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敦煌市以西,与新疆接壤。2002年3月获批建设国家级地质公园,面积346.34km2。地质遗迹主要包括地貌遗迹、构造地质遗迹、沉积构造遗迹、地层遗迹和水体景观遗迹。最具代表性的、价值最高的是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其组成物质为第四纪中晚更新世形成的未完全固结的河流湖泊相砂质、泥质层,以粉砂、砂为主,其次为粘土,含有少量砾石。由于风和暴雨、洪流的作用,将地层侵蚀成峡谷残丘,形成造型奇特,惟妙惟肖的造型。
其他地质构造遗迹主要包括断裂构造、沉积构造等。如敦煌盆地南缘断层、大型风成交错层理、泥裂等。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区域地层区划隶属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塔里木地层区、塔南地层分区。由于第四系广泛覆盖和侵入岩体的吞蚀破坏,地层出露不全。基底为太古界、元古界的变质岩,盖层以侏罗纪、新近纪地层为主,局部发育奥陶—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白垩系。
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水库库区(太极湖)北岸,面积15km2,其中水面1.8km2。2002年3月公布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图1-12 恐龙足印
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以恐龙足印群、恐龙化石、盐锅峡水库及电站为主。恐龙足印群保存十分完整和清晰,立体感强。在公园核心位置2km2范围内已发现10个恐龙足迹化石点,1831个足印。其中至少包括1类蜥脚类、4类兽脚类、2类鸟脚类,1类翼龙类,1类鸟类和1类尚未归属的足印,代表至少10个属种(雒晓刚et al.,2005)。最大的一组蜥脚类足印后足印长150cm,宽120cm,前足印长70cm,宽110cm,步幅375cm,左右足印外侧缘间距345cm,为世界之最,而且该类足印前足小,后足大,前后足足印成对出现并有规律地部分叠覆,为国内外首次发现。同时,在同一岩层层面上还保存有恐龙卧迹、尾部拖痕及粪迹等,构成了足印、卧迹、拖痕和粪迹共存的场面,非常独特。在同地点出现如此多样的食植类和食肉类恐龙足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在附近地区,已经发现多处恐龙骨骼化石,如巨齿兰州龙(You and Qiang,2005)、刘家峡黄河巨龙(尤海鲁et al.,2006)等。为进一步研究恐龙的类别和研究足印遗迹与造迹生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兰州—西宁中新生代断坳盆地南部,广泛分布下白垩统河口群地层,产出恐龙足印的主要是紫红色中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和灰绿色中厚层状砂岩,是一种滨浅湖相沉积。表明当时处于气候炎热干燥,湖水间歇性涨退,形成湖滨带,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及鸟类在湖边活动所留下的足印,被后期泥岩覆盖保留至今。
三)甘肃景泰黄河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景泰县,黄河西北岸,位于东经104°15′51″~104°21′54″,北纬35°52′04″~36°56′17″范围内。面积50km2。2004年2月公布为国家级地质公园。(www.xing528.com)
甘肃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的地质遗迹主要包括砂砾岩峰丛(黄河石林)、风蚀地貌、河流地貌、风成地貌、沟谷地貌、洞穴地貌地震遗迹等(徐柯健and范晓,2008)。砂砾岩峰丛融合了峰林、雅丹和丹霞等地貌特征,主要形态包括有:峰峦、峰墙、冲蚀凹槽和石芽、落水洞、天生桥、障谷、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崩塌地貌等。风蚀地貌主要包括石柱、峰丛、峰林表面的风蚀洞、风蚀穴、风蚀龛、风蚀坑、风蚀槽等风蚀微地貌。河流地貌包括黄河曲流、河流阶地、江心洲等。黄河龙湾段发育有5级阶地。风成地貌主要包括新月形沙丘和戈壁。沟谷地貌包括峡谷、断层谷、断层崖等。洞穴则是涡旋状水流和重力崩塌作用的产物。地震遗迹主要有地裂缝、断层破碎带等。
甘肃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地区主要出露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构成主要景观的则是第四系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的五泉砾岩,是一套洪积相沉积。中更新世以来,该地区整体抬升、倾斜,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蚀的作用下,形成“石林”景观。
四)甘肃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面积83.6km2。2004年2月公布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甘肃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主要包括丹霞地貌、微地貌、地质构造、沉积构造、化石、斑马山等,以丹霞地貌为主。丹霞地貌类型以丹霞山峰、峰林为主。微地貌则主要是发育在山体表面的各种洞穴等。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断层、节理等。地层沉积韵律清晰,在奥陶系中产有笔石、三叶虫,三叠系中产有六盘山植物化石群。同时崆峒山还是道教发源地,佛教胜地。
甘肃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出露地层主要是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在二叠纪形成内陆盆地,堆积了一套巨厚陆相砂砾岩。中生代早期地壳运动强烈,白垩纪早期形成山地,中期大幅度下沉,形成了快速堆积的山前盆地,接受了巨厚的砾岩、砂砾岩山麓相堆积,晚期地壳运动趋于平静,接受了以湖相为主的泥岩、泥页岩等,属于一种还原环境下的细碎屑岩沉积。末期,盆地抬升,进而形成今天的地质格局。陆相沉积节理、裂隙发育,在流水等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峰林、石柱等景观。
五)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和政县,面积263.8km2,2009年8月公布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包括两个化石带,2个化石园和多个景区。已发现超过100余处的化石点,产出3纲、8目、150多个属种的各类古脊椎动物化石,同时还包括其他新生代动植物化石,被称为和政动物群。和政动物群主要包括4个按地层时代划分的古动物化石群: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Ma的巨犀动物群,生存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下部河湖相地层中,埋藏着距今13Ma的铲齿象动物群,生存在森林更加茂密,水体更加丰富的环境中;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Ma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生存在半干旱的稀树草原;上部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Ma前的真马动物群,生存在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和政动物群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造成区域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出土的化石填补了我国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其数量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
图1-13 和政出土的布氏和政羊、大唇犀和萨摩麟化石
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所在临夏盆地是一个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中新生界非常发育,大致以大夏河近南北向的正断层为界,将盆地一分为二。西部盆地紧接青藏高原,古近纪红层厚达1600m,并已强烈变形和褶皱。东部盆地仅南侧与西秦岭相接,构造相对稳定,古近纪红层在盆地中部仅厚约400~500m,地层水平,延伸稳定。整个盆地在红层之上均为100~400m左右的新近纪湖相地层和黄土。从渐新世到全新世,沉积序列完整,为形成和政丰富而成序列的动物群提供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