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气候特点及适宜作物

甘肃省气候特点及适宜作物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霜期平均在280天以上,气候灾害常有暴雨、山洪、泥石流及冰雹。在陇西的华家岭以西、榆中至永靖一线以南地区是相对多冰雹区,该地区是冰雹对作物危害的重灾区,其中岷县、临潭、临夏等县市雹灾较为严重。根据本区的气候条件,主要适宜种植冬小麦和玉米,部分地区适宜种马铃薯和高粱,糜谷,油菜、胡麻、荞麦、豆类等作物亦可种植。不利的条件是沙尘暴、干热风、霜冻等气候灾害较多。

甘肃省气候特点及适宜作物

1.陇南南部河谷北亚热带湿润区(Ⅰ N1

本区属于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的白龙江流域,包括武都、文县的大部分和康县南部的小部分河谷地带,面积约0.9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境内山高谷深,气候温湿,林木葱笼,海拔从东部的2000m向西上升到3500m,相对高度大多数在1000m以上;少数河谷在1000m以下,甘、川省界附近的白龙江谷地仅550m左右,是全省最低的地方。

区内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上,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3℃左右。年降水量450mm~770mm,其中夏季占55%,秋季占25%,春季占18%,冬季占2%。无霜期平均在280天以上,气候灾害常有暴雨山洪泥石流冰雹。本区暴洪灾害频繁,开始日期一般为4月下旬,结束日期一般在10月中旬。其中,8月暴雨最多,7月次之。

该区是甘肃省唯一生长亚热带植物的气候区,除生长大量的松、柏、杉、青冈等主要用材林外,还有栓皮栎漆树、油桐、板栗、核桃柿子柑橘银杏杜仲五倍子、乌桕、油茶棕榈等较大面积的经济林

河谷地区,土层厚,日照较长,适宜种植水稻,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同时应积极生产油桐、生漆茶叶木耳、棕片、药材以及干、鲜果品,尽快建成特用经济林和新的用材林基地;半山和山前丘陵地带适宜种植冬小麦玉米、洋芋以及油菜、谷子、豆类等作物;高山地区适宜大力发展用材林。此外,要充分利用现有草原,发展半细毛羊、山羊和肉用牛;要大力发展养猪、养蜂业。

2.陇南北部暖温带湿润区(Ⅱ W1

本区是北秦岭山地,属于白龙江和西汉水流域,包括陇南地区的北部(武都-康县一线以北)和甘南州舟曲县的东南部,面积约2.12万km2,约占全省面积的5%。海拔由东部的2000m升高到西部的3000m左右,相对高度一般在500~1000m之间。

区内年平均气温8~12℃,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0~2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0~3℃。年降水量550mm~850mm。无霜期220~240天左右。常有暴雨、山洪、冰雹等自然灾害

这里的小陇山、白水江和白龙江中游地区,是甘肃省主要次生林区。在发展林业上,要着重把慢生、低产、劣质、丛生的灌木疏林,改造成速生、高产、优质的乔木密林。在种植业上,西部地势较高,适宜种植冬春小麦、洋芋以及蚕豆燕麦、等高寒作物;东部适宜种植冬小麦、玉米和油料,桑蚕亦可大力发展。在畜牧业上,适宜发展半细毛羊、肉用牛及养猪、养蜂等。

3.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Ⅱ C2

本区包括平凉地区和天水市的全部,定西地区大部分(安定区以南)、临夏州除永靖县以外的地区和庆阳地区南部,面积约5.31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2%。大部分海拔为1200m~1800m,地势大致由东、北、西三面向东南方向倾斜。

区内年平均气温6℃~10℃,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0℃~22℃,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500mm~650mm。无霜期180~220天左右。气候灾害常有干旱、暴雨、冰雹和霜冻。在陇西的华家岭以西、榆中至永靖一线以南地区是相对多冰雹区,该地区是冰雹对作物危害的重灾区,其中岷县、临潭、临夏等县市雹灾较为严重。

根据本区的气候条件,主要适宜种植冬小麦和玉米,部分地区适宜种马铃薯高粱,糜谷,油菜、胡麻、荞麦、豆类等作物亦可种植。天然次生林多集中在子午岭、关山一带,平凉、崇信等地也有零星分布的天然次生林。在次生林区宜发展优质、速生的丰产林。川塬区应大量种植苜蓿,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并发展核桃、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林和泡桐速生用材林。在畜牧业上要大力发展养猪业,积极饲养肉用牛、细毛羊和奶山羊

4.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Ⅱ C3

本区包括兰州白银两市的全部和临夏、定西、庆阳三地(州)的北部,统称陇中黄土干旱区。海拔高度1200m~2000m,面积约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1%。

区内年平均气温6℃~9℃,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2~25℃,最冷的1月份气温-6℃~-10℃。无霜期为160~180天。年降水量200mm~500mm,由南向北迅速减少,且降水变率大。当地民间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说法。干旱常发生于春播作物下种、出苗时节,或出苗以后,特别是夏初和盛夏的伏旱,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轻则大幅度减产,重则颗粒无收。此外,常见的气候灾害还有暴雨、冰雹、霜冻等。

本区中部和北部主要为干草原、荒漠草原植被,天然森林仅在马御山、兴隆山、崛吴山、哈思山等地呈零星斑块状分布。根据这里的自然条件,主要适宜种植春小麦、马铃薯、糜谷和豆类等作物;砂田适宜发展白兰瓜、黑瓜籽等经济作物。年降水量300mm以下,又无水源灌溉的地方,宜种草植树,发展畜牧业。林业发展的重点是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畜牧业要以养猪、养羊为主。(www.xing528.com)

5.河西走廊冷温带干旱区(Ⅱ C4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带(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以南,是一个长约1000km,宽几公里至百余公里的狭长平原,包括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4市的全部走廊平原区和酒泉市除疏勒河下游谷地以外的部分,面积约14万km2,约占全省面积的31%。海拔大多在1000m~1500m之间。

区内年平均气温5℃~8℃,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19℃~26℃,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50mm~200mm,无霜期140~160天。虽然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但南侧的祁连山区降水量较多,每年出山的灌溉水源较充足,哺育出片片绿洲。加之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较好,成为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不利的条件是沙尘暴干热风、霜冻等气候灾害较多。这里大风天气多,并毗邻大沙漠,年平均沙尘暴日数5天~30天,被沙漠包围的民勤、鼎新、景泰、金塔等县沙尘暴最多年达43天~58天。

本区几乎没有天然林区,应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在马鬃山区、阿克塞、肃南北部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半荒漠草原,牧草生长稀疏,主要是碱蓬、骆驼蓬、芦草、沙蒿等旱生型植物,覆盖度在50%以下。

根据这里的自然条件,主要适宜种植春小麦、玉米、豆类和瓜类等。在发展畜牧业上,可大力发展养猪和细毛羊,在北部牧区,要保护草场,适当发展皮羊和骆驼。

6.河西西部暖温带干旱区(Ⅱ W4

本区范围限于疏勒河下游谷地,主要包括敦煌和瓜州两县市的中部,面积3.2万km2,约占全省面积的7%。海拔高度1200m以下,是河西最低的地方。

区内年平均气温8℃~10℃,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4℃~26℃,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8℃~-13℃。年降水量不足50mm,其中夏季占50%~60%。无霜期160~170天。风沙危害严重,著名的“世界风库”就在这里。

气候条件除适宜种植春小麦等作物外,还可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建成产棉基地。这里是重干热风气候灾害区。干热风是小麦生育后期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向风力的农业气候灾害。其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大。气温常持续在30℃以上,空气湿度降至不足30%,使小麦形成“风干”。干热风主要危害春小麦,其次是棉花和玉米等作物。据小麦干热风灾情调查和试验资料,一般干热风年份可使小麦减产5%~10%,危害严重的年份减产达10%~20%。

7.祁连山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Ⅲ H3~2

本区包括河西走廊南侧甘肃省境内的祁连山区,长达1000余km,面积11.7万km2,约占全省面积的26%。山地海拔一般在3000m~4500m以上,其中海拔4100m以上的山区终年积雪,发育现代冰川

区内年平均气温低于4℃,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10℃~20℃,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低于-12℃。年降水量100mm~600mm。祁连山东段是全省冰雹日数最多的地区,年平均降雹日数6天~16天。冰雹的地理分布趋势大致是山区和高原多,低平地区少;气候冷湿的地区多,干暖的地区少。

由于地势高寒,热量不足,无霜期很短,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大部分山区植被良好,其中森林草原和灌丛草原带是祁连山的水源涵养林,对河西走廊绿洲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山区牧草较丰美,适宜于发展细毛羊、牦牛和马匹,是甘肃省主要牧场之一。

8.甘南高寒湿润区(Ⅲ H1

本区包括甘南州的绝大部分,海拔多在3000m以上,面积约3.1万km2,占全省面积的7%左右。大部分是平坦开阔的草滩,约有草原310万hm2,占全省草原面积的16.4%。

区内年平均气温1℃~6℃,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10℃~18℃,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低于-6℃~-12℃。年降水量550mm~800mm。本区东部地势起伏较大,气温垂直差异显著,无霜期少于140天,农作物不宜生长成熟,而且常有大风、冰雹的袭击。大部分地区适宜放牧,是甘肃省主要天然牧场之一,著名的河曲马、甘加羊就产在这里,并可发展半细毛羊和肉用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