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是典型的大陆性冰川分布区,近百年来冰川基本处于退缩阶段。刘时银等(2002)根据航空相片、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祁连山西段自小冰期以来至1990年冰川变化。统计包括疏勒河流域、党河流域、北大河流域和哈拉湖流域共计1731条冰川,得出结论:小冰期至1956年间冰川面积减小幅度为16.9%,冰川储量减少了14.1%;1956~1990年间冰川仍以退缩为主,面积减少10.3%,储量减少9.3%。分析认为,1956~1966年间冰川退缩主要与当时气温票高、降水偏少有关。冰川长度年退缩率,有东部大于西部的趋势。东部石羊河流域年退缩率为0.76~1.11%,中部的黑河流域为0.11~0.15%,西部的疏勒河流域为0.03~0.14%。西部冰川退缩的速度小,说明西部冰川比较稳定。
冰川的融化主要受气温影响,因而高温少雨的干旱年份冰川融化水量自然会增大。例如酒泉洪水坝河1969年气温较多年平均年增高0.89℃,降水量比平水年减少24.5%,而河水来量却增加了13.1%;1975年,气温较多年平均年增高0.59℃,降水减少15.1%,而河源来水量却增加22.3%。由此可见,冰川资源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
2008年,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开展的“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研究表明:祁连山无表碛覆盖冰川总体处于面积缩小状态,萎缩比例在在10%以上。通过野外调查数据初步分析表明,一些冰川厚度减薄十分明显,如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面积缩小不明显,但海拔4400m以下区域冰面高程降低了20~25m,海拔4400~4600m冰面高程下降10~20m,海拔4600~4800m冰面高程下降约5m,4800m以上区域变化不明显。通过对“七一”冰川进行雷达测厚发现,与1984年对该冰川厚度测量结果比较,发现23年来该冰川总体平均减薄了19.6m,而且在末端区域减薄程度最大,超过了50m。(www.xing528.com)
有迹象表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期冰川有逐渐消退的现象。因为,随着气温升高,雪线上升,冰川表面消融加剧,融水量增加。与此同时,冰川末端因消融量超过冰川积累的冰量,而出现后退。在气候变暖初期,冰川面上增加的消融量远远超过冰川末端后退而减少的消融量。因此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年径流量增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川后退加速,达到某种程度,冰川面积缩减损失的消融量超过气温升高所增加的面上的消融量时,冰川融水径流将随着下降,并迅速降至升温前的融水径流初始值,最终消融将使冰川消亡。此时,冰川融水径流也就停止。预计到21世纪后期,冰川将基本上处于退缩状态,冰川融水量在一些较大的冰川处在融水量的增加过程中,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冰川,有可能处于消亡中。
冰川的进退,对冰雪补给比例较大的河西内陆河来说,是影响各河径流量的重要因素。预测祁连山地冰川的进退,对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