以上山地,目前仍生长有云杉与红桦,组成云杉与红桦林带,下木以箭竹为主。而2700m以下山地,受人类破坏严重,林相不完整,呈现出以栎类和山杨为主的次生林。这一次生林类型,形成时间大约有100多年。从目前植物种类的分布情况看地带性原生植被应是华山松与栎类混交林。这种类型正是暖温带向温带过渡的类型,它与现今气候条件相吻合。

在2700m以下的山地栋林带,其种类有所不同。1800~2700m为辽东栎亚带,在阳坡形成纯林或与山杨混交。而阴坡则出现以白桦与白杨为主的混交林。其间,在海拔1800~2000m范围内,还有华山松与其它杂木类型分布。杂木树种主要有小叶锻、少腺椴、色木、青榨槭、元宝槭、鹅耳枥等。

在海拔1300~1800m山地,阳坡为锐齿栎林,半阴坡则与山杨混交,阴坡由多种栎类和山杨混交,主要有槲树、槲栎、短柄袍树等。在海拔1300m以下山地,阴坡分布着栓皮栎,阳坡则为黄栌、马桑等杂木灌丛所占有。

上述植物群落分布情况,是在人类影响不是太严重,保护比较良好情况下而出现的。若人类给予进一步干扰,则出现萌生栎类。再进一步破坏,便成为完全萌生林,群落结构稀疏。在近村庄处,则出现多代萌生栎类林,下木极多,以榛子、虎榛子、绿叶胡枝子、美丽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等,这类群落被人类作为薪炭林利用,故不断砍伐,不断萌生。若破坏更加严重,栎类已不成林,而成灌丛状态。本区在2700米以下山地,植被动态如图6-2所示。

图6-2 甘肃秦岭山地植被演替图式

(2)西部山地森林动态特征

甘肃西部山地,主要是指洮岷山地与祁连山地。这些山地目前均生长着原生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在洮岷山地主要分布着云杉和冷杉林,常见树种有紫果云杉、青杆、岷江冷杉、巴山冷杉等。祁连山地的东段,分布着青海云杉。这些树种都是组成山地阴坡的植物群落。而在阳坡与半阳坡,洮岷山地分布着大果圆柏林,祁连山地则为祁连圆柏林。以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为例,典型的青海云杉林,地被层是由山羽藓、欧灰藓、羽藓等组成的藓类青海云杉林。经破坏后,出现灌木藓类青海云杉林、灌木青海云杉林、马先蒿藓类青海云杉林和苔草青海云杉林等。

西部山地的这些常绿针叶乔木群落,都比较稳定,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来解决与生境变化所产生的矛盾,因而能够不断更新。它们分布的海拔高度,可从2100m至3500m,下部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相接,上部与高山灌丛带相连。因此,它们被破坏之后,下部便为山杨和白桦所侵入,形成针阔混交类型。继续破坏,便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灌木层优势种为主的灌丛,主要有水栒子、灰栒子、陕甘花楸、陇塞忍冬、峨嵋蔷薇、刺悬钩子等。再进一步被破坏,便出现草地类型。针叶林带上部被破坏之后,亦出现高山灌丛类型。主要植物有箭叶锦鸡儿、甘青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刺毛忍冬、杯腺柳、高山绣线菊等。再进一步被破坏,便出现亚高山草甸类型。西部山地亚高山针叶林的外因演替系列,可归纳成图6-2所示。如果进行封山育林,植被可以恢复,但很缓慢,故要采取造林措施。

(www.xing528.com)

图6-3 甘肃西部亚高山针叶林演替图式(据——)

2.草原植被动态特征

草原植被在甘肃有水平带的温带草原植被,和垂直带的高寒草原植被与山地草原植被。黄土高原区的温带草原植被,因水分条件的不同,可分草甸草原(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三类。由于该区域很早已被开发,在长期耕垦的情况下,成片的原生草原植物群落很难见到,故动态特征很不明显。从目前分布的主要植物群落来看,草甸草原是以白羊草群落分布最广,但它比较稳定,故动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亚优势种上。在陇东黄土高原,典型的植物群落是白羊草+兴安胡枝子群落。当它被破坏或过度放牧后,兴安胡枝子便逐渐减少,而为蒿属的一些种,如茭蒿、万年蓬、牡蒿等所代替,出现白羊草+蒿类群落。在陇西黄土沟壑区的草甸草原,是以白羊草+铁杆蒿群落为主。当生境水分条件向旱化发展时,长芒针茅便逐渐增加,而演替为白羊草+长芒针茅群落。林区边缘出现的白草灌丛群落,系森林被破坏后出现的一种草甸草原类型。

典型草原依水分条件,在此带南部是以长芒针茅占优势,北部则以短花针茅为主。长芒针茅群落,又因生境不同,在各地的亚优势种也各异,又组成了许多植物群落。但当过度放牧,环境向旱化发展时,短花针茅的数量便逐渐增加,最后取代长芒针茅,亚优势种也随之改变。此带北部的短花针茅群落,也是一类比较稳定的群落,只有当旱化很严重时,荒漠草原的植物才逐渐增加,而向荒漠草原发展。荒漠草原的稳定群落是西北针茅群落。它分布的范围很广,从黄土丘陵到山地坡麓,海拔2300~3000m的干旱环境都能见到。由于该群落类型是处于典型草原与荒漠之间,所以动态也是徘徊于两者之间。

山地草原主要见于西秦岭和祁连山地,海拔3000m以下的阳坡。代表植物群落有西北针茅和甘青针茅。这两类植物群落分布范围很广,而且很稳定。西北针茅群落是处于典型草原带的短花针茅分布带之上,但在异花针茅和紫花针茅群落的高寒草原带之下。甘青针茅群落则与西北针茅群落相间分布。所以山地草原过度放牧之后,环境便向旱化发展,于是短花针茅群落,将向山地草原发展。

高寒草原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地与甘南高原,海拔2800~4300m的森林带以上地段。主要植物群落是紫花针茅,异花针茅群落在甘南高原分布也很广。两者都是比较稳定,而且适应生境能力很强的植物群落。它们处于高山灌丛、亚高山草甸和森林边缘之间。在祁连山西段的肃北、阿克塞一带的紫花针茅群落,还与高寒荒漠相接。所以高寒草原的动态特征,也是表现在亚优势种,或伴生种上。当紫花针茅或异花针茅群落被过度放牧,或受鼠害后,则被垂穗披碱草、老芒麦、垂穗鹅冠草等牧草所代替,形成次生型的植物群落。由于这些植物对高寒草原生境也很适应,故当它们形成优势种后,便很稳定,也可成为重要的高山牧场。

3.荒漠植被动态特征

甘肃的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其演替的动力因素,基本上有两类,一是水分的影响,二是人为破坏的作用。河西走廊的荒漠植物群落,可分三个系列,一是荒漠草原系列,二是沙质灌木系列,三是砾质灌木系列。这些河西走廊荒漠植被的原生类型,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三类系列植物群落可以交错演替。例如,荒漠草原破坏后,导致就地起沙,出现沙生植物。而沙生植物经人为保护,形成固定沙丘后,便成为沙质灌木荒漠。人类再继续保护,它又能向荒漠草原化发展。砾质荒漠受人类影响后,经风力作用,下部泥沙被风蚀而成流沙,于是植被也向沙生植被发展。

沙质荒漠系列有两种类型,一是沙质壤土上的植被,一是流沙上的植被。沙质壤土上的植被,其来源可能有两个方向。一种是沙丘被固定后的环境,另一种是荒漠草原或砾质荒漠被破坏后引起风蚀而出现的环境。在这样环境中生长的植物,都是旱生半灌木和旱生小半灌木为主的植物,如红砂、蒿叶猪毛菜、木本猪毛菜、驼绒藜、合头草、猫头刺、灌木亚菊、骆驼刺等,表现出草原化荒漠类型。流沙上的植被,是以沙生植被类型为主。当流动沙丘呈半固定时,起作用的植物是泡泡刺、齿叶白刺、多种柽柳等,这些植物组成了沙生植物群落。由于这些植物的生长,使沙丘从半固定而为固定时,便出现沙拐枣、琐琐等灌木,组成沙质灌木群落。砾质荒漠系列,地表为砾块所覆盖,环境很干旱,植物分布很稀少,主要有膜果麻黄和裸果木等植物群落。荒漠植被的演替趋势,其演替系列可见图6-4。

图6-4 甘肃荒漠植被演替系列图式

河西走廊的沼泽,组成植物基本上都是芦苇、沼针蔺。当沼泽水量变少,周围便会出现冰草、芦苇群落。再向外缘发展,地下水位下降,便广泛分布着荒漠草原类型的植物,如芨芨草以及旱生型的各种针茅属植物,于是便形成了荒漠草原,或草原化荒漠。而当沼泽外缘的冰草、芦苇草甸类型发展过程中,出现土壤盐分增多时,便有盐生植物生长,如盐穗木、盐爪爪等,形成盐生植物组成的盐生草甸,或盐土荒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