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发白了,选择如何养老?
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
在古代农业社会,朝廷对老人有什么优待?盘点历朝历代,最有特色的是“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养老,得先领取“老年证”。
汉代“老年证”可不是小本本,而是一种叫“鸠杖”的实用物。存放于四川博物院的东汉养老画像砖,就是汉朝优待老人的真实写照:画像砖上一个跪于粮仓前的老者,肩头扛了一根鸠杖。
东汉时对老人格外照顾,70岁以上的老人地位比肩“六百石”官员。他们持鸠杖免劳役赋税、享有政府所发粮食酒肉,自由出入官府不必小步快走。
巴蜀汉砖上的鸠杖及其实物
川博里的东汉养老画像砖,1956年出土于彭州市太平乡,是四川地区目前出土文物中唯一的一块养老题材的画像砖。由于题材稀有,画面保存完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块画像砖的正面有一座粮仓,建在台阶之上,以防粮食潮湿。台阶前有踏道上下,便于运输粮食。仓房开两门,门闩在外,房顶上有两气窗,用于通风。仓房前左侧铺一席,上坐一戴冠长服之人,两手伸出似做指挥状,面前还放着大小两个量器。有趣的是,仓房前右侧有一老人持鸠杖跪在地上,在他面前,一名仆役正用量器往地上的容器中放入粮食。
研究者根据汉代文献中关于鸠杖的记载,推测这是一方养老画像砖。
成都博物馆藏有一块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囊括了庖厨、汲水、饲养动物、弋射收获等生产生活百态,当然也包括养老。画面左边也是一座库房,库房前有一人手捧器皿,正向画面右边树下手执鸠杖的老人走去。两块石刻中的鸠杖如出一辙。
东汉养老画像砖拓片
类似的养老图并不鲜见,1958年河南省荥阳县出土的东汉陶仓上有一幅彩绘养老图。这个明器四壁都有彩绘图像,养老图的中间跪坐者是老者,左边两人为朝廷官吏,右边两个侍从中有一人手提粮袋,描绘的是朝廷赐给老者粮食的场景。
尽管同样是养老图,但在四川博物院文博副研究员何先红看来,川博养老画像砖上的粮仓建筑特点、官吏宽衣大袍的服饰风格,都蕴藏着巴蜀味道,是四川地区养老敬老的真实写照。她大胆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享受了鸠杖特权的高寿老人,或者是在四川推行养老政策的官员。
考古发掘中,除了汉画像砖、石的画面上出现之外,亦有鸠杖实物出土。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报告中说:“鸠杖,墓18出有二根,长1.94米的木杆,圆径4厘米,一根已残,残长40厘米,杆端以母叩镶一木杆。”这是鸠杖实物在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出现,与四川发掘的老人所执鸠杖相同。
此外,连云港出土的西汉墓中,棺盖板上放置了一件完好的鸠杖,长约两米,杖首鸠鸟做工精致。此外,由河北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铜鸠杖首、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有关赐杖内容的竹简,足见鸠杖在汉代风靡一时。
鸠杖,又叫“王杖”,顾名思义是帝王赐予老人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种特殊权力的象征。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给老人“赐杖”的制度在汉朝被正式确立,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开了汉朝赐杖的先河。
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丛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为鸟在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者。”
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争时,刘邦兵败,项羽穷追不舍。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刘邦躲藏在树丛中。当时正好有一只斑鸠鸟落在树上,而且不断地鸣叫。项羽的追兵赶到,理所当然地认为树下无人,就没去树那边搜查。有了斑鸠的掩护,刘邦这才化险为夷。等他当了皇帝,为纪念这只与众不同的鸟,就做了鸠杖赐予老人。
汉宣帝刘询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以鸠杖。东汉继承了西汉的做法,《后汉书·仪礼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意思是说,秋天的第二个月,朝廷就要入户调查,对古稀老人授予玉杖,并给老人送饭;对于耄耋之年的老人,朝廷还要赠送礼物,在九尺玉杖的顶端加一个鸠鸟的装饰。
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代养老的一大亮点,就是在传承养老敬老美德的同时加以法制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鸠杖的权威性。
1959年至1981年,甘肃武威汉墓先后出土了八根鸠杖,还有《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由此得知,汉朝的养老、敬老法规始终一致,从未间断,而且每隔一段时间,皇帝就要将敬老养老的法令诏告天下,从法律制度的层面上督促家庭敬老爱老。
《王杖诏令册》全文近六百字,规定了七十岁以上老人应该享受的生活和待遇,有学者称其为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其中一条规定,不赡养老人者,要被处弃市之刑,即在闹市执行死刑并暴尸街头。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也是重罪,子女杀父母或祖父母,即使没有成功,也要被判处弃市之刑,殴打长辈同样要遭受弃市之刑。(www.xing528.com)
诏书还明确规定,各级官府严禁对高龄老人擅自征召、系拘,也不准辱骂、殴打,“吏民有敢殴辱者,逆不道,弃市”。由此可见,在死刑罪名不胜枚举的汉代,有一种大逆不道的死罪,就是殴打、辱没了持有鸠杖的老人,各级政府官员也不例外。
诏书中还记载了一些行弃市之刑的具体案件。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汝南地区云阳白水亭长张熬仗势欺人,不仅殴打了持有鸠杖的老人,还“抓壮丁”般拉老人去修路。这件事影响非常恶劣,太守无所适从,廷尉也难断决,只好奏请皇帝定夺。皇帝毫不犹豫:“对照诏书,就该弃市。”张熬因此暴尸街头。
此外,南郡亭长司马护、长安东乡啬夫田宣、陇西田子张汤都因为殴打辱骂持有王杖的老人而被判死刑。从文献记载看,当时因此罪被判死刑的人很多,“亭长二人、乡啬二人、白衣民三人,皆坐殴辱王杖功,弃市”,说明不管是什么身份,殴打辱骂受杖老人,其下场都是弃市。
陕西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对古代养老话题颇有研究。谈及“古代哪个朝代的老人最幸福”,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汉朝老人最幸福,能活到汉朝政府规定的七十岁的老人很少,所以待遇很优厚。”
汉朝很重视孝道,汉文帝为薄太后亲尝医药传为美谈,而独尊儒术之后更是大力提倡孝道,举荐人才有一科就是“举孝廉”。
汉代对老人实行“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的政策。从一些文字记载来看,汉代的养老敬老非常务实,七十岁以上老人可以获赐王杖,免劳役赋税,政府定期赐粮食、酒肉、帛絮,此外还享有“入宫廷不趋”等特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酒五斗、肉二十斤;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加赐帛两匹。由此可见,老人在汉代的生活很有保障。
何先红进一步将汉代养老敬老的福利政策,归纳为政治、经济、刑罚等方面。
汉成帝刘骜元延三年(前10)正月壬申下制诏御史,“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意思是说,古稀老人的待遇相当于“六百石”的官员,可以自由出入官府、郎第,也不必迈小步疾走。当时的“六百石”官职为卫工令、郡丞、小县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
其次,在重农抑商的汉代,王杖主享受经济优待,有免税经商的特权。孤寡老人到市场上做买卖,规定免缴纳租税。酒是国家专卖品,但为了照顾孤寡老人,政府允许其卖酒。
此外,王杖主享有免刑优待,古稀老人即使触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诉,这继承了先秦时期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这虽有悖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却体现了朝廷对高龄老人的人文关怀。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老人还能“行驰道旁道”。驰道是专为天子驰走车马的,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例外,可见汉代老人享受何等殊荣,甚至凌驾于皇子之上。
乾隆是鸠杖的拥趸
为古稀老人赠杖的遗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清代的文献中就有对玉鸠杖首的记载,例如《清高宗御制诗文集》中:“铸铜及削玉鸠首杖头为养老,汉朝制贡珍西域驰因他食葚譬,启我教民,思设曰资扶策,将留待异时。”
“十全老人”乾隆是鸠杖的拥趸,他在位时,不仅令清宫收藏了许多汉代的青铜和玉的鸠杖首,还命工匠用玉石仿制鸠杖。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时期曾大量制作鸠杖,用上等白玉、碧玉,甚至将上好的玉质工艺品改制为鸠鸟做成鸠杖。
毛宪民在《清宫里的手杖》一文中,详细记载了乾隆皇帝的爱物——一根长118厘米的玉鸠杖:“杖身紫檀木质圆形,直径 2.5 厘米。杖首镶嵌一只乳白色玉鸠,鸟翅合拢于背,尾翅张开如扇,嘴喙紧闭,眼睛圆睁。虽雕琢纹饰不多,但形状姿态极富动感,惟妙惟肖。使用时,手心扶抓鸠背,大拇指与食指相握则恰好在鸠颈处,握感细滑无障,凉爽宜人,适宜夏日使用。”
为了打造这根趁手的鸠杖,“不差钱”的乾隆皇帝煞费苦心,亲自参与设计。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清代古玉收藏之风盛行,尤以乾隆帝为甚。特别是其晚年,大发好古之兴,不仅广为搜罗古玉,还命玉匠制作仿古玉。他嗜古玩玉的个人癖好,直接导致了玉器行业的灾难,他称之为“玉厄”,并作诗批判“玉厄疾其俗样深”。乾隆四十年(1775),“玉厄”之风愈演愈烈,从题材庸俗、偷工减料到繁冗炫技,玉器市场乌烟瘴气。
这件玉鸠杖正是乾隆帝为修正“玉厄”乱象而提出的“仿古”因应之道,是以《西清古鉴》卷三十八收录之“汉鸠首杖头”为蓝本,宫廷工匠受命悉心打造的一件玉器。
乾隆皇帝八旬寿诞时,有大臣献上的寿联就引用了鸠杖作典:“鸠杖作朋春宴饫,莺衣呈舞嘏词新。”所以民间给老人做寿时,也有“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的寿联。为何从刘邦到乾隆,都对鸠杖情有独钟,要在王杖上装饰鸠鸟呢?除了前文提及鸠鸟令刘邦化险为夷的传说,四川博物院文博副研究员何先红还有几种推测。
我国的崇鸠观念由来已久,古人视鸠为春鸟、善鸟,象征着生命和慈祥。周代就有“献鸠养老”的风俗,据《周礼·罗氏》记载,国家专设罗氏(主管捕捉飞禽的官员),“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也就是说持杖在手,时时防噎,以保长寿之意。
此外,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而言,“鸠”与“九”同音, 而“九”乃数之极,又称天数,象征极高极深极多极长极大极广,按《易经》之说具有“吉祥”之意,蕴藏着对老人“寿元无量”的美好祝愿。
(本文原载于2018年7月21日《华西都市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