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吉贡和古耶尔(Gigon & Guyer)、
迈理和彼得(Meili & Peter)、
迪纳和迪纳(Diener & Diener)、
哥谬和哥施温特(Gmür & Gschwentener Architekten)、
EM2N建筑事务所
地址:Hardstrasse 200-320,8005 Zürich,Pfingstweidstrasse 1-110,8005 Zürich
年代:2004年至今
ZH19图1 苏黎世西区鸟瞰
ZH19图2 城区图底关系,黑色为高层
苏黎世西区其实就是苏黎世爱舍外斯区(Escher Wyss),由于河流、火车铁轨,以及大量工业建筑的存在,这片区域长期以来是苏黎世城中的孤岛。区块内两条高架铁路,一条高架公路,以及其他物流用轨道使得这片区域支离破碎。
整个开发过程中必然涉及大量新建项目。苏黎世的建筑精英们将其视作推动苏黎世高层发展的契机。因此在高架桥与城区的交汇处都规划有高层建筑。这其中包括哈德布吕克(Hardbrücke)高架桥处的三座高层(Prime Tower,Mobio Tower,Zölly Tower)。还有托尼区(Toni Areal)高架桥处的两座高层(Toni Areal,Sheraton Tower)。如今,这五栋高层共同界定了苏黎世西区的心理边界。
ZH19图3 主塔远眺
主塔(Prime Tower)所处的地块是西区中第一块被再开发的剩余三角地。在这座当年瑞士第一高楼(2011—2015)的竞赛中,吉贡古耶尔以极高容积率的方案击败了其他事务所,最终赢得了竞赛。建成后的建筑高达126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36层,耗资3.8亿瑞郎。但在建成之后,其玻璃外观遭到了苏黎世市民的尖锐批评。人们虽然能够接受高层,但无法容忍如此抽象的建筑形象。这次争论大大改变了苏黎世的高层风格,并且间接促成了日后米兰建筑风格的流行。
ZH19图4 莫比奥塔
在第二座莫比奥塔(Mobio Tower)中,迪纳使用了其惯用的多变立面网格,每个立面都有少许变化(注1)。该设计尽管比抽象的玻璃立面更加人性,但这种在小建筑中常用的立面构成一旦被放大到高层中仍会显得过于单调,这实际上也是人们对于迪纳建筑的一贯批评。(www.xing528.com)
ZH19图5 佐利塔
ZH19图6 佐利塔立面细部
ZH19图7 西区多层住宅
之后由迈理和彼得(Meili & Peter)设计的佐利塔(Zölly Tower)依然使用网格系统,但其双层网格和凹阳台增加了立面的厚度和层次,是东部三栋高层中最为人所接受的一座。高层周围群楼的设计也体现了对大众审美的照顾,曲折围合空间的平面,多重阳台的体量,多种材料组合的立面都一改其2000年之前相对单调的立面构图(注2)。这同时是对厄立空(Oerlikon)一带品质平庸工业区改造的反思。
而在之后的喜来登塔(Sherton Tower),鲁纹布朗酿造厂改造,欧洲大道项目,以及其他苏黎世的点式小高层中,苏黎世建筑师们更是晚期重复了战后米兰重建过程中的探索方式,其中包括上釉瓷砖、立面自由窗、多边形形态、多重材料组合等(注3)。
在这一系列米兰风的高层中,只有托尼塔(ToniAreal),保持了相对简单直接的现代主义设计。在玻璃幕墙之外,建筑师使用了波浪金属网实现了遮阳和装饰。这样的效果与欧洲大道E地块的立面品质非常接近,但其成本远远低于后者(注4)。
ZH19注1:战后的米兰也发生过对立面争论,当时大家对设计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并没有异议。在1947—1952年间,阿斯那戈凡德(Asnago & Vender)设计的商住楼却采用了灵活化的20世纪30年代古典立面语言(Piazza Velasca)。但在1953—1959年间,多米尼奥尼设计的办公楼中使用了美式的全玻璃外挂幕墙(Corso Europa)。不过多米尼奥尼真正的贡献是打破网格规则的窗户组合。
ZH19注2:对比皮特迈理在1990—2000年设计的凯悦酒店(ZH16),这种在立面设计花哨程度上的变化显而易见。
ZH19注3:上釉瓷砖虽然古已有之,但是其在现代建筑上的使用要从20世纪初的健康运动开始。当时为了“洁净”“日光”等需求,开始将瓷砖大面积应用于立面。当战后粗野主义流行之时,只有意大利北部等少数地区继续使用瓷砖作为立面。以吉奥·庞蒂(Gio Ponti)为代表的米兰设计师设计了大量室内外瓷砖。意式瓷砖在设计感上占优,但德系瓷砖在尺寸和上釉工艺上有优势。
ZH19注4:瑞士年轻建筑师大多反对目前盛行的奢侈装饰风格以及过高的建筑标准。瑞士的建筑造价已经达到荷兰的6倍,以及德国的2~3倍。
ZH19图8 远眺喜来登塔
ZH19图9 托尼塔
ZH19图10 托尼塔立面细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