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拉普尼亚尼(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
地址:Voltastrasse,4056Basel
预约网站:www.basel.com/en/Guided-Tours
年代:2001年至今
一、规划部分
诺华和罗氏都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制药巨头,且总部都在巴塞尔。这些科技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直接支持了高标准的建筑实践,诺华制药的研发园区就是一例。
BS18图1 从莱茵河对岸看诺华园区
园区位于莱茵河畔,从1895年一直在此,但园区中大部分建筑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到1995年,整个园区已经基本建满,且外观更接近于工业办公建筑,而非高科技研发中心。于是在1999年,诺华启动了新的园区规划,旨在改变整个园区的面貌、办公环境以及使用标准。2001年开始实施的规划方案提出了新的主轴和网格,在保留了部分重要建筑后,对新建建筑提出了新的尺寸要求:大部分用地为80米×20米,60米×30米两个尺寸,限高为23.5米;南北建筑间隔为6米,东西为10米,主路为25米。整个园区的建筑自东向西逐步拆除重建。规划师将“高楼+草地”改变为“街道建筑+广场”,除了少数高层外,大部分建筑都会被拆除重建。
BS18图2 诺华园区规划,灰色为拆除建筑
关于建筑识别性,规划的概念是在固定的尺寸中,让不同建筑师的个人风格来打破规划的单一性。至今,整个地块已经邀请了18位风格不同的世界顶级设计师进行设计,目的是提供一个兼顾艺术性、舒适性、办公效率的高品质办公环境(注1)。该模式后来被推广到诺华在温哥华的北美园区以及位于上海的大中华园区中。
二、建筑部分
园区内大部分建筑都有严格的尺寸限制和功能要求。对比17个已经确定的建筑方案,除了盖里(8号)、安藤(9号)两栋不规则建筑外,其他建筑师都在方正的规划网格里向内挖掘建筑品质。在这些设计中,实验楼基本都选择了“结构设备整合”“无柱空间”等技术路线,而办公楼基本都选择了“探索空间品质”的设计路线。
1 论坛三号(Forum 3)
建筑师:迪纳和迪纳(Diene r& Diener)、海尔穆特(Federle Helmut)、维德林(Gerold Wiederin)
年代:2001—2005
该建筑功能为办公,位于园区一角,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其主要特色是由艺术家设计的五彩幕墙,建筑内部有受幕墙保护的室外空间,还有上下楼层间的旋转楼梯。建筑师试图将瑞士疗养建筑中的休憩品质带入办公空间。
2 工厂街六号(Fabrikstrasse 6)
建筑师:彼得·马克利(Peter Märkli)
年代:2002—2006
该建筑位于西入口广场后最显著的位置,建筑在平面和立面上都采用了三段式的设计,非常复合城市建筑的定义。建筑内部采用高档木材和石材,非常奢华。
3 工厂街四号(Fabrikstrasse 4)
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SANAA)
年代:2002—2006
妹岛与西泽的这栋建筑就在主入口进去后的路左边。其最大特色为东西6.3米,南北5.6米的超薄进深。建筑内部有细长枯山水庭院,三个空中连廊使得内院空间非常丰富。但由于建筑过于轻薄,热容量不足,幕墙遮阳百叶通风效果欠佳,目前整个建筑在夏季存在过热问题。
4 工厂街二号(Fabrikstrasse 2)
建筑师:马克·塞拉(Marco Serra)、福格特(Günther Vogt)、吕赫利姆(Ulrich Rüchriem)、施来格(Eva Schlegel)
年代:2002—2007
BS18图4 玻璃支撑的入口建筑
这个入口接待建筑实际上是整个入口景观设计的一小部分。所有地上建筑都为玻璃承重,异常通透。入口接待处的屋顶大小为21.6米×18.5米,由数百块90厘米见方的玻璃纤维块拼制而成。接待台为皮革包裹,用可自动升降的防护玻璃解决安保问题,顶棚有吸声处理。
5 工厂街十六号(Fabrikstrasse 16)
建筑师:克里斯尚尼茨和弗兰克(Krischanitzand Frank Architekten)
年代:2003—2008
该建筑功能为实验楼,建筑师用12个U形筒支撑起整个建筑,并在建筑中部留有采光天井。建筑的外围有细柱支撑,并与折叠形状幕墙融为一体。
6 工厂街十二号(Fabrikstrasse 12)
建筑师:拉普尼亚尼(Vittorio Magnago Lampugnani)
年代:2005—2008
该建筑为新古典主义样式,严格遵照规划尺寸。其内部直跑楼梯连通整个建筑,颇具纪念性。建筑内使用的昂贵木材、石材、金属、布料、灯具都经过细致比对和推敲,观感奢华,经典耐久。
7 工厂街十四号(Fabrikstrasse1 4)
建筑师:拉菲尔·莫奈欧(Rafeal Moneo)
年代:2005—2009
除了内部艺术家的喷绘创作外,该建筑主要特色是平面里8根H形巨柱,其既是结构也是竖向管道井。
8 工厂街十五号(Fabrikstrasse 15)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
年代:2003—2009
BS18图5 盖里楼
盖里的这座建筑位于两条主干道相交的不规则地块。其建筑体量依然延续了建筑师的固有风格。因为建筑体量较小,因此并未产生盖里其他建筑的力量感。
9 工厂街二十八号(Fabrikstrasse 28)
建筑师:安藤忠雄(Taoda Ando)
年代:2004—2009
安藤的这座建筑位于三角形地块,其依然大面积使用了清水混凝土工艺。与妹岛设计的建筑一样,其遮阳效果有待确认。
BS18图6 安藤楼尖角(www.xing528.com)
10 广场三号(Square 3)
建筑师:槙文彦(FumihikoM aki)
年代:2005—2009
该建筑功能为办公楼,建筑师少有的对办公空间进行了探索。通过布置于建筑端头的旋转楼梯,建筑的六层空间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办公空间。整个建筑采用极简主义设计,夜间可以看到明确的空间构成关系,效果较佳。
11 工厂街二十二号(Fabrikstrasse 22)
建筑师:切波菲尔德(David Chipperfeld)
年代:2005—2009
这座建筑最大的创新在于幕墙。建筑师用多变的幕墙外装饰柱打破了整个外立面呆板的形象。该设计日后被其他建筑师不断复制。
12 工厂街十号(Fabrikstrasse 10)
建筑师: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
年代:2005—2009
该建筑功能为实验楼,建筑师以四个混凝土筒支撑所有楼板及屋顶桁架。随后从屋顶桁架掉下的拉索作为每层楼板的辅助支撑。借此,建筑师将使用层结构面积降到最低。另外,此建筑也是所有日本建筑师中完成度最高的一座,其单元幕墙如镜面一般平整,制造工艺极高。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日裔建筑师的配合。
13 物理花园三号(Physic Garden 3)
建筑师:索托·德·莫拉(Suotode Moura)
年代:2005—2010
该建筑的设计初衷是自由变化的标准立面网格。但是从建成效果来看,玻璃处的分隔不明显,建筑的整体形象受绿色玻璃影响。
BS18图7 绿色玻璃立面
14 维尔豪六号(Virhow 6)
建筑师:西扎(Alvaro Siza)
年代:2005—2010
西扎的这座建筑罕见地使用了双层玻璃幕墙,如同一个被玻璃包裹的石材建筑。但是在入口处,西扎依然留下了标志性的设计。
BS18图8 双层幕墙的西扎楼
15 工厂街十八号(Fabrikstrasse 18)
建筑师:巴德韦克(Juan Navarro Baldweg)
年代:2013
该建筑主要特点为外立面突出的白色石材挂片以及超大尺寸的开窗。
BS18图9 白色石材框架
16 维尔豪六号(Virchow 16)
建筑师:梅洛特拉(Rahul Mehrotra)
年代:2015
该建筑功能为办公楼,其最大特色为外部300平方米的植被覆盖,由著名景观设计师沃格特(Vogt Landschaftarchitekten)设计。突出的玻璃幕墙镶嵌在绿幕之中。绿色植被从花盆向下吊挂,而非通常的向上生长,这使得植被从视觉上更加轻巧,从维护上更加可控。
BS18图10 绿色植被立面
17 阿斯勒皮奥斯8号(Asklepios 8)
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年代:2010—2015
BS18图11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高层与西扎楼
BS18图12 占据城市重要位置的高层
该建筑功能定位为办公楼,突破了规划限高以照顾景观,并提高了园区建筑密度。建筑师也借此将园区沿河建筑的规划高度从23.5米修改至65米。新建筑由两个24米的体量和中间12米高的空中大厅组成。在空中大厅可以平视大部分园区建筑。建筑的基座部分包括一个对内对外同时开放的河景餐厅,与城市景观带相连。
建筑内部采用了透明电梯,帮助内部采光。顶棚采用了特殊的无缝设计,效果令人震撼。建筑幕墙采用内外两套系统:内部三层保温玻璃与建筑贴合;外部整合了排水、遮阳的维护阳台与主体结构完全分离(注2)。
三、景观部分
整个园区的景观由南部公园、东部公园、河畔公园以及园区中间的三块广场和五块绿地组成。除了河畔公园向公众开放以外,其余公园都仅供内部员工使用。除了公园外,园区内外的道路停车设计也都出自景观设计师之手。
1 南部公园
设计师:塞拉(Marco Serra)、福格特(Günther Vogt)、吕赫利姆(Ulrich Rüchriem)、施来格(Eva Schlegel)
南部公园包括了门前景观、地下停车场、地上公园、入口接待、入口连廊四部分。门前景观为环形巨石块,兼具组织交通的功能。地下车库入口隐藏在绿地内。车库之上为覆土植树,形成地上公园。期间各类挡土墙试图展示地质剖面,颇具瑞士设计特色。玻璃连廊和接待处的玻璃与自然融为一体,且都经过护鸟设计。
2 河畔公园
设计师:哈格(Hager Partner)
地址:Elsässerrheinweg,Basel
BS18图13 河畔公园
公园位于园区之外的莱茵河畔,长600米,由诺华制药出资,由市政府提供土地。公园于2007年设计,直到2016年才建成开放。
该设计是瑞士境内莱茵河步行带的最后一段,直通法国边境,并将延伸至法德边境的跨莱茵河步行桥。远景规划将形成跨越瑞、法、德三国边界的环莱茵河步行带。设计本身采取流线造型,并且用不同高差处理防汛水位要求。行道中点缀有幻灯设施,以此纪录该地块的工业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